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的父母,对上面的建议会大惊失色。这就涉及到父母的焦虑问题了。 如果父母焦虑到了不敢让孩子玩,那么孩子的时间管理问题可能很难解决——让孩子无法自觉的,正是父母不敢放手的焦虑感。
3
当我们让孩子按部就班学习,长久的远景是什么呢?很有可能是,二十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在异乡,跟朋友happy,吃着火锅唱着歌,熬夜不规律生活,相互吐槽自己的老爹老妈:我爸我妈又给我打电话了,天天让我早睡觉,唠唠叨叨唠唠叨叨,老古董,可烦了。
想到这里,我们很多时候也就可以释怀一点了:反正不管现在怎么管,孩子大了都会按他的方式自由生活。所以现在的一些小事,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回到正题,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的深层解决方案是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问问自己,当我们想让孩子达到的最终状态是什么呢?是“写完作业”,是“养成习惯”,还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应该让孩子达到的,是另外的四个字:
心里有数。
如果只想让孩子完成作业,那么免不了一直盯着孩子写作业,为了写作业这件事,忽略孩子的个人意愿也在所不惜。如果只想让孩子养成习惯,那么有可能孩子做的是表面功夫,看上去每天都定点学习了,时长也足够,但不往心里去。
如果能让孩子心里有数,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作业有多少、写了多少、还需要多久、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那就是一种自主的状态了。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几点写作业,是先玩再写作业,还是先写作业再玩,都是没问题的。每天学习多久也没有一定之规,孩子会根据对作业和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估,自行安排时间。
这种情况下,时间管理是表象,自我认知是内核。孩子管理的不是ta的时间,而是ta的学习状态。
比时间管理更深层的,是自我管理。
这种状态也太理想化了吧?孩子有可能做到吗?
有可能的啊,我自己小时候,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小学开始,父母就不会过问我的作业。他们有时候会问我“作业写完了吗?作业能写完吗?”如果我给出正面回答,他们就不再管,有时候连问也不问,默认我能自己做完。而我有时候放学先写作业,然后看电视,有时候先和小朋友在外面玩到天黑,回家再写作业。全程自己安排时间。
实际上,成年后我之所以能自如地管理时间,就缘于从小学开始的自我管理。
这样的状态是天然的吗?还是培养出来的?
我自己自然不可能记得特别多幼年状态,只能从母亲的叙述中归纳总结一些关键点。
而自己有了小孩之后,也从养育小孩的过程中,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实际上,我母亲就用了“奖赏时间”的方式,让我把写作业之外的时光自由分配,这样我为了能多玩,多看课外书,就有了很强的提高写作业速度的动力。此外,从我个人经验中总结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引导,对孩子的自我管理也会有帮助。
4
想让孩子做到自我管理,并不一定需要这个孩子是牛娃,而只需要这个孩子有两点特质:
1、对自己的状态有自我认知;
2、对自己的成就有自我要求。
自我认知是“心里有数”的第一层:清楚自己的现状。对小孩而言,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孩子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你问他“你学会了吗”,“你哪儿没学会”,“你任务都完成了吗”,“你有什么困难”,他都是答不上来的。
自我要求是“心里有数“的第二层:清楚自己想怎样。不一定每个孩子的自我要求都是拿第一名,有的小孩可能满足于班上一般名次。有的孩子可能是希望自己某些方面做到更好,或者只是简单地不想落后。只要有期许,就有自我调节。
在这两点状态下,哪怕这个孩子不是争强好胜的类型,也不是次次第一名的学霸君,也可以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先来看一点稍微艰涩的理论,我再来说说我在家庭里的互动。
以下段落摘自《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社会、情绪与人格发展》:
Kopp认为,人生的第2年和第3年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到第4年的时候,自我调节技能则变得越发成熟和自主。自我调节能力在童年早期便已出现,并且与良好的情绪调节、道德感发展和其他的适应性特征相联系。虽然对儿童自我调节发展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仍然十分有限,但很显然,自我控制的发展与额叶皮层众多区域的成熟有关。大量实验研究文献证明,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自我调节能力与母亲回应性的、支持性的照看方式有关,而父母过度控制、惩罚和对孩子的负面情感与孩子的行为失调有关。在2岁的时候,儿童不断发展的语言接受能力不仅明确了自己作为被评价对象的身份,而且他们还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评价。这些过程促进了“概念性自我”的出现。
这几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用“普通话“翻译一下: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从很小就开始发展的。父母多用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比较容易获得自我管理能力,过度控制和惩罚不利于孩子发展自我管理。与孩子的语言对话能让孩子生成自我概念。
还是不够通俗和具体?那我试着用一些事例说明一下。
先说“自我认知”。
孩子的自我认知,是需要语言来发展的。
没有人能先天就对自己了解得清楚,有许多人,到了中年依旧对自己懵懵懂懂,说不清自己的状态。自我认知,首先需要有一种“向内看”的习惯,就好像一盏内在探照灯,时不时照一照自己。
这一盏内在探照灯,是如何点亮的呢?是会被对话所点亮。当父母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经常用提示性问题和提示性语言让孩子关注他的自我状态,时间久了,孩子会把这样的思维和表达作为自己的习惯。
例如:“你现在想看这本数学册子吗?”
