俄国等等侵入东方的势力,依次从大东亚地区赶出去,让这些西方国家“各得其所”。整个世界也应该如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在有着等级的国际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样才会有一个统一和平的世界(关于日本文化中受到高度评价的等级制的含义,我会在下章进行详细论述)。这就是日本民族希望实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符合他们口味的一个幻想。不过,日本最大的不幸在于,日本已经占领的那些国家,完全没有日本人的这种理想。即便日本的梦想受到了被侵略国家的激烈抵抗和反对,日本在战败之后,仍然认为他们的“大东亚”梦想不应该被否定,至少道德上不应该把“大东亚”拆开。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即使是最不好战的日本战俘,也很少认为日本为了“大东亚”梦想而占领东亚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包括东南亚及大洋洲)有什么不妥。我

神风特攻队。所谓“神风”,是指公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东征日本的船队因遭遇飓风而覆灭,是“神风”让日本免于被侵占。

>精神战胜物质的信念不仅在军队中被大肆渲染,在日本民间,当权者也同样宣传精神优越于物质的信条。比如,当一个工人在工厂中连续工作12小时,感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他们要说的并不是抱怨,而是:“身体上的劳累,可以让意志和精神更加坚强和斗志昂扬”,“疲倦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当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躲在毫无取暖设施的防空洞中时,日本体育会就会通过广播号召大家运动起来做体操御寒,并宣扬说这样的体操既能够代替取暖设备和被褥,也能够代替维持人们正常体力但又非常紧缺的粮食。他们总是宣扬说:“现在会有人说,连最基本的食品都没有还做什么体操。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对的。我们应该越是在食品不足的时候,越要通过其他办法来增强体质。”也就是说,日本人要用消耗体力的办法来增强体质。这种观点,让美国人难以理解。因为我们总是通过前一天是不是有良好

日本人绝对不会对自己说:“这些要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而会说:“这些期待的事情终于来临了。我们会主动迎接它的到来。”

>包括那些渴望日本早日结束这场已经失去希望的战争的俘虏在内,所有日本战俘都认为,日本本土的民众士气不会被盟军的轰炸所摧毁,“因为人们对于盟军这些手段早就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当美军着手进行对日本本土城市大规模轰炸时,日本飞机制造业协会副会长仍然在电台广播中说:“敌人的飞机终于飞到了我们本土的上空。不过,这早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的飞机制造业者已做好当这样的事来临之时,我们应该做的万无一失的准备,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什么忧虑。”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已经被日本人预料到,而且他们对此进行了周密的筹划,并且不会有什么大的纰漏,能够绝对保证日本的安全。在这一信念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日本人一直坚持的无法取代的主张:不管是什么事,只有我们主动期求的,绝对没有我们被动接受的,更没有什么人能够强加给我们什么东西。“并不是我们受到了敌人的攻击,而是我们放弃了很多,主动把敌人吸引了过来。”“敌人们,既然你要来就放马过来吧。”

日本海军大臣在国会发表演说时曾经引用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最著名的武士西乡隆盛的遗言,说:“这个世上存在两种命运,一种是偶然碰到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当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艰难难以逾越的困境之时,我们必须靠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命运。”

美日的思维区别:迎接挑战与周密计划。美国人的模式就是让自己能够经常应对挑战,并且可以做到随时应战。而日本人的模式则是让自己的所有事情在事先都有相应的安排,对于日本人来说,让他们最为麻烦的事就是事前没有预料到。

惨烈的北缅会战中,日军被俘者与战死者的比例是142比17166,即1比120。而且,这142名日军中,大多数都是已负伤或昏迷情况下被俘的。至于某名士兵单独投降或者两三个人一起“投降”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对比一下西方国家的军队,如果阵亡者已经超过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那么大多数部队都会停止抵抗,向对方投降。也就是说我们的被俘者和战死者的比例基本上在4:1左右。即便是在霍兰迪亚(Hollandia),出现了第一次日军的大规模投降情况,但其投降者和战死者的比率仍然为1:5,这让人不得不吃惊。不过比起北缅战场上的1:120,这显然已经是日军的巨大变化了。

