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也没有关系,人家毕竟是大作家吗,我们就向他提出真诚的建议,好让他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5.小结:孩子们,在这里,我看到未来的作家的影子!知道你们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吗?因为,你们写的是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话语!只要做到这一点,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家。

2016年版本(详见后文)

二、突破提升

(一)这十年,“童化作文”教学坚持了什么?

“童化作文”始终坚持“儿童写作”,将“儿童故事”作为主要习作内容,将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明确定位:“为每个人的童年书写童史”。或亲历、或参与、或发现、或探究,都可以纳入童年的“大事记”。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作文并不是要写伟大的,所谓健康的、立意很高的事情。对于记叙文来说,首先是你自己。所以说,你就写对自己的发现,写被自己压抑的,写自己好像平时拿不上台面的东西,顺理成章地写出来,就是文章。”而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儿童将自己平日竭力守护的“隐秘”“隐私”登堂入室,写成习作?“童化作文”一直运用的常规策略就是“相似唤醒”。在《童年“偷”着乐》这个课例中,紧扣一个“偷”字,将儿童天性中“天真无邪”“活泼顽皮”的特点勾画出来,笔者以“偷”为钥匙,打开一扇扇童年趣事的大门,其实切入童年故事的方式很多,但是“相似唤醒”是最接近儿童哲学的一种柔软方式。除了“童年偷着乐”这则课例中的“古诗唤醒”,还有“绘本唤醒”“儿童文学唤醒”“伙伴例文唤醒”“音像视频唤醒”“教师讲述唤醒”等等。习作教学是一个人学习写作的初始状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最朴素最适切指导方式。童年故事可以让“我口”津津乐道,童年故事可以让“我心”自然恣意,习作教学不再是儿童生命之外的附加,而是儿童发自肺腑的言语表达渴望。在故事中他们找到了自我,在故事中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童年传奇。

(二)这十年,“童化作文”教学发展了什么?

“童化作文”在借助“相似唤醒”激活儿童显在和潜在习作内容的同时,这几年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度而精准的开发。众所周知,当下的习作课程知识笼统而模糊,零散而陈旧,面对具体的习作语境,显得单薄而无力。要让儿童的言语结构在习作教学中发生真正的变化,就必须开发出适合语境,具体而针对的习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指导”在习作教学中真正发生。

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在2006年初次执教《童年“偷”着乐》这个课例时,不仅关注了习作内容的唤醒,同时也关注教学内容的开发。特别从儿童文学作品中精选了三个片段,每个片段侧重一个方面的描写:《草房子》中“桑桑偷做鸽子窝”,侧重于“偷”动作描写;《我要做好孩子》中“金玲偷拾蚕宝宝”侧重于“偷”的心理描写;《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偷野营”,侧重于“偷”的语言描写。这样的教学指导在当时已经看似很“精细”了——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这三个方面描写“偷”,对儿童的习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仍然显得笼统,“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是任何语境下,将一个人、一件事写具体的必然性习作知识,而本次习作内容写的是“偷”,有具体的表达语境,如何来写“偷”,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契合“偷”的特点,必须开发出切合语境的动态的或然性习作知识,才能对儿童完成本次习作真正发挥指导性作用。而2016年版的《童年“偷”着乐》就是针对“偷”进行积极而针对的习作知识开发,从《池上》这首诗出发,让儿童借助想象,去勾画“偷”的连贯动作,去体验“偷”的忐忑心理;紧接着扣住《偷拾蚕宝宝》这个例文,让儿童在阅读中发现“偷”的动作特点——隐蔽、敏捷,“偷”的心理特点——矛盾、担忧。对比这两个版本的《童年“偷”着乐》,可以让大家形成鲜明的感知:“童化作文”从原初重点关注习作内容唤醒,已经兼顾到教学内容的开发;从原初的教学内容的模糊、粗糙、笼统,已经走向当下具体、针对、精准。

