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3" width="612" height="800"/>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写出来了叶子的形态之美,但是“裙”前面加了个修饰语“舞女”,一个“舞”字,又让荷叶富有了动态的美感。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由叶而写花,就是由整体再到局部。“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会增加语言表达的情味性。让我们能够从“袅娜”、“羞涩”这样的词汇当中,读出作者对于这些白花美感的欣赏之情。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感?要知道,在一般情况下,荷花不会像明珠,因为明珠是圆润的、有光亮的。虽然他写的是荷花,但实际上他给我们写的是沐浴着月光的荷花。
如果说前面是静态描写,那么我们去描写景物,还要写出景物的变化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借风来让景物富有了动态的变化美感。而荷香如同歌声,似有若无。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写花叶的颤动,其实写的就是荷花之上的微风。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风过处的荷叶的波痕,是富有变化的美感。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注意,朱自清在观察荷塘月色的时候,真的能看到月下的流水吗?不能。因此,这是想象。作者由眼前的月下荷塘想到流水,但是“流水”的修饰词是“脉脉”,“脉脉”本身就是饱含深情的样子。因此,这里面已经景中含情味,而“流水”是想象,这是虚写,因此又是虚实结合。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本来指的是风味、风趣,而在这里就是美的姿态。作者在写月下的荷塘的时候,观察的角度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静态而及动态,由形态而及嗅觉,而及色彩。
月色最难以描绘,一般会借助于月色之下的其他景物。朱自清又是如何写的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他除了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而且动词“泻”用得特别地巧妙。因为“静静地”写出了月色的轻柔美感,而一个“泻”字却写出来了月光是如此地无声,但是又照耀着这一片荷塘。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青雾”有色彩,是因为“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轻雾之浮又写出来了朦胧美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极有意境,仍然扣住了月光之下的荷花,富有朦胧的美感。这段文字由上而及下,具有层次性、立体感。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话是做议论,写出作者此刻心中找到了宁静。而这样的宁静恰和月光之下的荷塘所形成的意境相应和,就让整个意境静谧地、淡淡地,如同一个轻柔的梦。“酣眠”的本体指的是“朗照的月光”,“恰到好处的小睡”就指的是“淡淡的月光”。
“月光照耀之下,斑驳的灌木树影和杨柳稀疏的倩影,而这样的光影投射在了荷叶之上,又形成了和谐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本无声,但是作者将无声的月光转换成为了音乐名曲。写出了月光所形成的光影和谐的美感。这段文字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映衬,一起凸显出了荷塘上的月色,极富美感。
通过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你是否可以明白写景状物的一些方法呢?总结一下,那就是:动静结合,可以气韵生动;融情于景,能得诗情画意;虚实结合,方能引人入境;运用多种修辞,凸显语言之美;多角度、多层次描绘景物,能让读者身临其境。
接下来,朱自清先生就用简笔给我们介绍了荷塘的四周。他写了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在这里尤其写到了杨柳的树影。“杨柳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你是不是会觉得先生笔下的杨柳格外地多情呢?在描写的层次上,先生采用了由近及远的方式,交代树梢,“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但是作者又用耳畔听得的蝉声与蛙声,将自己带回眼前的现实。一句深沉的感喟——“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出在荷塘边所享受的美色,是让自己的心暂时得到了宁静,但这样的宁静不过是暂时得来的。心里的烦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纳闷,接下来为何作者要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呢?但这种忽然之想,其实并不突兀,这样的热闹是年轻时候的作者曾经拥有过的。
家乡采莲时候的热闹、美好,距离中年的自己似乎十分遥远了。朱自清先生总爱自称自己是扬州人,而江南采莲的习俗让他回忆起自己曾经轻松愉悦的少年时光。可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这样一个烦忧的现实世界让作者倍受压力。因此,前文作者写了,在这月下可以感觉是个自由的人。当蝉声与蛙声将他引回现实,而现实的孤独、寂寥、郁闷又是难以排解的。
因此,作者在江南之想当中,不过是在散文笔法当中宕开一笔,增加散文的情致。所以,我们再来细细品味,作者想起江南所引用的《西洲曲》、《采莲赋》有何作用?
《采莲赋》:
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
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这一段当中,有几个字的读音要提醒你注意。“妖童媛女”,“媛女”是美女的意思。“鷁首徐回”中的“鷁”是一种水鸟。古人着衣,上衣下裳,因此“恐沾裳而浅笑”。在这美好的时节,俊男靓女摇着小船,心中荡漾着柔情,划着鷁形画船,慢慢地前进,鸟雀状的羽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让船儿离去,浮萍移开,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着娇柔的细腰,想要走却又几番回眸传情。夏天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地浅笑,可是又担心船儿倾覆,紧紧地抓住衣襟。
少男少女美好的情致,透露出来的是朱自清对自己年少时候的怀想,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西洲曲》: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首诗,采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爱的“怜”,也就是爱的意思,表达出采莲女子对于情郎的一片深情。“清”就含有“情”的意思。“莲子”就是“爱你”,而采莲女的这一番纯情就如水一般地清纯。
朱自清先生引用爱的诗篇,并不是说他的生活欠缺了爱,而是表达出对这样一份纯洁爱情的渴慕。在现实生活当中,朱自清先生是包办的婚姻,他的妻子忙于家庭事务,和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也许少有精神层面的交流。
文中引用的两处古诗,都是表达先生对于美好、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难以摆脱现实生活的琐碎,那么在那一晚的月光下能去什么都不想,获得片刻的自由,也是好的。但是,终归是要回到现实的。因此,当挥之不去的哀愁与暂得偷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魅力。
文章结尾处,先生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就和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带上门出去”形成了呼应的关系,使整篇文章形成了圆合的结构。
关于文章的语言表达,朱自清运用的叠词特别多。使用叠词可以使语言富有音韵、节奏美,在内容上又可以将事物的特征加以强化。
你不妨去积累一些采用叠词的诗词、对联。比如,杭州九溪十八涧路亭上有一首巧妙采用叠词的诗歌——“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是不是很有情致?
另外,这篇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还有两处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一处就是写到荷花香气的时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将嗅觉转换成为了听觉,抓住了它们的相似性,荷香的飘渺与歌声的渺茫。另外一处就是“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本是视觉,而转换成为“名曲”就是听觉。这里所抓住的相似性就是和谐。
钱钟书曾经说过一段话:“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通感在我们熟知的古诗当中也是有不少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将春风的触觉转换成为了视觉。又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就将听觉转换成为了嗅觉。再如,“鸟抛软语丸丸落”,就将听觉转换成了视觉。运用通感能让语言增加格外的韵味。比如,英国诗人麦克尼斯曾经在《花园中的阳光》中写道:“花园中的阳光渐渐硬了,冷了”。
《荷塘月色》,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的突出特点,除了用词准确美妙,他常常能将描写对象做细致的观察,运用多个感官深层次地、多方位地去描写。因此,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是一个字——“清”。这个“清”主要指出他散文特色的文字清秀,背后不仅有知识分子高洁的人格,也有真挚的感情。
1.文章《【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品尝《荷塘月色》》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荷塘月色重点段落赏析】品尝《荷塘月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