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满堂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阻碍作用,运用学习科学指导教学,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

第二,打破“满堂灌”需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教师要把学习科学的“四个中心”落实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并利用学生的前拥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制定活动规则,通过评价促进反思、改进理念,发展“元认知”,推动思维发展。

第三,打破“满堂灌”需要为老师搭建“脚手架”,通过教科研推动教学转变。伴随新课改,各级教研机构开展了大量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具身学习(即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学习,通过大脑、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促使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提高学习效率)、高效课堂、友善用脑、深度思维等课题不断涌现。例如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学习科学的友善用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的“138范式”,提倡教学要遵循“创设场景、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的原则,教师利用3~5分钟“讲目标、讲活动、讲规则”,明确目标,设计流程,制定规则,探究知识。老师带领学生按照“舒缓情绪、明确目标、布置活动、宣示规则、学生探究、团队展示、质疑辨析、师生评价”八个步骤开展教学。友善用脑“138范式”成为帮助老师打破“满堂灌”的有效抓手,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中的每个学生都有满满的收获。

“满堂灌”变成“大家谈”,“独角戏”变成“群英会”

学习科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实施“学生所有制”,使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例如,高中数学的“数列”,先讲定义,再给公式,最后做练习,这种方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位置。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孙月梅老师请同学弹奏一支曲子,然后让大家探究“音阶之间的等比数列关系”。永乐店中学的韩为老师把《红楼梦》里的行酒令带到了课堂,在游戏过程中捕捉等差数列的奥秘。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的钱月华老师抓住冬奥会举办年份,追寻等差数列的身影。抽象的数学镶嵌在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表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学科本质,“满堂灌”变成了“大家谈”,“独角戏”变成了“群英会”。

学习科学注重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用具身体验的方式理解知识,生成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白立华老师带领孩子们学习《翠鸟》,她请同学表演翠鸟形状、特征,让其他同学依据课文点评。课文描写翠鸟抓鱼,她让学生画出翠鸟抓鱼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梳理作者描写翠鸟的顺序。“演与评”“画”“朗读和找顺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成知识,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科学把评价作为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开展互评自评,促进思维深度发展。例如,在复习密度时,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的袁磊老师通过“大猜想”“解谜团”判断奖牌材质,带领学生做实验证实判断,最后用思维导图总结收获。一堂课老师不讲什么,更多的是学生动手、质疑、辩论,在猜想、论证、表达的思维链条中,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提升了素养。

学习科学提倡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文化境脉中的团队学习、交流辨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北京市通州区龙旺庄小学的小D同学曾经游离于语文课堂,热衷于自己的“铅笔大战”,考试从来没有及过格。团队学习让小D感到很有意思,他投入讨论中,沉浸在各项活动里,考试及格了,性格也产生了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兴趣是激励学习的最好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情境是动力的引擎,自主是持久的保障,专注是思维的深化。在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学习强国的道路上,打破“满堂灌”,必将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竞争的优质人才。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30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