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讲清朝文化,讲到《红楼梦》,讲到宝黛悲剧时觉得不尽兴,便即兴发挥:“你们看,历史上好多大人物都爱上了他们的表妹。宝黛算一对,达尔文和玛丽也算一对——还生了十个孩子。还有……”

郁哥有个外号叫“韵王”——上课喜欢即兴编打油诗,来上两三句散句,压个韵,玩些自创的谐音梗更是他的常规操作。

洋务运动在他口中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奕訢曾左李鸿章”;义和团运动就是“一八九八,山东爆发,扶清灭洋,攻打教堂”;讲道家思想时,他一拍讲台,大喊一声“老子姓李”;每节课下课他必补一句“有实力,才有魅力;没有实力,说话就像……咳,不说了。”

每到这时,教室里必是一片哄堂大笑,充满快活的空气,大家早把他拖堂的事抛诸脑后了。

每堂历史课下课后,我们都是笑着走出教室的。听郁哥的课就像是听评书,怎么能不笑呢?我们笑,郁哥也笑——他是个80后,笑起来却像个00后,灿烂的笑容再配上粉色衬衫,又帅,又可爱,又精神。

听同学说,郁哥高中时学的理科,高考报名前几天临时改的文科,学了不到一百天,文科就考上了211;他曾经是个公务员,因疲于应酬与阿谀,愤而辞职,哪怕人人都知道现在“公务员约等于铁饭碗”;后来他在湖南教育圈干得小有名气,却因为爱情,辞职来了广州……

看着他如今在讲台上恣意挥洒才华,看着他飘逸而遒劲的板书,看着他充满快乐而又深不见底的目光,哪怕那些经历有人说是“传奇”,我也信了。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学习思路都是备考、应考,机械地重复着那些早已做烂的题目,希冀着能再多找出一点问题,多提高一分。

曾经我天天被老师揪着背书,不背书要罚站要罚抄,于是我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

但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就像加缪所言,当你在枯燥的生活中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时,那就是悲剧的开始。

我不曾问,甚至不曾想过要问。然而郁哥帮我问了,用他的行动。顺便,他还让我想起了加缪所言的后半句——这种悲剧的反抗,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正如推巨石的西西弗斯,是最幸福的西西弗斯。

郁哥看起来更像个“混日子的老师”,然而他不是。我也曾质疑过郁哥是否不够敬业,但显然我错了。

他如此热爱着这项事业,作为历史老师的他,才不只教我们课本上的历史,他教的更是一种带着温情与批判去审视世界的眼光,是一种阅尽千帆后带点幽默与调侃的淡然情趣,是一种顺应自己内心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

因此,我们都爱上郁哥的课。而我们笑,他也笑。他对我们说:“面对这样一个充满着问题的世界,你要先认识它,接受它,等你有实力时,再尝试去改变它。”

我明白,这是他对我们的承诺,更是他对自己的承诺。

当毕业典礼他登台献唱时,台下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当教师节到了,我们这些毕业生纷纷找他合影;当我跟着他学会了草书,学会了以批判而且戏谑的眼光重新审视现实,反省自己……那一刻,我知道,在某种意义上,他成功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

图/视觉中国

【教师点评】

同学们写的都是老师。除了大家共有的写作特点,语言流畅、感情真挚等,三位同学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也写出了不同特色的老师,表现出丰富多元的人物形象,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难得的是同学们都有着独立的思考,显示出巨大的创作潜力。

《装满零食的抽屉》角度非常独特。仅仅抓住老师的一个抽屉,就写出了一位热爱生活同时也懂得和学生一起享受生活的温暖的老师。

作者观察细致,无论是老师的微妙表情还是那个缝隙里塞满糖果的抽屉,细腻的细节描写之下都直达主题——人生的完满或者说完整,不仅有意志强大,苦读奋斗,还应该包括轻松拥抱生活里那些简单纯粹的快乐。

一位老师能够真实表达自己,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和榜样,这远远要比纸上谈兵、宣讲人生道理更具亲和力,也更具感染力。

《听郁哥“吹水”》从老师的风趣课堂入手,再到老师的传奇人生展示,最后联想到加缪的深刻言论,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位幽默有趣、聪慧睿智、和传统老师不同的新时代老师形象——

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传递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授业解惑,不仅仅是帮助解除疑难困惑,还帮助建立独立思考的人格——能做到这些的老师就是优秀的。

作者亲昵地称呼老师为“郁哥”,一方面显示出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另一方面也是“郁哥”本身性格所致,看得出他与学生是彼此尊重、快乐相处的。

《老丁》呈现了一个相对传统的“严师”形象。他稳重、朴素,上课认真,下课严厉,偶尔也会自我调侃、可爱地跳舞。

作者塑造形象的细节可圈可点,描写很传神。同学们对老师的“怕”,也恰恰和老师的慢和有耐心等特征一起,完整勾勒出真实丰富的“老丁”形象。

又爱又怕,又喜又恼,这可能是更多现实中真实的师生关系吧。“老丁”或许就是“园丁”的缩写吧?

(华师附中教师 徐珊)

原文刊登于《羊城晚报》2022年06月13日A08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