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看完后。我们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第二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求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这“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第三步,思。就是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同学们根据提示、课文、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对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可适当要求高一些。

第四步,批。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的观点搞混淆了。

第五步,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如预习《社戏》一文,看预习提示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如下:

名:鲁迅

时:188l~1936

地:浙江绍兴

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鲁迅全集》

课堂上.把自己的预习笔记与老师的讲解对照着学,一定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预习是要一定自觉性的,对学习比较自觉的同学来说,自然不成问题:而对学习不太自觉的同学,不妨采取“预习表格”一类的方法.帮助这些同学,或者说强迫这些同学进行预习。

至于“预习表格”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式,如:

预习项目 预习内容

生词

思考

笔记

备注

然后要求同学们将课文预习时所查、所思、所记,分别填入表中,不是一样可以达到预习的目的吗?

点评

由此可见,预习也是很讲究的,充分运用“五步法”或“表格法”等一些好的方法,自觉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起来自然就会很轻松。

四预习语文要挖掘课文

“上课时老师老让我们提问.该怎么办才好呢?”

对于立志学好语文.尤其是日后立志学文科的同学来说.仅仅是“课文能看懂,那标准也未免太低了”。在预习时,应“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样就不愁提不出问题来。

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张西海先生.曾举了两个例来说明应如何“挖掘”课文:

例一,预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这一课是讲杨梅的,那么,杨梅是个什么东西呢?预习时不妨写下杨梅的特点:

形状:圆圆的,桂圆一样大小,有刺。

颜色:淡红一深红一黑。

味道:酸、甜。

试问,这些就是杨梅果的特点吗?所谓特点.顾名思义是特别的地方,也即类似的事物不具备的地方。在这篇课文中,杨梅果的特点是其之所以值得一说、之所以可爱的关键所在。以上几点,能够表现出杨梅果的这种不同寻常吗?得再细看课文.

先看形状:说到“圆圆的”,圆圆的水果太多了,杏子、山楂都是:说到“桂圆一样大小”,与桂圆都“一样”了,还谈什么特点?说到“有刺”,有刺的水果也不稀罕,菠萝就是。

细看课文才知,杨梅果形状的特点是刺能吃。因为成熟之后刺会变得平滑、柔软、细腻。

再看颜色:颜色会变的水果太多了,苹果、枣子、桃子,哪一个不会变?这还叫什么特点?杨梅果颜色的特点是:不是真黑.是红得太深显得黑,其实还是红。

再看味道:酸、甜。几乎成了一些水果的共性,这当然不是什么特点。杨梅果味道的特点是:不是真甜。是甜味盖住了酸味。其实它还是很酸,因为吃多了照样会倒牙。

这样一来,才算真正“挖掘”了这一课。

例二,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不同寻常的地方是想象的合理与丰富。所以,预习时不妨“挖掘”想象这一块内容。

说到底.文中的种种“幸福”景象既不是谁亲见的,当然也不可能是真实的。而是小女孩的想象。

正如文中所言.她临死时一定看到过她十分满意的东西。于是.一切都从这里开始。作者的想象有理有据,大胆夸张又细致具体,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为什么说她看见了圣诞树?因为这是大年夜;

为什么说她看见了火炉和烤鹅?因为她又冷又饿;

为什么说她家屋漏不挡风?因为她宁肯露宿街头;

为什么说她爸爸会打她?因为她手中有大把没卖掉的火柴而没有回家:

为什么说她看到了死去的奶奶?因为她非常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活人疼爱她!

为什么说她和奶奶一起飞上天国?因为她对尘世绝望并下决心燃起一把火柴;

为什么说她会看到这些虚幻的景象?因为她身体极度虚弱而产生了幻觉!

这样才算把课文梳理清楚,真正做到了刨根问底,提纲挈领,这样才对得起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试问.如果每篇课文都这么下功夫去预习、去挖掘,怎么会提不出问题来呢?当然,诚如张西海先生所言, “挖掘教材.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点评

有不少同学预习数理化挺下功夫.一看课本能看一节课.而预习语文就没那么认真了.匆匆忙忙一翻.10分钟也用不了,还振振有词地说“语文没什么预习的”。其实.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似乎没什么可预习的语文.也一样大有可“挖”

之处。而只有“挖”得深。才能学得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