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亲近,近得可以将心思一一诉说。只有将这无尽的愁绪,付于滚滚东去的流水,汇于无边的大海,激荡起思潮翻腾的浪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只有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诗人孟浩然是湖北襄阳人,从他的诗中,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把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回读或背诵全诗。)
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孟浩然其他的诗作,互相传诵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激情导课
1.复习、背诵《宿建德江》。
2.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最让文人们扬眉吐气的便是那长长的苏堤。知道他是在谁的带领下建造而成的吗?(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杭州做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轼,便给这长堤命名为“苏堤”。)
3.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举起手和老师书写课题。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写诗的时间是在六月二十七日;地点是在望湖楼;“醉”是诗人写诗的状态,说明诗人喝了些小酒而作的诗。)连起来说一说。
4.对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简介苏轼。)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去品读,去吟诵,去感受作者写诗的情怀。
二、任务预设
任务一:自由朗读古诗,小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自主学习,师巡视。
2.展示交流:
品读古诗。
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得热火朝天,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展示,做一个精彩的开头?
预设一: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
(1)“黑云”和打翻的墨水,“白雨”和跳动的珍珠有什么关系?(像。)
(2)作者是通过什么把它们联系到一起的?(观察和想象。)
(3)想象画面,理解“跳珠”。(雨点落在船上,又被弹起才形成跳珠。)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这滚滚而来的黑云和哗哗而下的白雨形成了色彩美;打翻的墨汁和跳动的珍珠形成动态美。
(4)短短时间,黑云翻墨,白雨跳珠,苏轼看到了 ;
短短时间,雷声轰鸣,大雨滂沱,苏轼听到了 ;
短短时间,深深笔尖,有感而发,苏轼写下了 。
(5)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而贴切的比喻让西湖色彩丰富,活跃灵动,美不胜收。你还知道哪些诗中也有这样生动的比喻?(生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这大胆的想象,多么美,多么浪漫,难怪人们称苏轼为“苏仙”。黑云白雨过后,天地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小组继续交流。
预设二:
忽
(1)“忽”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体现了什么?(变化之快。)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水如天
(1)“如”是“像”的意思,水像天一样的 。
(2)想象画面,学生说:水如天一样的 。
3.吟诵古诗。
(1)想象画面读:古人读诗,诗中有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
(2)七言绝句的读法:二二三或四三。
(3)平仄读,一声、二声为平声,读得长些;三声、四声为仄声,读得短些。
(4)打着节拍读;古人读诗,是拍着手,踏着脚,打着节拍来读的,所以也叫踏歌,让我们也这样读一读。
(5)吟唱,自唱。自成曲调自有情。
任务二:结合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说说苏轼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我们从这首诗中学到了什么。(从创作背景、人生经历、诗的风格来思考。)
1.学生自学,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对西湖晴雨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苏轼为人坦荡,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因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遭到朝廷当权者的排挤打压,被贬官三次,流放到八个地方。做地方官时,勤于政事,为百姓做实事,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3)诗中的黑云、白雨有象征意义。象征朝堂风起云涌的新党与旧党之争,预示这一切就像疾风骤雨一样,终会归于平静;还象征着自己被贬的悲惨遭遇,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都会归于平静。
小结:作者特别喜欢这首诗,在他再返西湖时,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再回当年,望湖楼上,凭栏远眺,不禁吟诵出苏轼的诗!(生吟诵。)
三、总结、作业
短短的一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我们就读出了西湖疾风骤雨的美、黑云翻墨的美、白雨跳珠的美。还寻到了二十八个字背后的那种精神情怀——面对风浪挫折乐观从容地面对。这就是诗歌的独特魅力。
作业:默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齐背。)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月夜的词,首先我们来猜一猜词人。(出示词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的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听说上饶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很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就是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4.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生评价。
(2)读得真棒,想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把每句词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词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字换成双音词、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C.在有疑问、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出示词语:别枝 惊鹊 鸣蝉 说丰年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 茅店 社林 忽见)有不懂的词语吗?