二是教学内容的贯通。对比习作指导课《童年“偷”着乐》这两个版本,可以直观地发现:2016年版的设计更加“通透”,在教学设计的全程中,始终咬定“教学内容”这根主线不放松,整堂课坚持着“教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评什么”。其一,“一课一教”。在这堂习作指导课,执教者聚精会神、不枝不蔓地将重心锁定在如何写“偷”上,整堂课的教学核心就集聚于此。其二,“一教一练”。一堂习作课,是单位时间内的操作,如果要求写整篇习作,时间上根本不允许,而且“教”的空间就此遭到挤压。因此,在课堂上,“童化作文”倡导“教什么就写什么”,即当堂完成最能体现教学的内容的段落,以此将习作知识在课堂落地生根,内化为儿童的言语操作。因此,在2016年版的《童年“偷”着乐》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敏捷而隐蔽的动作、矛盾而担忧的心理描写,将事情最精彩的部分写成一段话”。其三,“一练一评”。学生现场的言语训练,必须当堂进行反馈,而评价的依据就是本堂课提出的核心教学内容。在2016年版的《童年“偷”着乐》教例中,笔者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四个层面:(1)隐蔽的动作;(2)敏捷的动作;(3)矛盾的心理;(4)担忧的心理。这四个方面是凸显“偷”具体要素,达成一个方面获得一颗星,这样教得很针对,写得很集中,评得就会很到位。透过2016年版课例,我们就会很清楚的发现:在一堂习作课中,教学内容就是一条粗重而显著“线索”:明确教学内容(生产习作知识)→落实教学内容(运用习作知识)→反馈教学内容(巩固习作知识),只有牢牢把握这条线索,教学才能集中而不游离,训练才会显在而不虚浮。

(三)在未来,“童化作文”教学大力倡导什么?

习作指导课例《童年“偷”着乐》教学变革,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童化作文”要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课堂,成为一种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转变传统的语文知识观念,构建“以语用为核心的动态语文知识体系”,让习作教学成为教学内容的建构过程,成为精准习作知识的开发过程。“童化作文”在未来的习作知识开发和教学中,积极倡导这四种习作知识观。

一是有趣味的知识。《童年“偷”着乐》这个课例源自语文教材中的“童年趣事”,可是怎么引导儿童用文字呈现这个“趣”?“偷”就是一个无比生动的路径,一下子激活了儿童全身的细胞,调动起儿童所有的言语经验,其实,有时候,习作知识不仅仅是推动儿童言语成长的言语心智技能,更是适合儿童天性的言语哲学。在童年世界,一切有着独特的面貌和法则,习作知识亦然;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面貌和法则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奇幻有趣,习作知识要成为儿童的言语实践的一部分,那就得变成儿童喜闻乐见的样子。

二是在语境的知识。在《童年“偷”着乐》这个课例中,最为显著的语境就是“与作家PK”。作为一个小学生,与作家比写“偷”的故事,显然实力悬殊较大,但是,我们设定的标准是:描写只要满足体现“偷”的特征的四个要素即可。儿童为了“PK”成功,就必须主动地满足“偷”的言语要求,在表达过程中,竭尽全力运用习作知识来增加故事的“语力”。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提出习作要求,儿童为了达到要求,被动地叠加各种知识,丝毫不用掂量这种知识对提升表达效果有何助益,这与写作服务言语交际的本义是相违背的。因此,习作知识只有在语境中生成,服务于具体交际功能,才能改变儿童的言语结构,促进儿童言语品质提升。

三是可操作的知识。在《童年“偷”着乐》这个课例中,围绕着“偷”这个故事核心,开发的“隐蔽而敏捷的动作”和“矛盾而担忧的心理”已经不是静态的语言规则,而是动态的言语心智动作,让习作中的儿童不仅知晓言语支架结构,而且还对儿童建构言语支架和丰富言语细节的过程中起着监督调控的作用。习作教学中生成的习作知识,不应当仅仅是规范和限制儿童的言语生成过程,更重要的是促进和催化儿童的言语生成机制。

四是会生长的知识。习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在习作教学中,它具有历时性。一种文体的习作知识,在整个习作课程中,它不仅有过去,更有未来,而当下则是一次习作教学的开始。所以,一次习作教学的发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有着应然的逻辑的起点,朝着可以预见的方向和目标行进。会教习作教学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习作课堂上,总是“有来路”的——清楚地知道以什么为基础,从什么地方教起,本次习作应当教些什么;总是“有节制”的——教学内容从不肆意放纵:一课一教,让学生一课一得,让后续教学不断生成,让同类习作知识不断生长,最终形成脉络分明的序列。事实上,习作知识的生长并不是简单呈线性“串联结构”,有时会是不断细化的“总分结构”,有时还会是并蒂莲开的“并列结构”。最终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会形成一棵彼此关联的“知识树”。


附:教学实录(2016年版)

第一板块:让“偷”看得见

师:孩子们,我们曾经在四年级学过一首诗,大家还记得吗?(出示《池上》)

生:记得。

师:谁来读一读?(一生读)这首诗主要写的什么呀?

