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垫教案的导入】从跑道起飞

2023-03-27 09:46 32次浏览 教育

荡在靓丽清新的山城上
空。这是刘小凤老师和学生在品析《笠翁对韵》里的对仗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对子的音韵美、整齐美,学习对子所蕴含的知识,体味对对子的乐趣,
激发了创作对子的热情并尝试创作对子。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日有所诵》里的对联,谁能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1: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生2:千年老树为衣架 万里长江作浴盆

生3: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生4: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

师:记性真好!表扬他们。(掌声雷动)除了《日有所诵》,平时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喜欢的对子?

生1:童子打桐子桐子落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

生2: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观山月月观山月出山清晰

生3: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师:你读懂了吗?喜欢吗?大声齐读。除了《日有所诵》,我们还背诵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经典都告诉了我们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笠翁对韵》,这本书不仅对对子,还蕴含很多知识,让我们走进《笠翁对韵》。

师出示《笠翁对韵》一东 第三篇 学生齐读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师:这篇对韵,同学们课外可能读过,今天大家一起读,你从中发现了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生1:典故: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生2:地理:华(华山)对嵩(嵩山)。四岳(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生3:器具:北牖 南帘 指窗户

生4:乐器:玉笛 紫箫

生5:天文知识:牛女二星河左右

师:真棒!把掌声送给他们。《笠翁对韵》不仅读起来很美,还蕴含这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读它,还可以把从中知道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接着刘小凤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对对子的小故事: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小题,“孙行者”,求对句。高中者仅一人,
所对为“胡适之”。这个答案震烁时空,人们至今仍然报以激赏。出题者陈寅恪自拟对句,为“祖冲之”。自认为“祖冲之”“略嫌板重”,不如“胡适之”,据说
陈先生见此对句,亦为之叹服,还说,有这三个字,入清华哪个系都行。

听了故事,你是不是也想来对对子?对对子其实很简单。

师生谈话对对子:

我很瘦 生对:他较胖

学似登山 生对:习如渡海

峒河朝东去 生对:落日向西沉

……

在吉韵民小,我们目睹了一节节像刘老师这样“充满诗意的课堂”。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感动学生。换而言之,在诗意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都应当具有一颗善感的心。”随同听课的向东方对我们说,“诗意的
课堂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互动生成,形成一个整体。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必须是互动完成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碰撞,学生和
老师之间共同对文本解读,文本给予学生灵感,文本给予老师一种审美启示。有了这样的碰撞、解读、灵感和启示,诗意油然而生。”

为了打造这样诗意的课堂,吉韵民小有一句“对花拳绣腿说不”的响亮口号,并为之加装了三根“保险丝”。

第一根“保险丝”:课堂监管。

吉韵民小的课堂监管,说穿了,就是对上课者的监管。而监管者,既不是学校领导,也不是教导处的老师,而是学生和家长。这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第一+家长至上+效益优先”是无缝对接的。

学生怎样监管上课者——老师呢?

教导处副主任向自春介绍说,由学生监管老师,许多地方有不同看法,我校却坚持了多年。学生年纪小,童言无忌,能真实地评价每堂课老师上课的情
况。当然,评价标准是学校定的,共有5项,满分10分。这5项是:按时上课不迟到、认真讲课不坐堂、掌控有序不打闹、不玩手机接电话、准时下课不拖堂。每
项2分。

记者查看了2014年第12周至18周的学生评价表,仅有三位老师被扣分,一位是因为坐着上课扣0.5分、一位是因为拖堂扣2分,一位是因为接了电话扣1分。

四(2)班刘涛在评价表的意见栏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前只有老师评价学生,现在学校要求我们学生评价老师了,我觉得学校把我们当成了主人。主人就该有主人的样子,至少自己在课堂上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了。”

你看,这不是一箭双雕吗?既要求老师教得精彩,更要求学生学得精彩。

家长如何评价老师呢?

