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危机

出现困难

对比方法

化解危机多种方法的尝试

一步一步去解决

六、教后反思

当看到“危急时刻”这组文章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适合上群文阅读课。反复研读这组文章,发现总结这组文章的关联,寻找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结构特征及学法特征。通过比对,把落脚点放在文章的内容上,脉络大致梳理为“遇到危机–出现困难–化解危机”,以这一个点来统摄三篇文章。通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一步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成功之举

1.体现了群文阅读的价值。

本节课是一个阅读教学实践,很好地贯彻了群文阅读的理念,即:师生围绕“这几篇文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化解的?”这一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找到“危急时刻”这类文章的语言表达密码,获得这组文章的学习方法。

2.关注了三观,使群文阅读更有效。

(1)教材观。本节课在内容的选定上,凭借现有的北师大版教材,以单元整组的方式切入,从文章内容入手选定所教内容。既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又很好地拓展课外阅读,增加课外阅读,实现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法。

(2)目标观。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上,做到了简单集中,没有贪多求全,一节课就能完成。同时,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关注了学生的需求。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对一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同类题材的文章的结构框架,探究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目的,找到读或写这类文章时的解读密码,养成比对、联结等阅读思考的习惯。

(3)方法观。本堂课采用比较阅读、归纳阅读的方法,强化读写训练,开阔教师、学生的阅读视野,效果较好。

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堂课的设计,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不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于学生,以“找找看这几篇文章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化解的?”这个主要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表格,朗读文本,比对文本,练写片段,发现这组文本的读写密码,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思维,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

(二)不足之处

在分析文本内容的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很流畅,主要原因是在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时候,对所设计的表格的内容梳理不够,缺乏引导。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出现困难时,学生说“船被撞了一个大洞。”老师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否定。其实这也算一个困难,老师可以继续引导“除了这个困难,还有什么困难?”带着学生一步步进行梳理,学生就会将出现的困难全部找出来。又如《生死攸关的烛光》,在如何化解危机时,学生自己填写表格前,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发现,有的文章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老化解困难的,有的文章是一步一步去化解的,有的文章是尝试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化解困难的。把这些梳理清楚后,再引导学生做对比,这样才便于学生发现这组文本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总之,这些细节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

(三)学生创新

本堂课的设计,通过一个议题,对一组文本进行比对阅读,找到读写这类文本的阅读密码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危急时刻”的片段练习,给学生留足写的时间。在交流习作时,孩子们的习作内容可圈可点:有的孩子运用了对比方法,凸显了人物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机智;有的孩子采用多种方法的尝试去解决困难;有的孩子运用一步一步去解决遇到的危机。从交流分享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真正找到了读写“危急时刻”一类文章的秘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四)再教设计(片段)

(二)浏览文本,发现共同点。

3.再浏览课文,看看这3篇文章分别遇到了什么危机?

4.(1)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出现的困难,集体填写表格。

(2)按照上述办法,自己发现并完表格其它内容。

5.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这些文章化解危机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1)以《生死攸关的烛光》为例,集体比对,填写。

(2)按照上述方法完成其他表格。

6.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

设计意图

对教材单元进行整合,把几篇有关联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增加阅读量,开阔思维,是进行课内群文阅读的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以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为风向标,建立课程内容,保证“群文”阅读完整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