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的人物语言

父亲无疑是全文的最大主角。但是父亲的语言,除了开头安慰儿子“天无绝人之路”与结尾处来信中用的直接引语,在送别当天,朱自清直接记下父亲的话只有四处。而且同样非常简单。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即便就送别的当天来看,父亲绝不止说了这四句话,但是朱自清就只抓住这四句,传达出父爱的含蓄与体贴。

父亲的话其实并不少,甚至有些唠叨。就围绕送别这天来看: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钱,而作者却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而朱自清认为茶房只认钱跟他们交代了也是徒然,暗笑他的迂。

这些繁琐的语言作者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展现的是自己和父亲对事的不同态度。作者“非要插嘴”“暗笑他的迂”,可是他后知后觉地领会到了,父亲是非常细心的,是对儿子非常担心的,还是那个逻辑——在父亲看来,已经二十岁、来往过北京两三次的朱自清,依然是个小孩子。

理解了父亲的唠叨与用心之后,朱自清就很惭愧,甚至有些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

其实,这篇散文处处透着简约之美。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方面,还有如:

人物设置也相当简单,主角就是父子二人,其余像友人、茶房、脚夫之类通通是作为背景板一样的存在。

《背影》用语虽然简洁,但情却是真切的,在客观的叙述中融入了真挚的情感,因此产生了一股暗示性的力量,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所以,《背影》不仅是一曲父爱的赞歌,更是我辈写作参考的模板。

在文章结尾的表述中,暗含着一个预言:父亲的背影将会让朱自清始终记忆犹新。每当想起父亲,便会回忆起“背影”。


相关阅读:

《师说》背后:究竟是什么人不尊师道促使韩愈写下这篇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