吉韵民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任何一位家长有权进校推门听课,每间教室的后排必须长年准备3至5张凳子。

“听课是家长评价老师的重要途径之一,老师的情感态度、工作态度、教学艺术很大程度上可以在课堂呈现出来。当然,孩子们平时与家长沟通、家长与
家长之间的交流,都是评价的依据。这方面,学校同样有评价标准。每学期末,学校会将评价表发给学生带回家,由家长填好后,再带回学校。”向自春说。

记者同样翻看了2014年秋季三(2)班的家长评价表。全班47人,回收家长评价表24份,回收率51.5%。其中,语文、数学全优,英语、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的优秀分别是23、22、22、21、22。

该班学生杨晨的家长在评价表中写道:“经典诵读活动全国很多学校都在搞,但多数是死记硬背式的,大人都难懂的古文让孩子简单机械地背诵,对孩子
是一种折磨。吉韵民小的做法就很好,内容是精选后适合儿童诵读的。诵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特别是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一个年级当着全校师生诵读,极有创
意。有一次陪孩子登山,登着登着她就随口说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让我很惊喜。”

是什么让学生拥有了文雅气质?这源于吉韵民小点点滴滴的创意汇集成的基础课程的诗意课堂。

第二根“保险丝”:严格常规。

诗意的课堂是需要历练的,是需要秉持“信念如山”的信念、老老实实贯彻国家的教育意志的。对于学校来说,要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开课设节;对于老师来说,要严格执行日常教学规范。

在吉韵民小,按照部颁标准开课设节是雷打不动的,这是对校长课程的领导力、老师课程的执行力的严峻考验,打不得半点折扣,开不得半点玩笑。而严格执行日常教学常规,也是确保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常务副校长文玉告诉我们,为了严格日常教学常规,学校规定:老师不能私自调课,不能坐着上课,不能罚学生站在教室外,不能无教案上课,不能
缓批漏改学生作业……这些都有明确要求,比如批改作业,就有作业量适当、批改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批改及时、批改正确、有无鼓励性评语、学生是否及时更正等
多项内容。这些内容有相应的分值,扣分多少不仅影响绩效工资,还与下一年度的竞聘上岗挂钩。

“一句话,吉韵民小的基础课程这一块,首先拒绝花拳绣腿,然后追求锦上添花,打造诗意课堂。”文玉的眼里充满了坚定。

第三根“保险丝”:修炼绝活。

在吉韵民小,普通话、三笔字、简笔画、信息技术,因为年年抓,老师们已经打了通关。要让课堂富有诗意,必须修炼自己的绝活。比如出口成章的文
采、赏心悦目的书法、栩栩如生的绘画、灵动多姿的舞蹈、美轮美奂的表演,哪怕是读的书多、背的诗多、球打得好、步跑得快,都是绝活。这些绝活对于老师们打
造诗意课堂,真正是如虎添翼。

当然,教学比武更是老师们修炼绝活的主战场。

在2014年鲜花盛开的5月,“吉韵杯”教学擂台赛在吉韵民小拉开序幕。其要求是“三全”:全员、全科目、全年级。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组内预
赛,预赛时组内自行组合,一个小组为三个人: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评课。与别的学校不同的是,比武必须“说、上、评”三位一体,以解决为什么这样教、
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组内预赛,6月7日上午,全校8堂课进行激烈角逐,最后英语组选送的《I go to school by
bus》一课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捧走了首届“吉韵杯”。杨丽萍、段玉梅、周璇三位老师的名字被镌刻在“吉韵杯”上。在领奖现场,负责该堂课上课部分的
段玉梅手捧“吉韵杯”自豪地对全校老师说:“我会守好这个擂台,下一届,等你来挑战!”

当杨丽萍、段玉梅、周璇“三朵金花”坐在记者面前时,捧杯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她们说,“说课、上课、评课捆绑在一起,非常锻炼人。平时我们说过
课,也天天在上课,但对怎样评价一堂课不大注意,真要在正式的场合评价一堂课的优点和不足,难度还是较大的。我们三个人在磨课过程中有过分歧,比如在如何
导入的问题上,说课可能理想化一些,上课就要现实得多,最终我们选择了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进行导入。我们觉得这样导入贴近学生生活,能拉近学生与文本
的距离。最终,这堂课以最佳说课奖、最佳上课奖、评课二等奖,名列全校第一。”

“作为‘吉韵课程’设置中的一大亮点,‘吉韵杯’教学擂台赛赛的不是一般的常规课、公开课或示范课,而是课程改革的引领课、优秀教师的展示课或
教学高手的竞技课。这样的擂台赛,我们将延续下去,我们甚至想让‘吉韵杯’走出吉首、走出湘西、走出湖南,邀请省会长沙及周边的贵州省、湖北省的学校来吉
韵民小打擂台。在‘华山论剑’中汲取营养,打造属于吉韵民小的诗意课堂,完善吉韵民小的基础课程。”向东方满是期待。

