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时候凤翔参军了。在人生的黄金季节,当他找到停泊自己感情的港湾时,他很高兴。领导很快发现了奉上的特长,部队到达后不久,他被调到机关做秘书,这对他发挥书法艺术特长大有帮助。 [姓名随意:138厘米34厘米 2] 1985年,柳公岛正公府对外开放,甲午海战纪念馆图版的文字书,主办方是青岛,

威海等地挑选写手,几经筛选,聂凤翔被选中。欣喜之余,他也深感责任重大。那段时间,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可以说废寝忘食,每个字都要在心里反复酝酿构思,才肯落笔。由于劳累过度,聂凤翔落下严重的颈椎病,这一年他才25岁。

[博采众家之长]

部队生活紧张而忙碌,利用工作时间研习书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两不误,每天起床号没响,聂凤翔就悄悄起床,一个人躲到会议室里去读碑帖,练笔法。为了练臂力,他在笔管上缠上筷子粗的锡条,笔的重量足有一公斤。

【无暇不俗联 138cm×34cm×2】

聂凤翔深知要想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诣,必须从中国古代优秀碑帖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为此,他不惜将自己的全部津贴用于购置历代碑帖和文房四宝上。买一本《中国书法大字典》,足足用掉了他当时两个半月的津贴。

和许多书友走过的路子相似,聂凤翔也是从唐楷入手,然后宗法二王,奠定基础,以立其骨、正其身。继而,从王铎、米芾以及魏碑中吸取养分,以华其姿、耀其神。这不是哪位大师的真传,而是他几十年书法实践的经验总结。所以,聂凤翔的楷书不囿于唐碑格局,其中融合魏碑笔,既法度严谨端庄,又姿态活泼俏丽。行草深得传统笔势,线条既沉稳老练,又流畅自若。

对当今书坛有的人刚练了不久的书法就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忸怩作态的浮躁之风,聂凤翔表示很不赞同。他认为成熟即意味着凋零、死亡,成熟早,就不可能长得高、长得大。

正是这种态度,聂凤翔才在继承传统上苦苦历练,他表示,即使永远成熟不了,也不人为的“催熟”,他追求的是“瓜熟蒂自落”的自然之果。

【竹石壶殇联 138cm×34cm×2】

[笔墨当随时代]

采访中笔者向他请教,该如何理解书法界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

聂凤翔稍作思索,这样为我们作答: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我们今人尚什么呢?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也在变,人为的促成与阻止都是不可能的。书法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但是这种演变,一定要在继承传统中,有所守、有所弃、有所创。

当今,聂凤翔最希望的是书法艺术能够从“圈子里”走出来,回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一切艺术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这块肥沃的土壤,就会“高处不胜寒”,肯定不会有生命力。聂凤翔追求的境界是雅俗共赏。他表示宁肯去入“道”上的“雅”,也不丢大众喜欢的“俗”。这是一种境界,一种至纯至美的境界。我们向聂凤翔请教,为什么喜欢取材于古代诗词。聂凤翔告诉我们,书法艺术是一项高雅艺术,也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本身包含深厚的文人气、诗人气、学者气、金石气等等。古代诗词,往往寓意深远,制成书法作品,必然达到“笔墨出仙境”之功效。

【陶渊明诗一首 68cm×68cm】

与聂凤翔告别前,他特意向我们展示一幅他新近完成的巨幅行书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流传久远的一则充满人文魅力的格言。古往今来,书法这种高雅的艺术,也是与高尚的人格密不可分的。“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聂凤翔崇尚的人生目标。

(转自大鹏美术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