生:一个小孩子到河上偷偷采白莲,但是又怕别人发现。

师:不错,看得出,这是一首儿童诗。在这首诗中有一个字眼最能体现儿童的特点,发现了吗?

生:偷!

师:看来,你和诗人心有灵犀。(板书:偷)原来小娃是个小偷耶,诗人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扬这个小偷!同意吗?

生:不同意。因为“偷”在这里是“偷偷”的意思?

师:哪个贼偷东西不是“偷偷”的?难道他敢明着来?(学生笑)

生:因为这个“白莲”是自己家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偷采”?看来这个“偷”把大家搞糊涂了。没关系,吴老师从《现代汉语小词典》里找到了它的四种解释。(出示)哪种与诗境最适合?

生:第二种,瞒着别人做事情。

师:有不同意见吗?(学生一致同意)原来小娃不是小偷,他只不过是瞒着别人采白莲。“偷”字理解了,但是“偷”的画面我们却看不到,这可是诗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哦!谁能用一组动词把小娃“偷”的画面给演示出来?

(一生踊跃上台表演)

师:谁来当当现场解说?(另一学生上台)精彩的“偷采”一瞬间开演啦!

生:他躬着背,猫着腰(师点评:你可发现“躬”“猫”这两个动作的区别?)偷偷地把手伸到莲叶中间(师点评:这一“伸”你看到了吗?)这时有路人经过,他一惊连忙缩回了手(师点评:这一“偷”还很曲折),路人走远了,他猛地把白莲摘了下来。

师:这个“摘”字可以换换吗?

生:猛地将白莲“拔”了下来。

师:已经很动感了,我发现荷叶都在动,还有更好的动词吗?

生:用“拽”吧!

师:好,与“偷”更贴合,掌声响起来!这一连贯的动作让“偷采”的场面复活了!(板书:动作)可是,小娃为什么要瞒着别人去采白莲?

生:他生怕别人骂他。

师:这个“别人”具体指的是?

生:我觉得小娃的家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小孩子嘛,一个人撑着船进入湖中,太危险了!

师:女孩真是爸爸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哦,父母的心思一猜就中!既然是“偷采”白莲的过程,心里一定不平静,是吗?(板书:心理)

生:是!

师:到底怎么不平静?让我们走进小娃的内心世界。(PPT出示)小娃采白莲时有点犹豫。他犹豫什么呢?

生:会不会有路人经过?会不会将这件事告诉他的父母?

师:嗯,还犹豫什么?

生:父母会不会找过来,从天而降?

师:对呀,来个“猫捉老鼠”!(学生笑)

生:采莲动作太猛,会不会掉进湖中?

师:对呀,小命就玩完了,能不犹豫吗?在采白莲时,他有点害怕,怕什么呢?

生:这满湖的莲叶里会不会藏着什么怪兽?

师:真是提心吊胆!

生:掉下水怎么办?在这里,可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呀!

生:采白莲时,小船在不停摇晃,就像在荡秋千!

师:小心点!

生:我好像看到了爸爸的影子,他正向这边走来!

师:都出现幻觉啦!

师:终于采到白莲啦!可是心里有些担心——

生:采得太多了,怎么运回家?

生:即使能运回家,可是该藏在哪里才能不被发现?

生:妈妈一旦发现了,我该怎么向她解释?

师:“偷”采白莲的过程真是忐忑不安!孩子们,因为有了动作,小娃采白莲的画面就复活了;因为有了心理,小娃偷采白莲的过程变得惊险和刺激。你能将这幅动感、惊险画面读出来吗?

生:(读)小娃撑小艇……

师:画面有点动了!

生:(读)小娃撑小艇……

师:好像还不够刺激!谁再来试试?

……

第二板块:让“偷”摸得着

师:孩子们,“偷”的画面不仅仅被写在古诗里,还被写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里,去瞧瞧吧?(PPT出示《偷拾蚕宝宝》)谁来读一读?

生:金玲独自站在……

师:在作家黄蓓佳的小说里,主人公金玲在“偷”什么?

生:偷拾别人丢掉的蚕宝宝。

师:再简练点。

生:偷拾蚕宝宝。

师:好,在这段文字中,有“偷”的动作吗?

