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368"/>

在《红楼梦》原文里是这样描写这次放风筝的:小丫头们一听说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的都来帮忙,有的搬高凳子去了,有的拔籰子去了,还有捆剪子股的。“籰”字,读音为“月”,籰子是一种缠绕丝、线的工具。在清代唐训方的《里语徵实》卷中就曾记载:“收丝器曰篗子。”

可宝玉的风筝不一般,原文说是一个丫头同另外几个丫头扛了一个美人风筝和籰子来。一只风筝就得好几个小丫头来扛过来。这个风筝可真够大了。

可见,像贾府这样的人家,玩的风筝都非常精致。单单靠一个人,估计没法把风筝放飞,大约得一人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双手往上举起风筝,另外几人在下面拿着籰子抓着线,风筝才可能被顺利放飞。

当然,按照贾府的规矩,放风筝不是这些小姐们亲自放,而是她们看着丫头放。像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千金小姐,规矩自然是很多的,行、住、坐、卧都有很多讲究,跑跳、快走都是不雅观的行为。所以,像放风筝这种需要快走或者奔跑的娱乐活动,自然都交给丫鬟们了。

不过,明清时期,中国的风筝发展得最为鼎盛,除了自己放风筝之外,还流行将风筝赠送给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比如宝玉就有一个大鱼的风筝,是赖大家的送的,他的美人风筝,是林之孝家的送的。

在《红楼梦》里,大家一致认为放风筝是放晦气。

比如紫鹃要去捡那个大蝴蝶风筝的时候,探春说:“你们自己也有风筝,现在又去捡别人的,也不怕忌讳。”黛玉接着说:“是的呢。也不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把我们的也拿出来,我们也放晦气。”当宝玉说自己的风筝还没放就被晴雯放走了之后,探春也是笑着说:“反正也是给你放晦气呀。”

原来,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把风筝当成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很多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把风筝放得又高又远,然后把线剪断,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飞走的风筝带走一年所积的霉运和晦气。所以,探春和黛玉等人,才愿意一起来放风筝、放晦气。

宝玉的美人风筝起先放不上去,急的宝玉说是丫头们不会放。他亲自去放了半天,也放不上去,风筝只飞到房屋那么高就掉下来了。众人都觉得好笑。把个宝二爷急的满头汗,恨不得跺脚把风筝踩烂了。

这是林黛玉说:“那是顶线不好,你拿出去叫人另外打个顶线就好了。”读完这话,不由得慨叹,学霸就是学霸啊,不光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放风筝这种娱乐活动,都能看出端倪找出症结,这林妹妹身子骨不大好使,可那头脑简直就是相当好使啊!

等风筝都飞上天,风力也足够大的时候,就该要把风筝真正地放出去了。那时候的放风筝,是指当风筝都放到天上上去了之后,就得剪下风筝线了。这才叫做“放”风筝。正如大嫂子李纨对黛玉说的:

“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个快乐,所以又说是放晦气。你更应该多放一些,把你这病根都带去了就好了。”

于是,黛玉的丫鬟紫鹃把籰子根下的线全部剪断,黛玉的风筝飘飘摇摇地就飞走了,紫鹃笑着说:“风筝这一飞,把姑娘的病根都带去了”。谁知宝玉突然有感而发:“也不知道这风筝会落到哪里去,要是落在荒郊野外没人的地方,我替他寂寞。不如把我这个风筝也放走,叫他们两个一起作伴吧!”说完也把自己的风筝剪断了。

宝黛二人,情思缠绵,系在那两只无根风筝线上,飘飘摇摇,随着东风远走高飞。那两只断了线的飞远的风筝,这就注定了二人的感情最后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宝玉的风筝飞不上去,林黛玉能看出问题的所在;黛玉的风筝放走了,宝玉也赶忙剪下了自己的风筝线,要让自己的那只风筝追随黛玉的风筝而去。

大观园里最美的那场风筝放飞季,放走的是晦气,也可以看出,宝玉无论生死顺逆,还是贫富贵贱,都会永远追随林黛玉,正如他那只飘飘摇摇的风筝,即便飞走,也要和黛玉的那只风筝,永远相伴、守望。

作者:晓景舒怿。本文为晓景舒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红楼夜思。从书里,看更广阔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