德育课程:连缀品德“项链”

2015年10月的一个上午,对吉韵民小四年级4班来说,是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十点一刻,一辆的士驶入校园,一个清瘦的小男孩在妈妈的搀扶下走下车。他在“陌生”的环境里打量了几眼后,目光定格在了赵环老师身上,嘴角抖动了几下,没有发出声音,两行热泪却流了下来。

妈妈蹲下身,惊喜地问:“你认识她吗?”男孩使劲点了点头。

对面的赵环早已泪流满面,一个箭步上前抱住了小男孩。

这不是电影桥段,这是真实的故事。

小男孩名叫郑宏伟,是吉韵民小四(4)班的一名学生,因不幸患脑炎,一度生命垂危,被转入长沙的湘雅医院重症监护室救治。从死神手里抢回一条命
后,宏伟失忆了。除了妈妈,其他任何人都不认识。为了帮助他恢复记忆,医生建议带宏伟回学校看看。没想到,宏伟竟然一眼认出了班主任。

宏伟的妈妈说,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一个合乎情理的结果。几年的学习生活早已让宏伟和学校、老师、同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宏伟和赵环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当得知宏伟生病无钱医治后,赵环立即向学校反映,多次发动爱心捐赠活
动,并四处奔走募集善款。6月15日上午,学校为宏伟举行捐赠活动,当场收到师生爱心款项63857元。回母校看望老师的2008年毕业生张玮闻讯也毫不
犹豫地加入到了捐赠队伍中。

虽然没有通知,但看到久别的宏伟回到了校园,四(4)班同学自觉排队,依次上前和宏伟交流。

“宏伟,你上次数学考试得了92分,比我高3分,我错的一道题后来还是你教我做的呢!”

“我叫龚灿,你还记得吗?我脑袋受过伤,上体育课你经常照顾我呢!谢谢你!”

大家努力帮宏伟恢复记忆。看着宏伟一次又一次咧嘴而笑,一旁的妈妈泪眼婆娑……

这样一个普通的帮助恢复记忆的见面会,在课程意识浓厚的吉韵民小一点也不普通。赵环告诉我们,接到宏伟妈妈的电话后,她先是仔仔细细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活动流程,然后写下活动的详案,放学时在班上说了宏伟的现状、见面会的目的以及同学们该做些什么。

“实际上,我是按照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设计此次德育活动课。”赵环说。

走进吉韵民小,很多奇迹都是通过学校实行的独特的德育课程,即“谷韵课程”实现的。

比如,大课间的铃声响起,2000多名学生排着整齐的长队,从各个楼梯口井然有序地进入操场,集合完毕只需要6到8分钟。

比如,课间10分钟只要你走进校园,耳边会传来一声声清脆的“叔叔好”“老师好”的问候声。

比如,孩子们会正儿八经地组队对教师办公室的卫生“评头论足”。

……

小学,正是人生奔向社会这条大河的初始阶段。

德育副校长彭南■说:“德,才之帅也,立德方为树人。”

吉韵民小紧紧扣住养成教育这一关键,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抓手,大力探索德育课程体系新模式。

四年级的教室里,一场激烈的游戏《火海逃生》正在进行。

小口大肚瓶代表着房子,瓶内的乒乓球代表着将要逃离火海的学生。

老师:现在每个组长手里的这个瓶子就是一所着火了的房子,球就是困在房子里的人,而你是其中一个。情况十分危急,再逃不出去房子就会倒塌,看哪一组能最快最好地撤离火场。开始!

教室里热闹起来。

有的同学猛地一拽手中的绳子,却把瓶子也打翻在地;有的同学急不可耐地催促着快点快点,却因瓶口卡着几个球谁也出不来;有的组在组长的统一号令
下,一个接一个鱼贯而出。游戏完毕,大家一起讨论:为什么有的组成功逃离而有的组差点“全军覆没”?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逃生总得有个先后,如果是你排在
最后,你愿意吗?

讨论完毕,又一轮逃生游戏开始了。这一次,全部过关。

游戏完后,老师要求全班同学进行实战演习,单号组从教室后门撤离,双号组从教室前门撤离,全班仅用了2分10秒。

这种游戏体验式的活动教学,将要传授的德育目标刻入了孩子们的脑子里。

同样是四年级,另一个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着讨论:如果这一期的黑板报由你们组承担,要怎样才能办得又快又好呢?