(2)你懂得了哪句词的意思?(出示词句的意思。)
4.质疑一:
(1)指名说:谁在“说丰年”?师质疑:你从哪看出是“丰年”的?(出示稻花图。)
学生回答。(农民、诗人、青蛙。)
(2)假如你是他们,看到这一片长得这么好的庄稼,你会说什么呢?想不想表演一下他们的对话?(同桌自由选择表演。)
请学生表演。
从刚才的表演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说丰年,喜悦。)
师:是啊,与农民相处了20多年的词人,看到农民将要丰收的景象,他是多么高兴啊!他情不自禁高声吟道:(男生读句子。)
是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想到这,词人又忍不住大声吟道:(请女生读。)
看,词人多关心农民的生活,所以他给自己起的号叫?(稼轩。)
“稼”是什么意思?种植庄稼,从他起的号可以看出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他在黄沙岭还建有黄沙书院,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质疑二: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见”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悟诗情
1.创设情境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懂了词句的意思,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南宋,与词人同行,一起欣赏那里的美景,大家愿意吗?(出示图片。)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沙岭,天已经黑了,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下面听老师读。(配乐。)
2.汇报。
听完,看完,你有什么感觉?美在哪?请你说说你认为最美的地方是哪里,再把你认为最美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同桌听。
3.学生汇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引导:美在哪?你觉得哪个词用得最好?(惊、鸣。)体会“以动衬静”的写法。(板书:景美。)请你来读读,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好这两句?(舒缓。)
4.对比读:谁愿意挑战他?给掌声。
五、总结
引读: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跟随词人在夜晚行走在黄沙岭上,看见了——(明月高悬)(绿树环绕)(喜鹊翻飞),辛弃疾不禁高兴地吟道——(齐读第一句)
听到了和闻到了——听到了(蝉儿轻叫)(蛙鸣齐唱),闻到了(稻香扑鼻),丰收在即;喜讯远传,不禁欢快地唱道——(齐读第二、三、四句)
走着,走着,忽然骤雨将至,茅店立见,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夜行山道,不禁兴奋地唱道——(齐读五、六、七、八句)
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老师也被你们的朗读给陶醉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好吗?(师生串读。)
六、写作指导
过渡: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词人笔下田园风光在夜晚独特的美,你能不能挑战词人,用现代文改编这首词,做一个现代小词人。(配乐。)
推荐同学们上台表演。(我们班谁创作现代诗最厉害?有请××同学边说边演。)
你们想编吗?现在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提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想到了( )……走着走着,忽然……
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于是,深夜回到家,词人忍不住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温馨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优美的词句,可想象词人的动作、语言、心情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七、布置作业
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自选)
1.积累其他田园诗或辛弃疾的其他词。
2.把这幅美景画下来,做成诗配画。
3.把词改写成美文。
教学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研读古诗找准起点。设置了基本的前置作业: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并在此基础上,翻译整首诗的意思,这样,学生在上课时,便能很轻松地在课堂上以同样的起点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2.定位目标,层层深入。在教学中,以“读诗歌,想象你看到的画面”为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习,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他们看到的画面并谈画面带来的感受,通过逐句赏析和层层深入,学生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画面美。
3.课堂上,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领悟,而学生也积极与老师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学生不断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挖掘,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课堂缺乏个性化的朗读展示。我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总是众口一词。在一个学生的答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之后,其他同学便人云亦云,根本没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免使人心生遗憾。此外,对朗读指导力度不够。要做好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在课内,与日常语文教材相结合,适时地渗透古诗词;在课外,有效地组织活动,组建诗词兴趣班;在校园,创设古典的文化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一道“诗情画意”般地成长。
1.文章《【6年级语文语文天地教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三考三首优秀教案反思。》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6年级语文语文天地教案】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三考三首优秀教案反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