◆ 第3章 日本的等级制度

鞠躬的意义标志着:本来可以自己处理的事,现在则承认了对方有权干预;而接受别人鞠躬的人还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家庭生活正是以性别、辈分和长嗣继承等等为基础的等级制中最重要的核心。

对于封建制度进行破坏的往往就是商人阶级。如果一个社会的商人受到推崇,那么这个社会的封建制度就会很快衰亡。

◆ 第4章 明治维新

日本人普遍认定的格言是:“万物各得其所,遵守本分。”日本人希望实现的是,将权力分别适当地分配给不同的阶级并将各自的权力使用范围规定清楚。

◆ 第5章 背负着历史和社会恩情债的日本人

日本人像其他东方民族一样,非常重视过去。因此,日本提倡“义”的概念,也就是努力让自己对得起所有人,既包括自己的祖先,也包括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除了警察之外,任何人插手都是在让受帮助的人背上欠你的恩情债。

>如果大街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故,日本人常常选择不予理睬,这倒不只是由于日本人缺乏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觉得,除了警察之外,任何人插手都是在让受帮助的人背上欠你的恩情债。在明治政府还没有执政以前,日本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法令,其中规定:“若遇争端,所有无关者都不得进行干预。”

◆ 第6章 报恩:不容回避的人生主题

日本人在一生中能够接收到的恩惠:

天皇所赐的皇恩。

父母的养育之恩。

主人的知遇之恩。

师长的教诲培育之恩。

在人生中所接受的各种帮助之恩。

说明:所有对自己有恩的人都被视为是自己的“恩人”。

受恩之后自己应尽的义务:

>义务的产生是因为受恩之人自己的主动报恩行为产生的。

A.无法通过时间或数量来偿还的无限的“义务”。

对天皇、法律、国家尽忠的义务。

对双亲、祖先尽孝的义务。

对自己的工作尽责的义务。

B.可以通过时间或数量来衡量的有限的“义务”。

(一)社会中应尽的情义

对主君应尽的义务

对亲戚应尽的义务

对他人应尽的义务——比如偿还从他人所借的金钱,回报他人的好意,感谢他人在工作上的帮助等。

对特殊亲戚(如伯父母、叔父母、表兄妹、堂兄妹等)的义务——此处的义务并非因为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恩”情,而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

(二)对自己名声的义务

如果受到了侮辱或失败,那么需要履行“洗刷”污名的义务,也就是报仇或复仇的义务。

从不怀疑自己(专业上)失败和无知的义务。

遵守礼节的义务。

“媳妇虽然可恨,可是照样可以生出令人疼爱的孙子”。

>在现在的日本,姑娘们所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希望自己未来的丈夫并不是一个要继承家业的男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与总是霸道的婆婆在一起生活。

美国人觉得自尊心就反映在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上;而日本人则认为自尊心体现在能够知恩图报。

>这两种不同的风格都有自己的缺点:在美国,即便是某项法律对于全国都有益处,也仍然会在被接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日本,则是虽然日本民众一生都要背负着“恩情”的重压,但他们却安然接受政府拟定的法律。

◆ 第7章 “情面”:事关名誉的义务

情面”到底是什么?碍于情面

>有一本日语辞典对于“情面”的解释(按照我的翻译)是:“正道;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以免被别人非议。”我们西方人当然不能理解这是在说什么,

◆ 第8章 名声的价值

日本人对于名誉的捍卫就像我们对于利益的捍卫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当中国人遇到侮辱或诽谤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这些人是“小人”,是没有道德的人。中国人非常重视名誉但中国人不会像日本人一样把名誉看成是高尚的理想。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因为名誉受损而使用不正当的暴力来肆意报复所遇的侮辱被视为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神经过敏,十分可笑。他们也不会一定要做什么以证明自己的清白,更多时候,他们会对毫无根据的侮辱和诽谤置之不理,因为在中国人眼里,“君子”是不值得和“小人”一般见识的。

英国作家王尔德:活的快乐,就是最好的报复。

>他们和中国人一样,让诽谤者自己处于尴尬的地位,便足以保证自己的名誉不会受到损害。他们的格言说:“让对方暴露自己卑鄙的最好办法就是自己的容忍。”

