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内向的文章给大明号以生动的存在感。画面很美,但不是纸质作品,而是有生命力的。第二,这种对风景和自然的关心,在写风景的时候总是关心这里的物产。写昆明的时候,老挝特别写道:四面是山,围着水坝。稻田万公顷。海战之间,相当宽的河岸上有很多路,都是几十里长,种满了树。种满的稻子中间画着深绿色的线,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特色。

,可也不是怎的总看着想画图。

图 | 全景视觉

这是对于昆明山水的俯瞰,具有当地特色的物产,好像挥毫泼墨般给人留下浓重的印象。这一段景物描写中短句白描,音韵铿锵,却具有宏伟的气象,让人忍不住想在头脑中想象这幅美丽的图画。

第三,在这自然绘就的美景中,老舍很注重人与景物结合。他很少有单纯的写景,他的景物总是带有作者观察的目光,生动活泼,或具有“画中人”的特点。在文章《滇行短记》中,老舍记载了去昆明龙泉村,当时许多西南联大教员住在那里,他听到了古琴——

顺着墙,丛丛绿竹。竹前,老梅两株,瘦硬的枝子伸到窗前。巨杏一株,隐蔽半院。绿荫下,一案数椅,彭先生弹琴,查先生吹箫;然后,查先生独奏大琴。

图 | 全景视觉

这一段描写和老舍平时的口语化语言截然不同,是充满雅致的文言味儿的书面用语。简洁的话勾勒出演奏的场景,绿竹,老梅,古琴,箫声别有韵味。老舍先生称这是“琴音梅影”。的确,这也是当时西南联大老师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和不屈精神的再现。这种人文精神和景物的结合,再加上语言的风采,令人闻之忘俗。

对比与感受:赋予景物独特的个性

老舍先生的景物描写独出心裁,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他特别擅长抓住景物最根本、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在这个最根本特点上的描写,总能给人深刻印象。

在描写济南和青岛的春风时,他说两地的春风都太粗猛。但却有所不同:济南的风把天刮黄,而青岛的风却在和暖的天气送来冷风,“刮的人们不敢脱棉衣,花也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这样就让人们在脑海中将济南和青岛这两个不同城市的特点区分开来,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描写。

在文章《五月的青岛》时,老舍从青岛五月份花儿的开放,写到山变成了绿色,又写到五月的海。花、海相映,让人明白什么是“春深似海”。这构思不可不谓精巧,将青岛这个海边城市的春天描写的生机勃勃。“春深似海”,是的,春天来了,整个城市都在生长,在变化,包括那蓬勃的海!

图 | 全景视觉

为了描写景物特点,老舍还特别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在文章《大明湖之春》中,老舍将大明湖名字带给人的联想与真实的大明湖对比,将济南附近的泉、池、湖、河对比,将湖景虽无可观与湖中丰富出产对比,一个真实不伪饰、个性十足的大明湖跃然纸上。

能够在一篇文章中采用这么多的对比手法,一是因为老舍先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二是因为他在看风景的时候,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用脑在“读”。

正是因为老舍先生的思考,让写景文不单纯只是描摹眼前的风景,而是拥有别具匠心的构图,带有自然与人的联系,又充满了独特的感受。

这是老舍先生赋予写景文的“骨肉”,让一篇文章不是孤零零地,而是血肉丰满,生动活泼。

我们在描写一段景物的时候,其实也应该遵从内心最真实、最突出的感受,积极思考,不要将景物割离出它生活的背景。因为,你所看到的景物,自有其产生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如果能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写出的文章也会是丰厚蕴藉,耐人寻味的。

-END-

责编丨邓 茜

实习编辑 | 北 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