讨论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根据汇报情况总结板书:分工合作,各尽其能。

老师提问:“刚才有些组发生了争执,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样解决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老师进一步提问:“除了办黑板报,你们平时还有哪些合作?合作愉快吗?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这种自主研讨式的教学,引导孩子们遇事多思考,增强辨识能力。

德育处主任刘小凤介绍说,吉韵民小的德育课程还有个妙招,那就是营造春雨浸润式的情境,让行为规范深入学生的骨髓。

德育操就是其中一例。

“人在年少时,一定要励志;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莫好高骛远,稳健才扎实;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良知……人这一辈子,都会做错事,尽量避免做傻事,坚决不能做坏事,人生就是这回事。人这一辈子,都会做错事,尽量避免做傻事,坚决不能做坏事,堂堂正正一辈子!”

“我们从网上看到这一首《习主席寄语》歌,觉得非常好,就马上学习、编排,全校师生每天大课间以手语操的形式歌唱,现在将近一个学期了,效果是‘谁唱谁知道’。”辅导员段玉梅的微笑中满是自豪。

陈婷是六(6)班一个文静害羞的女孩。五年级时参选校大队委员,她因几票之差落选,从此“淡出江湖”,别人一说到选举就立马回避。不料,这个学期改选她又报了名。“习主席不是说,经得起风雨才能长见识吗?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呢?是吧?”小女孩把一个反问丢给了记者。

“我们期初都会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副校长张红新介绍说,“比如这个学期,全校开展礼仪专题教育,重点讲
仪表之礼、交往之礼、用餐之礼。”从国旗下讲话到班队活动,从编写礼仪规范读本到争当礼仪标兵,一个多月后,管理食堂的学校后勤办主任符付军发现了变化:
实行餐礼后,食堂里大声讲话的人少了,剩饭剩菜的少了。

“德育课程的内容不应是过去一些零散的德育活动,如晨(夕)会、班团队活动等的简单组合,也不应是德育学科课程的实践补充,而应当依据德育活动
课程目标来构建。这样既可以达到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的目的,也可以使德育课程具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课程体系,并改变目前不少学校德育活动开设的随意性。吉韵
民小的德育课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即从专题突破上起步、在系列整合中深化、到形成体系时成功。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点、线、面三步走’。在起步阶段,我
们以专题突破为基本策略,将学校比较成熟的德育活动课程化,形成一个又一个闪光点。当然,如果只是一个个专题,那么闪光点再亮,效果也是有限的。为此,在
闪光点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应该由点到线,形成系列,随着系列的成熟化,逐渐形成体系。吉韵民小的德育课程始终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三维目标,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年级精心设计德育目标,将思品课、周(班)会课、大课间活动、主题活动、节庆活动、社
会实践这些珠子精心串起来,最终成为孩子脖子上闪亮的品德‘项链’!”张大庆以专家的眼光总结道。

拓展课程:发掘个体潜能

大课间时间,广播操、手语操之后,三年级学生开始诵读《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整齐
的诵读声刚停,又一首更有气势的《大风歌》响彻校园。这两首诗歌均来自语文课的拓展课程——“日有所诵”。“日有所诵”课以诵读教材《日有所诵》为蓝本,
由各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每天学习一篇,学校每天选择一个年级的学生在课间操时间展示日有所诵的成果。

这是一节数学拓展课,课程的名称叫《精彩的课间活动》。在别的地方,活动课就是纯粹的活动,吉韵民小的数学教师张水秀则把它变成了孩子们有的放
矢的数学拓展课。那是2013年秋季,吉韵民小的课程教学改革刚刚起步,拓展课程也刚刚开始探索。10月中旬的一天,张水秀利用放学前30分钟的自由活动
时间,把学生们带到了操场。原本普通的活动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培养搜集、整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活动中增进小组合作意识。而活
动课开始前,张水秀专门给学生们讲解了如何搜集、整理和处理数据的知识。活动进行时,又引导学生们拿着统计表深入操场,以小组为单位清点踢足球的、打篮球
的、跳绳的、踢毽子的等各是多少人。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从而培养他们的统计观念。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
一起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制作统计图。这样一来,原本枯燥的统计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拓展课程,同为数学教师的周明慧也演绎出了独具个性的“明慧特色”:邀请学生家长为学生专题讲述与生活有关的数学,并鼓励学生们写数学作文。

