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担任高二17班教学一学期后的思考

晚上答疑,出来透透气。碰到物理老师唐辉,他正苦恼,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在电学里面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讲好”。这样苦恼我也有,刚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还有点抓狂!物理的规律最后都是以一个个方程的形式来表达。这种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应该有个自然而然的突破。维特根斯坦:把能说的说清楚,不能说的应该保持沉默。

我和他搭档,教同一个班,“物生政”组合。这个组合其实和文科组合差不多了。还来一个分层,基础差的全放在17班。上课眼睛盯着你,就是不转,思维就像珠峰大本营的手机信号,一不小心就掉线了。更不要谈全局思维,策略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他们希望:讲一下,停留几分钟做好笔记,再找一个类似的问题,练习一下,再讲评一下;板书要有层次,规范,否则不好做笔记。开始的时候,教这样的学生,真的感觉每天都在煎熬,哪里能感受到思维的流动和碰撞的快乐。

一个很触动灵魂的拷问: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哪里去了?不少学生在很认真的学习,就是学不懂数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苦闷,思考。我得出一个不成熟的结论:数学差生的形成的原因是学习数学的速度导致的。每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不一样,班级授课制的框架下,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速度,课堂教学不自觉的遵循羊群效益,只追赶领头羊,导致学困生产生。本来该经历的学习体验,探究活动,计算训练环节一律只过了眼。看得多,训练得少,知道的名称多,得其意少。久而久之,哪里有思维参与的乐趣呢?越学越难,越学越苦…恶心循环!

尝试解决办法:

1.课堂教学要低起点,高立意!把握住起点,就把握住根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堂教学设置,要注重最近发展区。这个学期,我就慢慢的往这个方向走。

2.要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是个性化的,不会像教材定义,定理那样言简意赅,精准。可以允许有不规范的理解。可以先谈谈体会,讨论讨论,做几个简单的题,总结归纳方法。总得来说,课堂结构必须变奏。学生的体验,不是齐答,避免忽视沉默的大多数。都要参与,落实到动眼,动手,动脑。

3.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需要激励!这一点这个学期感受颇深!教书时间长了,越来越不喜欢表扬学生了,就算表扬也不那么真诚了。我们非常容易陷入知识陷阱中,总认为这个东西非常简单,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个大忌!一旦落入这种思维,做为教师的同理心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4.基于学生思维认知层次的教学。学生最想知道的就是,我的想法为什么不行,能不能给我一个解析。在答疑中,这种问题非常多。从学生的想法中教学,这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法。

5.分组合作学习。怎么解决学生主动性问题?就是要给机会,给时间。有时候,就让他们相互讲题,分组讨论,比集中讲授效果好得多。下学期,我要大大缩短集中讲授时间。让学生动起来!

6.改变自己。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收获在自我认知的改变,教育理念和自我价值认同的变化。我的职业生涯就像获得重生一样。突然发现,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一场一场的专家报告都在强调怎么教数学,很少有专家告诉你怎么关爱学生,怎么敬畏生命!“人”不见了!也没有一个奖状是颁发给这个荣誉的。很多教育学理论也只有规律性的阐述,没有告诉你:同样一个题,对不同学生需要怎样不同的启发式?这种无法言说之处,往往是教育的底色。由于信息畅通,学霸最容易吸引眼球!学霸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发现出来的,给个路径就可以。而教师的良心在于怎么帮助学困生!优生可以给教师带来荣誉,学困生可以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温度。

致广大而尽精微,慢慢来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