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岁的少年所能想象,但来不及害怕,迎着火线冲锋,朱万陵的大腿被敌机炸弹炸伤。没有麻醉药,四名医务人员将他死死摁住,拔出刺入骨头深处的弹片。

如今,走过世纪人生,朱万陵已是四世同堂。百岁生日当天,一大家近50口人欢聚一堂,拍下一张全家福。而和朱万陵一同参军、记忆里总是戴着一顶红五角星帽子的哥哥,却早已长眠于红色的土地。

盛夏的南泥湾,青山如黛、花海如波。76岁的老党员侯秀珍总爱站在家门前,迎接八方游客,讲述革命故事。

家中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她已故的公公刘宝斋。泛黄的老照片里,老人棱角分明、目光炯炯。那是1941年的春天,北风依然凛冽,三五九旅的战士挺进南泥湾,刘宝斋就在队伍之中。

阅读当年的史料,人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形势的危急。“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毛泽东曾这样回忆。

“爸爸给我讲过,没有房子住,他们就用树枝搭草棚、挖窑洞。没有鞋穿,就自己动手编织草鞋。没有饭碗,就用桦树皮做。”侯秀珍说,她见过公公当年穿过的烂棉袄,补丁“一层摞一层”。

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自制锄铲、挖窑洞、挖野菜……刘宝斋和他的战友们,一撅头接着一撅头,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顽强奋战。

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在对革命年代红色记忆的追寻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这段历史始终的底色。

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任何伟大成功的背后,总有一群人不计一切地牺牲与付出。只要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永存,这种牺牲和奉献就将永远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中,不断谱写历史新的辉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