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目的是既重视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及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最大限度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乐做的事,不仅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而且发现了新的规律,最大限度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

二是:学生在买卖物品的过程中,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实践活动课就是如此。而却它不被大多数老师所重视。本节却使学生不仅有新的收获而且感觉耳目一新,因为我没有停留在对旧知识的“回炉”上,不是把数学题目归类,让其死记硬背,千篇一律模仿,而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买卖物品的过程中设置问题:你在购物提出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问题?你购买了哪些物品,花多少钱?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经历深思熟虑的思维形式过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撞击出思维火花,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知,体验运用知识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快乐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根源,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小小商店”教学后,设计中的不足同样凸显出来。

在模拟购物的时候:

师:这人民币可以干什么?

生:买东西。

师:现在聘请一部分同学做营业员,其它同学当顾客来买东西。“营业员”胸前挂牌,使用文明用语,各自站在“柜台”前,顾客只能买一样物品,现在同学们分成小组排好队去买东西,(学生离开座位,排成四列,一个接一个购物,还没有轮到的学生在一起打闹说笑,买完后学生又无所事事,只好说话嬉戏了)。

接着可以买两样,过程如前。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人民币可以买东西。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王雅丽找错钱了,我买一个书包,给他50元,她应该找我28元。

生:找错怕什么?这又不是真的。(找错钱的王雅丽马上接了一句,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哄笑。)

设计中忽视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把商店购物的原生态照搬进课堂,没有经过优化处理是为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学生在其中没有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旋即我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购物指南: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小伙伴们怎样购物,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生:(思考做好购物的思想准备。)

模拟购物

师:请大家自由购物,购物时记录下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生:在自由购物时,购买不同的物品,到这一个货柜购好后,又到另一个货柜购物,并且相互之间交流,你买什么东西或打算买什么东西,身上有多少钱,还余多少钱等等,购好后,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买了什么东西,怎样付钱的,花了多少钱等,并且认真填写着课前准备的购物表格,计算出用多少钱;营业员整理卖出物品的表格,计算收入多少元。

师:组织学生汇报。

让学生汇报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使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汇报(提出购物表)

师:大家帮他算一下他花的钱对不对。

生:计算,并判断。

师:请“营业员“汇报一下,一共卖出多少物品?收了多少钱?

这样经过优化处理过的生活变成了“数学生活”。学生在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体验如何取币、找币的交易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实际生活中购物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这种汇报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