记者在学校德育处看到了周明慧的学生刘一槿写的数学作文——《课堂新氛围》:

小脑袋一拱一拱,个个脸上都笑成了一朵大牡丹。这样的新氛围,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咦,怎么是我妈?噢,这就是新氛围!妈妈要来学校为我们讲述“银行的利息”,所以她是今天的“刘老师”……

作文中,刘一槿详细记述了这节课上所学到的利率、利息等知识和课堂上“刘老师”采取的让同学们做存款游戏的教学方式。刘一槿最后评价说:“这节课让我们对社会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拓展课很有意义。”

周明慧还邀请在税务部门工作的学生家长为学生们专题讲述税收知识。刘一槿的同学宾鑫在数学作文《藏起来的税》中记录了这件事:“税收和我们的生
活有什么关系,这是个问题。不过,张梦尧的妈妈为我们很好地解答了。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税款,我们的衣服、食物、住房全都包含了税款……”

与语文、数学学科多为专题类的拓展课程不同,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拓展课程多为活动类、实践类的拓展课程。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吉韵民小第七届校园科技节。教学楼旁边的小操场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摩擦起电的常识,用气球摩擦头发,在运
动中比赛谁的气球吸在头发上的时间最长。在老师的口哨声中,一组组学生开始用手中的气球摩擦头发,然后松手,行走到指定地点,看哪一组到终点的学生最多。
这不仅是一场科技节活动,也是一节完整的科学拓展课。向东方介绍,活动课程化是该校的一大特色,以这场活动为例,如果要分析三维目标,领会物体带“电”的
常识、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就是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摩擦起电技巧、了解比赛规则就是“过程与方法”,而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爱探究、善合作的精神便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矿泉水瓶盖做成“眼睛”和“嘴”,镶嵌在一个一次性饭盒上,“头”顶着两根筷子做成的天线,“手里”煞有介事地挥舞着一副刀叉……这是一款
做饭机器人。参观的学生络绎不绝,制作人三年级7班学生熊博文大方地向同学们介绍:“奶奶每天为我做饭太辛苦了,所以我想发明一款做饭机器人帮助奶奶做
饭。”这款机器人也是科学拓展课的成果之一。与二年级的科学拓展课不同的是,这个科学拓展课面向的是全校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每周一、周五下午上两次课,
由刘煌、麻吉华等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废旧物品制作和航模训练。熊博文就是科技兴趣小组的成员。他萌生了制作一款机器人的念头之后,一度苦于没有材料、不懂制
作方法而无从下手。刘煌在科学拓展课上主讲的废旧物品制作课教给了熊博文方法,也培养了他的动手制作能力。

科学拓展课也不全是由科学教师上,城市的孩子一般没见过种菜,更缺乏种菜的体验,学校专门在绿化区域辟出几块地作为学生的“开心农场”,由各班
班主任为学生们讲述种植的知识与技巧,带领大家播种、观察植物生长,以及除草、浇水、施肥。三年级语文教师麻剑兰来吉韵民小工作前,在农村学校工作了16
年,具有较强的种植本领。她的种植课上得最好,班上种植的作物收获最大。她的学生张靖雨告诉记者,上了麻老师的课,她分清了许多蔬菜,学会了何时浇水、施
肥。“不是每天都要浇水,太阳很大、天气很热时才能浇水,下雨天不能浇水。同时,要不要浇水还得看植物下面的土壤,土壤发黄、发干时就可以浇水,土壤松软
时就不用浇水了。”张靖雨说,“上学期我和同学们将自己种植的卷心菜、西红柿、丝瓜等采摘后交给食堂的阿姨去做,同学们吃得很开心。这一学期,我们又在麻
老师课上学会了种植大蒜和‘绿娃娃’。”