生:猛地“弯”下腰。

师:还有吗?

生:一把“抓”在手里,“背”过身,书包“卸”下来。

师:有新的发现吗?

生:“放”进书包,小心“抱”住。

师:还有呢!

生:“站”在树下,用眼角“瞄”。

师:(加红PPT上的动作)全班起立,我来说动词,大家当主人公金玲做动作。金玲站在树下,用眼角瞄……

(学生一起做动作)

师:从这组动作里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快!准!狠!

师:掌声响起来!这正体现了“偷”的动作特点——(板书)敏捷。

生: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生:小心翼翼。

师:这正体现了“偷”的动作另一个特点——(板书)隐蔽。那么,在这个故事片段里面有“偷”的心理描写吗?

生:(读)金铃心跳如鼓,两手出汗。捡回去吗?捡不捡?这可是别人扔掉的东西呀!乞丐才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呀,同学们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她。可是就这么走了吗,让这只蚕宝宝躺在路边被行人踩死?被车轮压死?或者被顽皮的小孩们一把捏死?

师:还有吗?请继续——

生:(读)天哪,但愿不要有人看见,千万不要有人看见!

师:(加红PPT心理活动描写)从这几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金玲很犹豫。

生:金玲很纠结。

师:无论是犹豫,还是纠结,写出了“偷”之前的心理是——(板书)矛盾的!除了“矛盾”,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金玲很紧张!

生:金玲还很担心!

师:“紧张”也好,“担心”也罢,正写出了“偷”在进行时的(板书)担忧!敏捷而隐蔽的动作,矛盾而担忧的心理,这就是作家能将“偷”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的秘诀。知道吗?

生:知道!

第三板块:让“偷”写得出

师:大家的悟性真高!刚才,在古诗里读到了“小娃偷采白莲”,在当代儿童小说里读到了“金玲偷拾蚕宝宝”。读了这两个故事,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瞒着大人“偷”做过什么?

生:偷摘树上的桑葚。

师:偷摘果实!

生:趁我妈不在家的时候,楼下偷买汽水喝。

师:偷喝饮料。

生:九岁时,我瞒着爸爸妈妈,偷骑自行车上学。

师:偷骑自行车,越说越刺激了!

生:妈妈说鸡大腿等着晚上再吃,我趁她不注意偷吃了。

师:偷吃鸡大腿,满嘴流油好过瘾哦!

生:去年暑假,我在外公家闲来没事,偷偷跟着小伙伴下河摸鱼。

师:竟然偷着摸鱼,真是个女汉子!

生:趁着爸爸不在家,我偷喝了他的一瓶啤酒。

师:偷喝啤酒,而且一瓶,千万当心!

生:妈妈出差,我把她没用完的面膜偷着敷一片。

师:偷敷面膜,难怪你的皮肤这么好!

生:妈妈不让我玩虫子,我趁她不注意,偷偷藏在口袋里!

师:偷玩虫子,中国版的小法布尔!孩子们,这些精彩的“偷”故事,到了诗人笔下,就成了美丽的诗行;到了作家的笔下,就成了妙趣横生的小说。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和作家PK一下吧!(PPT出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从你的童年故事中选一件与“偷”有关的往事写一写。比一比,谁的生活更精彩。

师:只写一件,看谁选材新颖独特!

生:(读)通过敏捷而隐蔽的动作、矛盾而担忧的心理描写,将事情最精彩的部分写成一段话。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具体!

师:只写一段,一定要扣住“偷”的特有的动作和心理特点写。

生:写作时间为8分钟,比一比,谁的笔头更流畅。

师:写作要有一定的速度!现在就动笔吧!遇到困难,一定要向我求助哦!

第四板块:让“偷”评到位

(8分钟后)

师:都写差不多了。下面我们就来和作家PK一下吧?要比赛,总得有一个标准吧?那么,我们本次习作的标准是什么呢?(PPT出示)达到每一个方面就可以得到一颗星,如果得到了四颗星,就意味着挑战成功!谁第一个来?

