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我”与闰土有哪些不同之处?文中“我”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解析: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过识广,而“我”孤陋寡闻。

“我”的情感变化:盼望见到闰土→听闰土讲述,心生羡慕和钦佩之情→分别之际难舍难分。

5、本文重点写作手法——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即从人物的体貌特征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①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闰土是农村孩子,经常参加劳动,风吹日晒,身体健康、结实。②“头戴一顶小毡帽”是当时浙江绍兴一带农村孩子的典型打扮;③“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当时的风俗,人们认为用圈套住孩子,孩子就不会死,这虽然是一种迷信,但说明闰土的父母很疼爱他。这一外貌描写整体表现了少年闰土的简况:朴实、天真、可爱。

6、课文要求背诵的段落:(第1自然段)​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7、主题思想:《少年闰土》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友谊,抒发了“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课文笔记链接:​六年级第24课《少年闰土》预习笔记,初次品读鲁迅先生作品

​(二)第25课《好的故事》重点内容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解析】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表达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地成为本文的文眼。
2、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解析】“倒影”表明有大面积的放、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出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和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香的米酒,在作者的心头一起一伏,令人陶醉。

3、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 一看见,一 一知道。【解析】鲁迅先生用如此暖色的米处来描写他的想象世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一个高峰,进入一个超我的境界。

4、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解析】在好的故事里任“我”的思绪飞扬,可是“我”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惆怅就会悠然而生,从中不难堪出鲁迅先生对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5、《好的故事》一文中写了哪些“好的故事”?结合全文,说明“好的故事”的含义。

解析:“好的故事”有:回忆“山阴道上”所见的情景,两岸的野花、树木、农夫和村妇,水中萍藻等;朦胧中幻想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边的枯柳和红花,茅屋,狗,塔,村女,云等。

“好的故事”的含义:指绮丽优美的环境、勤劳淳朴的乡民及宁静祥和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求。

6、《好的故事》在开头描写了“昏沉的夜”,结尾又写到“昏沉的灯光”,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解析:①影射社会现实。灯光昏暗,夜色昏沉,既是当时作者书房的环境特征,也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影射。②渲染沉闷氛围。昏暗的灯光与夜色,渲染出窒息、沉闷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③与“好的故事”形成对比。书房的昏暗沉闷,与梦境中美丽的风光、和平宁静的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为下文作铺垫。写书房的昏暗沉闷,影射黑暗现实,为下文写“好的故事”作铺垫。

7、主题思想:《好的故事》一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惑,做了一个梦,作者用了很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明经破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但总记得发生在“昏沉的夜”里的这个“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强烈追求。

​课文笔记链接:六年级第25课《好的故事》笔记,追求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生活

(三)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重点内容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解析】这句话是作者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解析】这句话表面看是鲁迅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解析】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解析】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的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而怒形于色。这两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5、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从中可见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五件事:①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②笑谈“碰壁”,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③除夕,和家人一起放爆竹和花筒,表现了他慈祥和蔼的一面。④救助黄包车车夫,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⑤关心女佣,表现了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总之,鲁迅先生是一个慈祥和蔼,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6、文中第三部分“笑谈‘碰壁’”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蓬莱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揭示了鲁迅先生受到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也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升华了主题。

7、主题思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慈祥和蔼,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笔记链接:六年级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预习笔记,共同怀念鲁迅先生

​(四)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重点内容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解析】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解析】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俯下身子”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解析】这句话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解析】“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5、【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互相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这首诗的开始,作者就把要鞭挞与歌颂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提了出来,一种人虽生犹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构成了恶与善、丑与美的强烈对比。接着诗歌就顺着这一对比具体进行了描写。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人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人想扬名传世,另一种人想做无人知道的小草。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人是利己的;另一种人是大公无私的。这样的比对,使人物对立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6、主题思想:​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课文笔记链接:六年级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预习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