对于嘲笑别人的人,这是绝对无法原谅的,因为这样的人内心之中没有任何待人的真诚,所以他才不顾他人的感受让一个无辜者难堪。

>现在让我来说明一下我对这两个词的定义。所谓杀人犯,就是残害他人肉体的人;而所谓嘲笑者,是残害他人心灵的人。

遇到特殊情况,自杀是维护“对名誉的情义”最体面的方式。

>针对自己最极端的“攻击”就是自杀。他们认为,洗刷污名甚至在身后获得好评的方式就是选择适当的方法自杀。与美国人认为自杀只是对绝望的屈服和自我毁灭看法不一样,日本人非常尊重自杀,并觉得自杀完全能够做到光荣和有意义。

◆ 第10章 道德困境

坚强并不是表现为在你的反抗上,而是表现在你的牺牲上。

>西方人认为,敢于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去破除旧规陋习是一个强者的标志,可是日本人眼中的强者,是那些抛弃个人幸福而忠诚地履行自己义务的人。他们觉得,坚强并不是表现为在你的反抗上,而是表现在你的牺牲上。这

“蛤蟆一张嘴就让自己肚子里的货色全亮出来了”,“石榴一开口我们就看到了它心里是什么”。

>如果让自己的感情轻易“暴露”那是一种羞耻,因为这样就会让自己“暴露”。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耻感文化基本上是靠外部的强制力来维护善行。罪感文化则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维护善行。

◆ 第11章 自我修行的最高境界

我们能够在日本人“就当自己已死地活着”的态度中看到他们一直追求的“无我”的人生哲学。

>日本军人在战争期间也常常表示“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来报答天皇的大恩”,这种态度意味着他会在战场上义无反顾地进行一系列行动,比如刚出征之时便为自己举行了葬礼,比如立下让自己成为“硫黄岛上的一土”的誓言,比如肯定一个“与缅甸的鲜花一起凋落”的决心等等。

◆ 第12章 日本人怎样培养孩子?

U型人生曲线。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的人生曲线正好与其相反,它像字母U,中间的底非常深,两端则非常高,因此日本的婴儿和老人是非常自由和随性的。

日本人十分反感别人的嘲笑和轻蔑。

>大人对于自己孩子的嘲弄还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母亲会在父亲的身边对孩子说:“你要是再调皮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妈妈喜欢爸爸,因为爸爸是好人。”这时孩子就会非常嫉妒,硬要分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母亲会说:“爸爸就不像你,从来不在家里乱跑,也不会乱喊乱叫。”这时,孩子会非常认真地跺着脚说:“我没有,我是好孩子。你不喜欢我吗?”这种玩笑达到目的之后,父母会相视而笑,而孩子会老实很多。不仅男孩常常受到这种嘲弄,女孩也同样被父母这样嘲弄。

这种经历让成年以后的日本人明显十分反感别人的嘲笑和轻蔑,两者之间似乎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我们不能知道多大的孩子才懂得这些嘲弄只是一个玩笑,但他总会明白真相。可是,即使在明白了之后,受人嘲弄的意识还是与害怕失去安全和亲密的恐惧感奇怪地结合在了一起。幼年时的阴影直到长大成人之后仍然有着清晰的痕迹。

尤其是在二至五岁的孩子内心中,这种嘲弄可能引起更大的恐慌,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家才是安全的和自在的,当然这也与日本家庭中父母二人有着无论是体力上还是感情上的明确分工有关,父母不会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

妇女重视睡姿

>如果是男孩,那怎样的睡姿都没关系,可是女孩就必须将双脚紧并,直身而睡,这也是男女有别训练的早期规则之一。

“自重”就是克制,二者有着同样的价值。只有能够克制的人才能做成大事业。

>这也与美国人所认定的自由是做成大事业的必要条件看法不同,与美国人生活体验不一样的日本人认为只有自由是不够的,如果不能克制,他们觉得那就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点也是日本人遵从的道德律中的一个主要信条,不然,他们面对充满冲动的自我怎么处理?不能克制的冲动可是很可能彻底搞乱正常生活的!(图片来自网络)

#翻阅2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