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不怀好心的蚊子,不紧不慢地,有时会忽然拍到我的头上。
(2)“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望着星星,絮絮叨叨这个烂熟的故事。讲完照例要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我打着哈欠,嗫嗫嚅嚅。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文章,母亲听不懂,却总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打着拍子,连那猫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这样的夜晚,总是撩人心弦。
(3)“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晚,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绿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哥那时还不知在哪儿刮旋风呢!——你爹每次来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着的水,不就是‘春水’和‘绿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下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4)我爹是一个能干的石匠,年轻时就漂泊海外,打工异乡,一去就是四十多年,有时几年不回家,只为省下路费,给家多捎几个钱。母亲叙说着和爹别离的情景,也使我难过,以致每每再读《别赋》,都不禁暗自落泪。
(5)一个秋夜,窗外月如钩,屋内灯如豆,我和母亲坐在暖炕上。“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买桔子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好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国外,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看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6)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并且以后多年,不断忆起: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粗布夹袍,上罩线呢马褂,肩挎旧钱褡子,褡子一头鼓鼓囊囊,里面装着甜饼、熟鸡蛋、母亲亲手做的纳底鞋——步履匆匆,渐行渐远,渐远渐小,以致于无。
(7)小时候,爹每次离家,我都一路小跑,追着喊:“爹!你回来呀!”爹头也不回,大声回答:“回!你赶快回家吧!”
(8)直到他年近花甲,我仍然追他过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再挺直,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
(9)我当时想,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多好啊!后来,他就去世了。再后来,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挥汗如雨的背影、伏案疾书的背影、奔走战场的背影——这些背影会不会变得模糊?一个民族的背影呢?一个时代的背影呢?
(10)一个人的背影,曾经打湿两代人的眼睛;一篇文章,可能打湿无数代人的记忆。
(11)我轻轻拿起笔,又迟迟放下。心中充满愧疚!
本文在第(3)段、第(5)段两次写道母亲流泪,请分别概括两次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正确答案:
第一次:①年年与父亲离别或母亲对父亲的依依不舍或留恋或依恋等②父亲“心硬”或头也不回或母亲的失落哀怨 第二次:①与父亲离别很久,思念父亲②《背影》中的场景激起共鸣或引起回忆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段落概括,答题常用的概括方法有:
方法1:要素综合法。即抓住段落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综合语言进行作答,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务必保留基本点:谁+做什么+结果如何。
方法2:关键词句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段落的中心句、首尾句、过渡句等直接摘用。
方法3:层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先将段落内容分层,然后将各层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段落的主要内容。
本题可用关键词句法进行解答。提干要求在第(3)段和第(5)段概括母亲流泪的原因。所以位置锁定在第(3)、(5)段的关键句,分别是第(3)段最后一句“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第(5)段“我母亲竟也哭了”,然后根据母亲的话整合概括出原因。
实战演练3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1)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2)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3)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4)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一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5)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6)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一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7)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8)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9)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10)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11)一场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
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
“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 )→( )
正确答案:
“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为了(离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 “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
解析
本题考查记叙文段落概括,答题常用的概括方法有:
方法1:要素综合法。即抓住段落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综合语言进行作答,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务必保留基本点:谁+做什么+结果如何。
方法2:关键词句法。即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段落的中心句、首尾句、过渡句等直接摘用。
方法3:层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先将段落内容分层,然后将各层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段落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记叙文段落内容概括,可用段意合并法进行答题。通读全文,按照题目的事例提示,先找到所给情节的段落,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再次进行整合概括,语言简洁通顺。由题干可知,“我”出走的经历可分四层。
第(1)-(3)段:“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第(4)-(5)段:“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第(6)段:为了(离家出走)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特意绕过三姑住的村庄;
第(7)-(10)段:“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后被送回了田湖。
1.文章《【概括段落的方法】用公式学习国语-容易得高分的段落摘要》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概括段落的方法】用公式学习国语-容易得高分的段落摘要》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