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转瞬即逝的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新兴技术手段,近些年愈来愈得到舞台的重视。张松老师担纲《永不消逝的电波》多媒体设计,庞大的叙事体量和繁多的节奏变幻仍让设计者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本次多媒体设计依照《永不消逝的电波》历史+谍战题材的属性,通篇采用凸显浓厚历史感的背景质地和庄重冷峻的色调。在叙事方面,由于舞剧全程以身体说故事的特殊性,在丰富舞台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实故事背景,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剧情,是此次工作的重点。因此,无论是在对人物双重身份的阐释,还是对雨夜、暗房等故事发生地的描绘,都采用了简单明晰且不失现代感的呈现方式,使人物身份得以迅速在观众面前展开,并在一串串数字雨急促飘落、一张张相片匆匆显影的设计之间,使台下能够同步感受到舞台上或剑拔弩张、或暗流涌动的氛围,见图4〜图5。同时,本剧的年代特征亦是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细节。为了尽可能还原当时的环境样貌,维护好剧作的整体氛围,在字体的使用、报纸标题的措辞、该年代独有的物品/景观等方面,都经过了与导演团队数次谨慎的商议,才得以呈现出最终的理想效果。

图4 暗流涌动的上海街头

图5 人物第一重身份

其次,在节奏方面,如何使多媒体与舞美、灯光、音效等元素完美地配合起来,形成本剧独有的舞台美学,是现场演练的重中之重。多媒体视效在整个剧目时长中所占的比例实际上极其有限,但频次繁多,如果不在特定时空中即时出现,则表达无效。如李侠夫妇的记忆闪回、小裁缝牺牲时的生平简述等,几乎可以说是转瞬即逝。见图6。因此,必须把握多媒体出现的时机,在操作过程中断不可掉以轻心。与投影底板、舞台灯光等些微的不契合都有可能消弭掉多媒体原有的表现力,因此,最终能够闪避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也是与各位主创团队的老师们相互磨合、共同努力下的结果。

图6 地下党员被捕

多媒体创作绕不开“如何在丰富舞台叙事和不喧宾夺主之间做出平衡”这一问题。设计者认为,在非多媒体剧的剧目作品中,多媒体应退守边界,在功能性方面多下功夫,为演员的舞台表达增色。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的出现应当有突破性、更为练达,像是游走的点睛之笔,为舞台注入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光辉。

4 服装设计

服装造型的创作,意在突破表面化、常规思维的上海,一切都以生活为出发点,辅以戏剧性和人物设定,架构一个属于本剧的上海气质。克制的设计是大家都遵循的一个创作理念——白色恐怖时期人人自危的街道,清晨充满烟火气的弄堂,午后流光溢彩的旗袍店。每一个段落都极具特色,一切都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濯清涟而不妖媚。见图7〜图9。让服装造型更好地为剧情,为人物服务。

图7 剧中人物服装设计效果图

图8 剧中人物服装设计效果图

图9 剧中人物服装设计效果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台设计有石库门、里弄、街头、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再现,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服装设计则有上海女子们穿着旗袍在弄堂里起舞,既有浓烈的生活气,又有艺术上的升华,让人过目难忘,舞台、灯光、多媒体、服装相得益彰。

80后舞剧编导的崛起,客观上形成了舞剧叙事意识的全线回归,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推动舞剧从“晚会化”“花边形”回归到戏剧的大家庭,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意识最为清晰、目标最为坚定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实现了中国舞剧观念的升级换代。

内容来源:原创: 任冬生,等 演艺科技传媒 (本文剧照摄影:王徐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