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言也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理解力,为以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好朋友分享了我特别同意的一点。“在亲子阅读中,我总是以孩子为主角,他想看什么书。他想让我说得快一点。他想玩角色扮演。我都无条件地配合他,必要时提醒他,引导他。如果他们愉快地听着,专心读书,那就是成功。”

>另外,关于识字这块,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为了幼小衔接,身边很多朋友让孩子上识字班。识字其实可以自然而然的进行,儿子4岁左右,就已经可以独立阅读图画书。

这里她提及读书时的一个习惯,就是会一边指着字,一边给儿子读,渐渐的,孩子对妈妈每次读书指着的文字,产生了想认识它们的冲动,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认识了很多字。

当然了,要不要指读,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好友提到的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并不是标准。父母在给孩子读书时,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开放性提问,不要着急讲大道理

● 0-3岁低幼宝宝,可以适当引导

对孩子而言,亲子共读时,父母的提问是有效的互动,更是一个有趣的探索游戏,能在阅读中不断地寻找真相,在一次一次思维碰撞中,逐渐地梳理出自己的逻辑思维。

我有次带着叮当参加亲子读书会,在那里一群孩子和妈妈坐在一起,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共读一本书。

有一期的主题是共读《Five little ducks》

老师一上来并没有直接开讲,而是用夸张的语调,引导孩子先观察绘本封面,大概1分钟后,就开始笑眯眯地问孩子问题。

“你们在封面上看到了什么?”

孩子回答好后,老师就出示各种各样的小鸭子形象,简单地进行介绍。

“这些小鸭子在干什么?”

“鸭妈妈在和小鸭子说些什么呀?”

紧着着,老师才进入正题,开始绘本讲解。

在我看来,这几个提问虽然简单,不过在开头环节设置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并且可以有效地促使孩子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思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

● 对于大孩子,建议别频繁提问

不过在好大宝宝讲故事的过程中,父母就不要过于频繁地提问。

当我们在孩子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停下来问他们,“你听懂了吗?”,“妈妈所讲的,全部明白了吗?”这样的问题不仅无效,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他们的观察力。

在整个故事中,可以偶尔暂停问一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换做是你,碰到了这种情况,你打算如何处理?”

当故事结尾的时候,也要给孩子消化、整理和思考的时间,不要急着问孩子,“通过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样类似的问题。

不仅不要问,父母也无需立刻总结出所谓的人生大道理,着急地告诉孩子听。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在11-16周岁,才会真正的出现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既然孩子的抽象思维并未真正形成,人生体验也不够丰富。于他们而言,所谓的大道理都是无趣又无味的。很多大道理,只有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自己真正领悟到。

● 孩子提问时,不要扼杀他的思考

在亲子阅读中,孩子可能也会好奇地不断打断我们,并且问一些千奇百怪,嘀笑皆非的问题。

好友说,儿子3岁时,脑子里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各种提问,很有意思:

“妈妈和爸爸为什么可以睡一张床?”

我回答说:“因为爸爸和妈妈结婚了,是夫妻。”

“哦,那我也要和妈妈结婚,这样永远可以和妈妈一起睡一起了。”

或者类似这样的问题 “我和星星对话,它从来不回答我,我该怎么办呢?”

一般这时候,我都是充分回应,肯定他们的合理之处,并且还要耐心解答这些问题。当解答完后,再把孩子引导回故事中去。

孩子会提问,就代表着孩子在思考。我觉得作为父母,可以试着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思考问题,那么也就不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了。

3、不按常理 ,改编故事

● 陪孩“瞎说”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我跟好友的点,不谋而合,就是带着孩子一起“瞎说”。

叮当现在1岁9个月,已经能充分理解我表达的意思了。所以这也是目前他最喜欢玩的游戏。

比如他最喜欢的玩具是飞机,我就经常以飞机为例:

有一天,一个叫叮当的小朋友,在玩小飞机,这时来了一直长颈鹿,长颈鹿问小叮当,你坐过飞机吗?小叮当说我坐过啊,飞机飞得很高很高,长颈鹿说我没坐过。那叮当就邀请长颈鹿一起来坐飞机。嘟嘟嘟…..飞机飞到天上去,哇!好高啊,看到白云了,做个棉花糖给自己吃……飞机飞到森林里,老虎、狮子、大象都想上来坐……

总之,天马行空,没有束缚,和孩子尽情展开自己的想象。我记得有次我跟叮当这样一本正经地“讲故事”,刘先生听了直摇头:“做童书的人果然擅长胡说八道”。哈哈哈

我认为,家长在没书的情况下,要讲书里的故事不妨可以可以添油加醋的“瞎说”,并随着根据孩子的表情来调整内容,随意发挥,必要时还可以加上肢体动作来配合,这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好方式呢。

● 允许孩子“瞎编”故事

同一本书,成人和孩子看的角度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想象力更为丰富。

我们可以允许孩子自己“瞎编”故事。

好友说,儿子4岁时,经常缠着她念《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

有一天晚上到睡觉时间了,儿子特别不高兴,嘟着嘴学起卡梅拉说:“睡觉,睡觉,总是睡觉,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的事可做”。

这话听得大人们哭笑不得。

后来好友陪儿子还绘声绘色地改编起了故事,把自己变成小鸡,一个晚上都不用睡觉,可以随意吃冰激凌,可以一直挖沙、玩滑滑梯。

就这样,一个故事被他改编的有模有样,传达了他自己不愿睡觉的愿望。那一次,好友才发现,原来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么强,逻辑如此严密,想象力特别丰富。

所以,在孩子能用语言独自表达的时候,不妨让孩子自由地复述故事,允许他们修改自己不喜欢的故事情节,甚至续写故事,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4、脑洞大开“玩绘本”

● 陪孩子动动手,动动脑

很多父母都给孩子购买了大量的手工材料,儿童专用的安全小剪刀,颜料、彩纸和泥塑等,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

通过做手工,让孩子触摸、敲打,绘画,进一步加强了感官体验,打开孩子的脑洞,锻炼动手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提升创造力。

《好饿的毛毛虫》这本绘本,估计没有孩子不爱的。

我们在家可以这样拓展,选择色彩艳丽的彩泥、颜料、吸管……

甚至连我们的小脚丫多可以创造出来一只栩栩如生的毛毛虫呢!

● 别错过了情景表演这场好戏

绘本拓展,好友表示,她和儿子最喜欢的还是来玩情景表演了。

儿子2岁时,两人经常玩《好饿的毛毛虫》这本书:

她只需扮演这只好饿的毛毛虫,对着儿子说I’m hungry,儿子拿出相应的食品,然后边说边喂毛毛虫,here,one apple/ dear,here you are,two pears···

在享受美食的时候,她一直在重复说I’m still hungry,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孩子会慢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阅读需要现实的生活经验最为支撑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走出去,体验生活,并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探索绘本中出现过的事物和场景。

好友是个亲子旅行达人,经常带着孩子在长假里走南闯北,看山观水;周末有空,则带着孩子一起去户外爬山捉虫、公园里喂鱼、参观植物园、美术馆。

用她的话说,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落实行动,活学活用,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孩子的眼界,丰富人生体验。

的确,亲子阅读要趁早,但同样也要让孩子在脑袋上,储存起足够的事实性知识和相应的人文背景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一文中,曾经说过,“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潜在的认知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的天赋能力就会健康成长,结出果实”。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呵护和培养好孩子的创造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