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凭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赵惠文王很体面地完成会谈,没有被狡猾的秦国污辱到。

于是和谈结束,秦赵签约、罢兵。

从整个过程我们看到,蔺相如力保赵王不受折辱,是成功的;秦昭王与赵王和谈目的达到,也是成功的。两国都成功了,双赢吗?大谬不然。

前面说过,从赵国的长远利益看,赵国是不能与秦国签非战和约的。可惜蔺相如只知挽回赵王尊严,不知和谈罢兵的危害性;只顾眼前利益,不管日后凶灾,这难道不是目光短线吗?

(蔺相如)

后果验证了前因

渑池之会后,赵国得到暂时的和平,秦国呢,得以抽身全力伐楚。公元前278年,秦兵攻占楚都郢城,楚国元气大伤,被迫迁都,从此一蹶不振。

秦国见好就收,又回头对付赵国了。 公元前273年,秦败赵,赵军2万人被沉溺于黄河;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40万人被坑杀。此时,楚国与魏国皆不肯救赵,因为赵与秦曾言和休战,坐视秦攻打楚与魏……

当我们看到了最终的结果,再来回想渑池之会上发生的一切,才发现秦昭王心机有多深沉,相比之下,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实在是小儿科。

长平之战三年后,即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危。此时,赵国君臣上下都痛感:联楚抗秦才是救国之道,只是,实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开口。

好在平原君赵胜有一门客名毛遂者,自荐前往楚国说和,而楚国识大体、顾大局,答应联合,发兵救赵。邯郸保卫战取得全胜,秦国大败。事实证明,赵楚联合,可以败秦。

(蔺相如)

可叹的是,赵国明白得太晚了,邯郸保卫战虽胜,但赵与楚都已是疲惫之师,伤痕累累之国,经不起秦国之后的屡屡进犯,最终,赵于前225年亡国,楚于前223年亡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