陈磊是吉韵民小的美术教研组组长,也是美术学科拓展课的主讲教师之一,另一位主讲教师是龙万华。为了上好美术拓展课,美术组专门开发了校本教材
《儿童与民间美术》。美术拓展课,立足本土特色,以美术社团的学生为主,开设了剪纸、巴茅草编织、傩面具制作、苗家鞋垫制作等课程。美术拓展课是最受热捧
的拓展课程,在吉首工艺美术界小有名气的陈磊、龙万华这几年收了五六百位徒弟。如今,这些徒弟们的作品摆满了学校的工艺美术室。巴茅草杆制作的房子、树叶
做的贴画、苗家特色鞋垫、有几分吓人的傩面具,工艺美术室里五颜六色的作品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见有人参观,六年级学生石珊忍不住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
品。在她的指引下,记者抬头看见天花板上一个漂亮的彩绘葫芦。陈磊笑着说,“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都能拿出很不错的作品,这间房子里收藏的都是做得最
好的。课余时间,这间展室成了我们参观、交流的好去处。”

“我们之所以将拓展课程命名为‘桂韵课程’,目的是要通过学科课程的拓展,解决知行脱节的问题,‘知’可以在学科课上解决,而‘行’却难,就如
同学游泳只在岸上听取理论讲解,一旦真的下水,很可能会被淹死一样。我校的拓展课程不仅要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个性潜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学会生
活的能力,培养学生拥持‘丹桂刚健’的气质。”文玉深有感触地说。

特色课程:涵养人文品格

全以翔是吉韵民小四年级学生。这个9岁的土家族小男孩看上去有些腼腆,可只要聊起苗鼓,立马眉飞色舞起来。“我家在保靖县,妈妈是苗族,我打记
事起就跟着妈妈学习击打苗鼓。”面对记者,全以翔毫不怯场,“学校苗鼓队招收新队员时,我立马报名参加了。我现在司职边鼓位置。可别小看敲边鼓的,咱可是
引领鼓点节奏的关键哦……”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击打苗鼓,一来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二来可与同学交流切磋、增进友谊!”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喜欢苗鼓时,全以翔笑意盈盈。

文玉告诉记者,苗鼓是学校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之一。“在苗鼓这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就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进行了设计和建构。”文玉介绍道,与“知识与能力”目标对应的,是首先让学生了解苗鼓的相关知识和击打技巧。为此,学校让教师一再向
学生教授“苗鼓是苗族的‘圣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鼓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鼓者双手交替击鼓,全身闪转腾挪,击鼓与舞蹈结合在一
起,极富观赏性”等知识,并请来第二代“鼓王”——民间艺人石明顺给孩子们传授苗鼓技艺;与“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应的,是组建校苗鼓队,集中于每周二、周
四的部分时段强化练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及小组、交往、发现式学习中领会苗鼓的精髓;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应的,是给学生创设
展示、展演苗鼓技艺的平台和机会。近年来,校苗鼓队的孩子们参加了15次迎宾活动、10次文艺汇演,不仅展示了苗鼓的美,还展示了苗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
特的艺术魅力,更呈现出了他们身上热情质朴、勤劳勇敢、团结协作、热爱生活的闪光特质。

学校苗鼓队指导老师杨丽萍告诉记者,在吉韵民小,像全以翔那般热爱苗鼓和苗族文化的学生还有很多。学校苗鼓队每年仅招募30名队员,往往招募通知刚刚下发便报名满额。漫步于校园内,操场上经常可见一群半大孩子在认真练习苗鼓击打技艺,这也成了学校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苗语、苗文等民族特色文化教学也是吉韵民小的特色课程。

语文教师麻剑兰出生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苗族家庭,奶奶是苗族歌手,父母也喜欢唱苗歌,“家族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让我从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尤其被独具特色的古老苗语深深吸引。”

麻剑兰跟记者聊起了她跟苗语、苗文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详细情况。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她是这样向学生讲授的:湘西苗族是一个
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一直掣肘于没有一套通用的苗文。1957年,自治州人民政府应苗族人民的要求,经过国家语委和国家民委批准,以花
垣县吉卫方言为标准语言,借鉴拉丁字母创造苗族文字,“它有49个声母、23个韵母、6个声调。1984年进入苗区学校,当时采用的是油印课本。1987
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民委在苗族语言标准区开设了两个双语双文实验班。2004年正式出版了第一版苗文教材。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材需要改进,2008
年,我参与了第二版苗文教材的编写。”

在编写的过程中,麻剑兰等人四处收集各种资料并整理成文,还走访民族民间老艺人,进行拍照、修改。他们去了苗族聚居地,比如花垣县的吉卫镇、麻栗场镇、民乐镇,凤凰的腊尔山、山江、三拱桥,吉首的矮寨、德夯等地。

