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重复”是最简单的抒情!萧红在长篇作品中把这一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因为包含着文字的情感,所以萧红独特的文学语言看起来好像没有创造出来,但又是天生的。
c-image/6fc63c3c75584e0cad5e36d056a26554?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4" width="640" height="232"/>
- 节奏与韵脚,呈现诗之律动
除“复沓”和“反复”以外,我还发现《呼兰河传》中的某些段落,萧红有意引入诗歌的节奏和韵脚,例如第二章中写跳大神,便有这样的句子: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过了十天半月的,又是跳神的鼓,当当地响……看看这一家的大神,显的是什么本领,穿的是什么衣裳。听听她唱的是什么腔调,看看她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全段除明显的音乐性外,其中光、亮、凉、响、裳、徨等字,都使用了同韵或谐韵。使得整段文字,富含诗之律动。或者说单独来看,这本身就是一首诗。
儿童视角,绝假纯真的诗歌意境
汪曾祺曾在一篇论废名的文章中写道:
孩子是不大理智的,他们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去“认同”世界……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完美地捕捉住诗。
孩子能“最完美地捕捉住诗”,说得多么贴切!第三章回忆祖父和后花园,无论语言还是情境,都是全书中最富含诗意的部分。诗歌般的意境,于萧红那自由、散漫,充满童真的文字下自然呈现。
同时,儿童视角的运用,又令这种呈现独具特色,一边是“绝假纯真”的情感流露,一边是与成人间的“陌生化”效果。
儿童视角,往往着眼于成人所看不到,或不屑于看到的隐秘世界,捕捉更加细微的美。而这种美,本质上就是诗所应该呈现的美。儿童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具备诗人的感悟力,具备一般成人没有、仅诗人才可能会有的,发现这种美的能力。所以在后花园中,童年的萧红才会看到: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首好诗,一定是真情流露。因而,“诗性”与“真心”密不可分!而儿童,最具备“真”的品性。明代思想家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中写道:
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李贽所谓童心,即儒家性善论的“赤子之心”。他认为,童心若在,则具备一切美好的可能性。
表面上,描写后花园,以及童年时代与祖父一起的生活,是全书中最美好,笔调也最轻松的部分。结合萧红后来的经历也不难看出,和祖父在一起的短短几年,是她整个童年,乃至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可是,正如诗有凝练之美,萧红的文字也意蕴多含。她热切地追忆童年,如诗般地反复咏叹,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其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在组诗《苦杯》中,萧红曾写道:“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
她把童年时有祖父在的故乡,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因而,从矛盾为《呼兰河传》作序起,便有学者认为,《呼兰河传》开启了萧红的精神返乡之旅。
结语
说到《呼兰河传》,不少读者都热衷于讨论“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几个书中人物。这些人物固然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也深刻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对一些人的愚昧行为和看客们的麻木不仁,萧红也能在叙事中暗含批判与讽刺。
但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呼兰河传》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因为30年代文学中,反映类似题材、人物和事件的作品并不少见。因此,萧红作品最大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它的体式、结构和语言方面。即其淡化情节、大量儿童视角下,散文化的叙事模式和诗性表达等。
所以我想,这些也应当补充在矛盾于《呼兰河传》序言中所说的,那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之中。
1.文章《【呼兰河传优美段落200字】《呼兰河传》:诗一样的语言,反复的赞美诗背后是漂泊在异乡的孤独。》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呼兰河传优美段落200字】《呼兰河传》:诗一样的语言,反复的赞美诗背后是漂泊在异乡的孤独。》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