生:我的心一直在做“长跑运动”(师点评:开头就抓人眼球),倒是不倒?如果倒了,看着白白的牛奶流进下水道,实在太可惜了,既浪费钱又辜负了妈妈的一片好心;如果不倒,自己就得喝下去,我最讨厌喝牛奶啦,特别是妈妈认为最有营养的纯牛奶。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我终于咬牙痛下决心:宁肯让牛奶浪费,也不能折磨自己胃口。(师点评:内心很是矛盾!)我端着牛奶,用眼睛的余光扫描四周,见妈妈在帮我整理书包,机会稍纵即逝,我闪到一株高大的盆栽旁边,巧妙地避开妈妈视线范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半杯牛奶泼进盆里。(师点评:这几个动词用得真棒!)可是,硕大的花盆里泥土洁白一片,非常显眼,怎么办,牛奶呀,你快点渗进土里吧,妈妈一旦发现,我的耳朵又要遭受一阵“狂风暴雨”!(师点评:好担心呀!)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牛奶在花盆里慢慢流淌,颜色渐渐变淡。“不吃早饭,站在花盆边干什么?”妈妈已经走到了餐桌旁,“我……我……我在观察它的成长,这一周作文就写一种植物!”我急中生智。“那你就好好观察吧,不过,上学时间快到了,你要抓紧!”看妈妈注意力没有放在牛奶上,这才松了一口气!

师:写得怎样?对照要求,可以得几颗星?

生:我觉得可以得四颗星。

师:为什么?

生:具体写出了“偷”的心理活动:既矛盾又担忧。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同伴点头赞同)“偷”的动作描写呢?

生:一“闪”一“泼”写出了“偷倒牛奶”的动作很敏捷;“扫描”和“避开”这两个动作写出了“偷倒牛奶”的动作很隐蔽。

师:作者写得非常精彩,而你的点评让这篇习作锦上添花!PK成功,让我们将掌声献给这两位同学!

师:第二位挑战者在哪里?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登台展示!

生:“叭叭叭”,小狗在津津有味地吃着狗粮饼干,头都不抬一下!看小狗吃成那样,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是什么美味?至于吃得这么投入和忘情?我好奇地蹲下身子,把头凑了过去。小狗停止了咀嚼,用警惕的目光瞧着我,好像我要“犬口夺食”!越不让我吃,我越要吃。我的所有食欲都被调动起来了,可是我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要与一只小狗争吃的,传出去岂不贻笑大方?可是几乎尝过各种各样的饼干,就是没有吃过狗粮饼干,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什么今天都要尝一尝!(大家笑)我跑回房间,找到一根火腿肠,剥开皮,在小狗面前轻轻一晃,它的眼睛一下子点亮了,我猛地向门外一扔,小狗头也不回地蹿了出去,调“犬”离“盆”成功,我蹲在身,夹起一粒狗粮饼干,以闪电的速度丢进嘴中,“咯吱咯吱”嚼起来,很脆很香也很甜嘛,怪不得小狗这么爱吃!一个、两个、三个……突然,我愣住了,这狗粮饼干里会不会有添加剂,会不会没有消毒杀菌,会不会沾上小狗的唾液,如果吃下去腹泻怎么办,如果沾上狂犬病菌怎么办?我赶紧吐掉嘴里的没有来得及吞咽的饼干,反复漱口、刷牙,忙了大半天,我总觉得嘴里有股怪怪的味道。

师:太精彩了!对照标准,说说他为什么写得这么棒!

生:吃狗粮饼之前很“矛盾”,到底吃还是不吃?吃完之后,产生各种“担忧”,写得很具体,也很真实。我觉得应该得到两颗星。

生:偷吃狗粮的动作写得生动:先用了一组动作,写调“犬”离“盆”,让偷吃很“隐蔽”;再用一组动作,写吃饼干,让偷吃很“敏捷”。读过去,我仿佛经历了偷吃狗粮饼干的场面。这两颗星也可以得到。

师:看来已经PK成功,让我们掌声送给小作家和小评论家。习作读到这里,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我觉得这篇习作有漏洞:“狗粮饼干”买回来是一大袋的,要吃只要从袋中取一块就是了,为什么要跟小狗抢呢?

生:我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家里早有狗粮饼干,为什么今天才想到要吃呢?

师:说明这篇习作在构思上有缺陷,让我们将解释的权利交给小作者。

生:我要声明:这个故事发生地点不在家里,而在姑姑家。因为吴老师让我们课堂上只写一段,所以事情的前因我没有交代!

师:这么解释,大家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看来,一件事情前因交代清楚很重要!请大家课后为自己的“偷”的故事加上前因,再补上后果。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6.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