“记得有一次,我们前往花垣县吉卫镇白岩村拜访苗族艺人麻国柱。他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还领着我们去屋后打板栗。他一边打板栗一边哼唱着一首打
板栗的苗语儿歌:‘小孩上树打板栗,落到地上乌鸦叫,乌鸦叫,小鸡闹,小鸡闹,月亮到……’朗朗上口的儿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我们马上记录下来。”麻剑兰
笑言,“我们就是这样把苗族的儿歌、谚语、谜语、山歌、神话传说、苗族英雄故事等整理编排成小学苗文教材《苗文课本》的。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由易到难。
第一册主要学习声母、韵母、声调,图文对照的动物、植物、农具等名词以及简单的儿歌。第二册主要是图文对照的农作物、水果、家禽、农活等儿歌。第三册主要
是谜语、谚语、针线活、娱乐性的儿歌和简短的传说故事。第四册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湘西英雄人物的故事、上梁歌、祝酒歌等。”

麻剑兰告诉记者,苗族语言十分动听,为了让学生体味到这一点,她在教学中经常让孩子们欣赏、体味苗语中丰富的词语、动听的儿歌、悠扬的山歌。比
如,二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家》,这是一首儿童诗,其中有一个小节是这样写的:“座座竹楼真美丽,竹子地板竹墙壁。傣族姑娘小罕玉,竹楼门前吹竹笛。”麻
剑兰将其翻译成苗语,学生听了很感兴趣。接着她就问学生:“我们苗族住的是什么房子,什么地板,什么墙壁?苗族人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随后,她引导学生
创编小诗:“吊脚楼房真美丽,木头地板木墙壁。苗族姑娘小阿雅,吊脚门前唱苗歌。”最后,她把这首诗翻译成苗语,并谱成苗歌唱给学生听。这种寓教于乐的授
课方式,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欢迎。“其实,在这个完整的教学实践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课程目标同时得以达成,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
苗族文化的熏染,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认同之感也油然而生。”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苗鼓和苗语、苗文,吉韵民小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实践中还开设了一系列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
目课程,设计具有浓郁土家族、苗族特色的校操《雏鹰起飞》;在音乐课中教学生吹葫芦丝、跳摆手舞、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
手工苗绣技能等。这些课程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动手能力。2011年,学校编写出版了校本教材《葫芦丝》和《儿童与民
间美术》。麻剑兰参与编写的双语教材《苗文课本》也已投入使用。

“湘西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因此被列为全国唯一一个地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综合实验区。我校处在这个试验区的中心点,传承和弘扬
湘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可谓责无旁贷。因此,我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湘西地域文化特色,选择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审美需
求的文化植入校园、融入课堂、化入灵魂,培养学生传承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引领身心健康成长、培育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的目的。”学校办公室主
任杨秋萍道出了学校开发民族文化特色课程、打造学校品牌的深层次考量,“当然,不论是苗鼓技艺传承,还是苗文、苗语教学,抑或湘西傩面具绘制,乃至苗画艺
术的研习,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快乐地畅享各类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汲取其养分,真正达成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育人效果。”

文玉告诉记者,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块,英语特色教学也是学校的一大亮点。“我们将英语作为校本特色课程来开发,其着力点绝不在于教授学生掌
握多少英语词汇、语法甚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是注重通过英语绘本教学、英语电影配音、校园英语广播、英语舞台剧展演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快
乐的参与和体验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对英语学习恒久的兴趣。这也是检验我们英语特色课程建设成败的重要标准。”文玉如是说道。

孩子们交出的一份份答卷,无疑是吉韵民小特色课程建设最有力的注脚:少儿民族风情舞蹈《拉姜糖》在央视七套热播;2012年,少儿苗族表演剧目
《织花花》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央艺术节展演;2015年8月,学校选送的作品《苗家娃娃爱唱歌》在吉首市中小学艺术节上荣获声乐类节目一等奖第一名。此外,
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湘西吊脚楼防山洪冲毁保护装置》《变废为宝》分别斩获全国、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生个人先后获国家、省、州、市级奖励
200余项……

“教育与生命同行,课程与特色同在。吉韵民小的课程建设虽然仅有短短三年,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为此付出的教育良知、教育情怀、教育责任,却让全校师生在课程的跑道上找到了腾飞的感觉,也初步练就了腾飞的本领。”向东方的话语里充满了欣慰,也充满了期待。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