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反倒授人口实,越搅越浑。

但左宗棠与曾国藩既然已经主动导演“将帅失和”,在皇权高压的环境里,戏还得演下去,这一演,两人8年不再通信。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朝廷的防范,不撤自消。左宗棠不用再以“政治战略”,维系不和假象。他十分伤感,安排儿子孝威带400两白银前去吊孝,并赠送亲笔挽联,高度评价曾国藩: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针对8年不通音信,社会传言多端,左宗棠在信中夫子自道:曾国藩去世,我深感悲痛,不单是失去他,国家时局更让人担心,我与他的交游、情谊,历历回想起来,也不能无动于衷。我作挽联两句话,是20年交情的纪实。我说“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早年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就多次说过,不是今天才说出来的。“君臣朋友之间,居心宜直,用情宜厚。”我以前给朝廷的奏折,每次写好后都抄录了一份寄给他,两人之间并没有隔阂,更没有城府,不是外界猜测与想象的那样。我与曾国藩以前有过争论,那是因为价值取向不同,办事方法有异,争论的方面,从来只围绕“国事、兵略”展开,丝毫没有涉及过私情。两人的交情,不是那些未历重事、不负责任的人猜测的那样,更不是喜欢捕风捉影、拿“意气用事”来揣度的人想象的那样。

“吾与侯所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竞势比。同时纤儒妄生揣拟之词,何值一哂!”

这封家信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明确透露,左宗棠举报曾国藩的奏折,之前已经抄写过一份提前寄他,曾国藩早有心理准备。这也从侧面证实,两人出于自求保全,在慈禧太后面前联手演了双簧。这就容易理解,曾国藩为什么反过来举报左宗棠打下浙江时放逃几万太平军这种时过境迁、毫无杀伤力的信息。

举报前,左宗棠掂量过,在攻下南京这样大功劳面前,逃出洪天贵福与李秀成,并不会给曾国藩带来实质性的伤害。

这与半个世纪后梁启超与蔡锷联手反袁世凯演的双簧异曲同工。蔡锷假装与梁启超政见不合,公开决裂,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批评说:梁老师反对帝制,是书生之见,但书生手无寸铁,也没什么杀伤力,任他造舆论得了。如果不是蔡锷发起护国运动自曝,梁蔡失合的传言,后世也会凿成史实。

因为默契,心领神会,曾国藩对左宗棠事实心存感激。所以他低调地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两人虽然公开表示决裂,暗中支持并没有停歇,左宗棠西征军筹饷,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及时供给,他还竭尽能力,将老湘营干将刘松山推荐给左宗棠。刘松山的老湘营是剿灭捻军、平定陕甘回军动乱的先锋与主力;他培养的继任者刘锦棠,统领老湘营又成为收复新疆的先锋与主力。无疑,如果没有曾国藩支持,西征大业更加困难。

如今,文人笔记中多见左宗棠私下场合批评与贬斥曾国藩,其中不乏当时文人的夸大之辞,包括捕风捉影。正史中的左宗棠对曾国藩既不刻意拔高,也不故意贬低。他评价曾国藩,历经岁月洗磨,事实有着流俗所难理解的公正、客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