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内容速览: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对于语言优美的段落能够熟读成诵,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课文:

《故都的秋》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故都的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学习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都秋的特点。

难点:体悟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分享交流有关郁达夫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了解文章大意。

(3)录音范读

学生感受朗诵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4)本文的脉络线索是什么?

明确:总起(1、2)——分写(3-12)——总括(13、14)

2、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五福秋色图是怎样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第一幅图: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声音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3、研读课文,分析手法

(1)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2)除了衬托手法,作者还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

明确: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巩固拓展

运用学到的衬托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色。

四、小结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五、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拓展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

六、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