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人们看到张之洞晚年逐渐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视之为退步。其实,这正是张之洞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在清初康雍乾时代,皇权较为强势,他们主张“君师合一”,利用全国性的思想统制和文化工程,对从理学到考据学的学风转移发挥了引导作用。到了嘉庆、道光、咸丰以后,政治上“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文化权势也逐渐向握有实权的督抚转移。“君师合一”下移为“官师合一”,毕沅、阮元、曾国藩等以督抚的身份和资源提倡学术文教,或编辑大部丛书,或创办经古书院,或经营官书局。张之洞学人圈的成立,正是在清代封疆大吏主持风教传统的延长线上。

近代中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旧范式已残而新范式未立的过渡时代,学界中人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学人交往等外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最激烈的交锋,无不是在“群”与“群”之间展开。在此过程中,学人圈边缘人物的倾向有可能被核心人物中和。如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督抚主持“东南互保”,张幕下的钱恂、汪康年等则与海外“勤王”势力颇有纠缠,甚至有意鼓动张之洞离开清廷而独立,旋即被张之洞、梁鼎芬否定,付之以镇压自立会起事的果断措施。而张之洞作为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意志,也有可能受到整个学人圈氛围的制约。庚子以后,张之洞受八国联军入侵的刺激,觉得一切必须尽变西法,从皮毛学起。这种“全盘西化”的议论,遭到周边梁鼎芬、沈曾植等人抵制。最终他与刘坤一联合上奏的《变法三疏》,仍采用了较为折衷的论调。

“群”是晚清人受西方社会学启发而特别重视的一个观念。不过以往学界往往只重视思想倾向进步的“新学群体”,如学会、报社、政团、政党等,却对士大夫社会固有的交游传统不无忽视。事实上,康梁一派新学群体的发生,本身就以“清流”等士大夫群体为土壤;而如南社等革命团体,更完全继承了唱和、雅集、拍曲、评选诗文等晚明以来士大夫交游的外在形式。清末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正是处于新旧之间。然而,由于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在张之洞等晚清督抚身后,地方主政者甚少自负向读书社会输送学术新经验的使命,也再难聚集起足以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印记的学人群体。

张之洞创办的工业及学堂:

1869年(同治八年),在武昌创建经心书院。

1883年(光绪九年)5月,设洋务局、桑棉局、铁绢局。

1884年(光绪十年)6月,在广州筹办省城防务及琼廉潮州防务。

1887年(光绪十三年)6月,创建广雅书院,设办理洋务处;8月,创办水陆师学堂。

1889年(光绪十五年)1月,请总理衙门阻止法国在越中边境接通电线;2月,请缓造津通铁路,改建腹省干路;4月,筹设枪炮厂;5月,铸钱厂建成;8月,调补湖广总督,奏设纺纱厂;9月,上谕赞许修筑芦汉铁路计划。

1890年(光绪十六年)2月,奏请移设枪炮厂于湖北,设矿务局(后改名铁政局);4月,筹建枪炮厂于汉阳大别山,筹建织布局于武昌城外;5月,创建两湖书院;9月,勘定炼铁厂基于大别山;11月,晓谕两湖商民自购机器开采煤矿。

1891年(光绪十七年)2月,织布厂开场兴建;6月,设方言商务学堂,设湖北舆图总局;9月,炼铁厂开工兴建。

1892年(光绪十八年)1月,选译洋务书籍;2月,派工匠赴比利时炼钢厂学习;5月,发美国棉籽令民试种。

1893年(光绪十九年)1月,汉阳铁厂若干厂房告成;10月,炼铁厂工程竣工;11月,设自强学堂。

1894年(光绪二十年)2月,炼钢厂开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8月,议设商务局;12月,奏明创练自强军,奏陈筹办江浙铁路。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月,创办储才学堂,招商设纱厂于州(今南通);4月,铁厂招商承办;5月,设官钱局;8月,创设武备学堂。

1897年(光绪二十三岁)7月,纺纱局成;10月,筹设农务学堂。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月,奏请设立粤汉铁路总公司;4月,创设汉口商务公所、制麻局,撰《劝学篇》。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2月,修武昌南北江堤;4月,创办《商务报》;12月,设农务局。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7月,设学务处综理湖北全省学堂事务。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5月,改两湖书院改为两湖大学堂,自强学堂为文普通学堂,武备学堂为武高等学堂,设武普通学堂,创建湖北师范学堂;9月,设铜币局。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2月,奏设三江师范学堂;12月 奏请重定学堂章程,陛呈请训,面奏"化除满汉畛域"。

1904年(光绪三十年)7月,筹备粤汉鄂省铁路赎款,建两湖劝业场;9月,改枪炮厂为湖北兵工厂,议结宜施教案。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4月,粤汉铁路建成;7月,奉旨督办粤汉铁路;8月,粤汉铁路赎路约成;9月,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11月,设川汉铁路于武昌。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开办湖北印刷局;7月,批准汉口商办水电公司。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月,设宪兵。

登采石矶

【原文】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艰难温峤东征地,慷慨虞公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释

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

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

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

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作品鉴赏】

《登采石矶》以景语收束全诗,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作者介绍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贵州兴义府,祖籍直隶南皮。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 本 名
  • 张之洞
  • 别 称
  • 张香帅
  • 字 号
  • 字孝达,号香涛、无竞居士、抱冰
  • 所处时代
  • 晚清
  • 民族族群
  • 汉族
  • 出生地
  • 贵州兴义府
  • 出生时间
  • 道光十七年(1837年)9月2日
  • 去世时间
  •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4日
  • 主要作品
  • 《劝学篇》、《张文襄公全集》
  • 主要成就
  • 发展军工重工业;创办了华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学校
  • 祖 籍
  •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
  • 官 职
  • 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
  • 追 赠
  • 太保
  • 谥 号
  • 文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