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史上,几乎每一件大事都有秦先生的参与。正是因为这样,秦先生的学术理论和笔墨变革倍受海外研究中国艺术的学者们的关注。本次画展展出了秦先生民国时期的传统国画和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国画变革期间的作品,通过笔墨和章法上的强烈对比,不难看出老一辈国画家为推进国画变革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令人信服的学术成就。

而今,对上世纪50~60年代的国画变革了解的并不多, 那次国画的变革的核心问题是:“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能不能刻画真山真水?”这个提法似乎和上世纪末国画界关于“笔墨等于零”的讨论非常接近。但是不同的是:前者通过讨论,明晰了国画理论并产生了令人信服的笔墨;而后者只是意义上的论述,缺乏笔墨诠释和理论解析。

50~60年代的国画变革是老一辈国画家们国画学养上厚积薄发的结果,而那个年代北方中国画家的基础是秦先生的老师金北楼先生等一批老前辈在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后,为了拯救中华传统文化而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奠定的,以及后续湖社画会、松风画会等著名国画团体致力传承、弘扬传统国画的结果,自然也离不开民国总统徐世昌先生拨庚款支持拯救传统国画的决策。50~60年代的秦先生和老一辈国画家们都是50岁上下,正处在学术与笔墨成熟有待突破的黄金时期。那时的国画变革使很多画家在描绘真山水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传统功底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而且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关松房与秦仲文合作 《迎客松》 20世纪60—70年代

50~60年代国画变革后,国画创作热情高涨,具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由笔者的祖父关松房先生和秦仲文先生为钓鱼台国宾馆共同创作的山水画《迎客松》。这也是钓鱼台国宾馆收藏的著名国画中唯一的无款大作。

此外,我认为秦先生对传统国画还有两个非常独到的贡献:

第一个是秦先生的国画理论著作。他是民国期间国画界少有的、有国画研究著作出版的近代国画宗师,1934年北平和记印书馆出版了秦仲文先生《中国绘画学史》一书。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当下国画界业内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中鲜有人研究过。 这本著作的影印本在海外可以看到,其中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特别是与当下衡量国画艺术价值不同的观点受到国际学者们的重视。中国画既然是艺术就需要在争鸣中得到印证和发展,而理性地对待不同观点是信息时代学术和人文的需求。

秦仲文《妙竹山石》 1974年

第二个是秦先生的墨戏作品。本次画展还展出了一幅秦先生离世那一年所画的墨竹。墨竹为秦先生墨戏的代表题材,其笔墨、气韵、章法不同于很正式的国画创作,简逸潇洒、兴尽而返是墨戏作品的特点。随着秦先生的高龄、窘困的境遇,其晚年的墨竹越发苍莽、坚韧不屈。

“精研古法、博采新知” 是90多年前秦仲文先生的授业老师金北楼先生给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们的结业寄语。因为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学术研究,秦仲文先生的笔墨技法以及国画理论观点依旧属于当下国画界的新知范畴。深入研究秦仲文先生的国画遗产,对于在信息时代弘扬与发展传统国画是非常必要的。

对传统国画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是海外学者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在普渡大学演讲期间与参加讲座的国际学者们共享了个人观点。

从历史角度上看,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后到1964年,中国画的教育体系是通过学院教育和传统师承两个系统培养国画人才。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出台之后,周总理、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正式确立了美术学院和国画院培养国画人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北京中国画院从1958年起在全国各地招收国画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国画进修,每个学员被指定一位老画家作为国画导师完成日常国画训练,并定期到画院集体参加由外聘国画专家主导的培训。“两条腿”中的美院系和画院系在师资授课上互为交叉教学,两边的学生除了到工作中锻炼外,还需要到美院或画院进行进修和参加研讨。这套国画教育体系是近代国画史上被公认最为合理的国画人才培养系统。

遗憾的是在1970年代,画院系统的国画进修被中断。至1976年后,画院的国画人才培养系统始终没有得到恢复。而美院系统国画人才的培养,一直没有间断过。由此出现了国画人才常年的单一化,国画人才的培养系统也由“两条腿走路”变成了“一条腿的跳跃”。不论是国画界业内还是业外人士都感觉到了国画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以及向前或向后跳越式的变化。这种国画现状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以及中国画发展历史是非常不匹配的。

在画院系培养中断后,老一辈国画家均在社会上教授过弟子。但是这样培养的弟子在人数上与50多年连续输出的、来自美院系的国画毕业生相比绝对是极少数。尽管近十几年来随着书画市场的繁荣,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由著名老画家举办的国画培训班,但是时代的浮躁和教育的速成严重影响了国画传承的质量。

那么如何在一个教育系统和单一化人才的国画生态中拯救和发展国画?这些年来,我一直和国画界的资深学者及老画家们商讨寻求拯救国画的途径。大家公认的一个拯救国画的起点是:从国画基本功抓起。从拿笔抓起:国画可以写、可以有笔墨功力地画,但是不能通篇地刷画。工匠精神是传统国画不可跨越的一个基础训练,传承国画精义是通过学习前人理论、笔墨技法和锤炼基本功来实现的。因此如果在现有的美院国画教育中加强国画基本功训练,等于恢复了“另外一条腿”的基本功能。

因为国画基本功是一个必备而不可缺少的能力,所以不论是知名画家还是国画初学者,在基本功面前都将一视同仁。与50年前信息条件相比,今天的网络和出版足以满足人们自学的要求,当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国画历史和欣赏古今名迹之后,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感觉和逻辑来判断一幅国画是否真正具备有基本功。人们对国画基本功的关注又将会促进美院国画教学的基本功训练。非常可喜的是: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很多过去不能清晰描述或靠口传心授才能达到的功夫已经可以被数据量化。举例来讲,如果将隋唐至民国的所有国画名迹按工笔、写意,以及山水、人物、花鸟进行两次分类扫描,计算机会通过图形识别与处理建立正确笔墨功力的定义,以此可以进一步研发评判好坏、合格标准的功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