“你刚才不高兴,是因为你觉得他说得不对吗?”
“积木倒了,你心里有挫败感,这很正常。没关系。没关系。”
“你担心自己说得不好,是吗?”
“你不喜欢这个老师吗?”
所有这些对孩子状态的问询和描述,都让孩子头脑中获得了自我认知的意识。久而久之,他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状态,也可以开始对比自己的变化。
我的女儿有清晰的自我认知萌生的过程。
两岁多的时候,遇到事情只有第一层次反应,或哭或笑或愤怒;
到了三岁多,可以自己表述自己的状态,并自我安慰或鼓励,例如搭乐高失败,会告诉自己“没事,搭不好也没关系”,然后对我解释“我本来想放这边,但是一不小心碰到了那边,就给碰倒了”;
到了四岁之后,她开始有“连续自我”的意识,会开始自我比较,在搭积木没搭好的时候,会说“以前小时候,我搭不好还会大哭呢,现在我就不哭了”。这就意味着,她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而且意识到自己状态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认知水平年年提升,到小学之后可以达到习惯。
那么“自我要求”呢?
“自我要求”要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掌控的主动性。
这也需要两点,一是孩子对自身能力有自豪感;二是孩子能做到自我控制。
对于自豪感,也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自我效能感”,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一个人一生,最容易前行的方向,就是真实体会到“我能行”的方向。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擅长学习,擅长哪方面学习,因此不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父母就是需要潜移默化让孩子感受到,“我能行,我很擅长学习”,从而让孩子对于自我成就有自豪和期待。想让孩子产生这种自豪感,也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例如:“哇!你能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啦!半年前还不会呢。”
“呀,这是你自己搭的吗?太惊人了!”
“你已经理解了几十和几百,也太棒了!。”
“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吗?简直了不起。”
“对,你说得对,你的逻辑推理不错。”
这个世界上,其实所有小孩子的认知进步轨迹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只在于,一部分孩子懵懵懂懂就长大了,另一部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感觉“我好棒”。
进一步,如何让孩子把这种自豪感转化为自我要求呢?
重要的一步,是让孩子把成就归功于自我。也就是说,让孩子不仅感觉到“我在进步”,而且将进步归因于“是因为我自己努力想办法”。人格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稳定高自尊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性因素。
父母有的时候教孩子一些东西,很期望瞬间看到效果,也就是“我一教,你就学会了”。但这种瞬时学会反而难以给孩子自我成就的归因。道理很简单,如果一个人按指令做事情,是很难产生“我好棒”的成就感。只有自己琢磨来琢磨去,把一个东西做成了,才会有自我的强烈满足。
因此,父母需要让自己耐心下来,不急于求成,功劳退隐,让孩子自我成就。
我并没有教孩子写字、写数字,某一天问她,你会写3 吗?她开始自己回忆3的样子,最后自己试了半天,在纸上画出歪扭的1,2,3,当时她简直喜出望外,在房间里大声喊,“我会写1,2,3啦!我会写1,2,3啦!”那种喜悦,蔓延整个房间,我们一起庆祝了很久。如果是从一开始一笔一画教她,并严格督促完成,她是无论如何不会有这种喜悦的。
这就是自我归因的喜悦。
在自我归因的基础上,逐渐让孩子理解努力的意义,才有意义。
5
最终,如果我们能把所有这些润物无声的对孩子自我的培养,汇总成为ta的自我激励,那么未来长久的人生路上,孩子会走得自主得多。
我们期望达到的状态是:孩子并不是因为父母的威吓、新年的糖果、玩耍的自由、严苛的时间表而努力写作业,而是为了ta对自我成就的期待而努力。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动力,持久不息的原动力。
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让孩子建立“我能行”“我努力就会更棒”的底层信念。这并不是容易建立起来的信念,它要求孩子多次体会到自己努力和成就的联系,才能慢慢建立起信念。
从时间段上,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有意识培养,在四五岁到学龄前,如果问我有什么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是,在我心里,就是这种自我感的培养吧。生活中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忙吗?”如果孩子回答“不需要”,那就让ta自己做。
总而言之,当我们督促孩子写作业,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想达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呢?
是“写完作业”本身,是让孩子懂得“遵守时间表”,还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掌控”?
这就好比开车。如果目标是到达终点,那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父母做司机,孩子做乘客。如果目标是学会开车,那么父母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孩子做司机。孩子也许一开始开不好车,但这是学会开车的唯一途径。父母忍不住自己爬到司机的位置上,让孩子一直做乘客,最终抱怨孩子怎么还学不会开车。不啻为南辕北辙。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1.文章《【渐渐天黑的段落】直到孩子磨磨蹭蹭地自觉,这位母亲只做了一件事》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渐渐天黑的段落】直到孩子磨磨蹭蹭地自觉,这位母亲只做了一件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