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认知在某一个环节产生障碍,就会引起多米诺效应,学习就因此停止。这也是许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原因。
如果把数学向实物延伸,通过概念的具体化,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环,数学就有了抓手。如何实体化?这也是许多观摩教师的困惑,他们发现张晓霞整节课语言精准,学生演示环环相扣,这是怎样做到的呢?
回想起走过来的路,教师李英杰脑海里会出现许多画面:优秀课例大家会及时组织小范围观摩推广,教学薄弱环节会有个体辅导,学校出现的共性问题会有专题区本研讨,等等。“改变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李英杰补充道。
“教师在进行拼音教学的时候,采用三段式教学法,第一段直接告诉学生,这是a; 第二段再拿一个拼音卡问a在哪里;第三段问这是什么?这是一个直接的音的配对;同时,视觉、触觉与它的形状有一个配对,这个字母‘a’就被建构在学生身上。”这个实体化教学范例在西工区“家喻户晓”。
“与孩子一起做字母卡、小木棒的过程,也是逐渐熟悉学校教学安排、与孩子零距离接触的过程。”因为要准备一些实体化的教具和材料,外国语小学一年级学生李依晨的家长从不解到大力支持。
这也许是课堂的另外一种收获。
西工区从2010年开始心课堂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李艳丽的步伐愈发坚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总有一种紧迫感,他们在追着我往前走的同时,让我更加笃信,我还有许多事要做。”
自2017年暑假开始,西工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尝试自主步骤教学,即步骤、阶段教学,就是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的单元主题分成若干个步骤,制订学期计划依序进行。
西工教育有了新的课堂样态。在自主步骤教学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学生在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自由切换,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先学再玩或者先玩再学。
看似天方夜谭,但李艳丽敢于这样尝试,她有自己的行为逻辑:“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的。自主步骤教学就是要区分教师、学生、家长各自的界限与职责,让学发生在学生身上。”
为了让教师、家长、学生知道自己的职责,在开学初要签订协议书,各方的目标、职责、需要准备的工作、如何监督、各自的义务一一罗列。
“自主步骤教学把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整合在一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自我计划、自我约束、自我进步、自我成长,畅享‘爱和自由’。”课堂实现师生生命的绽放,让齐国强深有感触。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重构
在西工区高雁任教的四年级美术课堂上,记者看到,学生纷纷把自己带来的水果、点心放在展台上,一边品尝一边欣赏,最后才随心所欲地把对甜的喜爱和感受描摹在纸上。只见美术教师高雁穿梭其中,如果不是学生有所求,她就很少发言或打扰。哪怕是学生调皮地涂抹、乱甩、撕扯,她都报以微笑。
在这样的课堂上你会发现,美术已突破了学科界限与孩子融为一体。孩子们画出来的已不是单纯物品的色彩和形状了,而是对这种物品的味觉、嗅觉以及内心喜爱的体验。
“看似天马行空的构图,这是孩子心底原始的感觉,并以自己独特的体验表现出来,这是他们《甜甜的世界》,他们画出来的就是对甜的直接感受。”因为有许多外校的同行观摩,高雁耐心地与大家交流着。
“美术无非是一种表达”,李艳丽把这种思维贯穿于美术教学中,并设计体验课、写生课、欣赏课、手工课、曼陀罗等课型,“从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感知出发,自己选择喜欢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取消教师示范,释放孩子的天性。只有学生需要技法的时候教师再教”。
从单一学科拓展到学科课程、从学科知识到学科育人,在万变中不变的是锁定儿童、服务儿童、成就儿童,把儿童放在教育的正中央。
学科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孩子身体、心理、人格等成长的需求?学科课程之外,孩子的成长还需要什么?西工教育人在反思与实践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非学科课程的构建。
在西工区,学校认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最能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品。对于6-12岁的孩子来说,一生理想与方向的种子就是在这个时期种下的,节点课程、校外体验课程、社团、远足、露营……都要在这一时期进入孩子的生命里。因此,自2012年起,非学科课程在西工落地生根。
在西工区的所有学校,你会发现传统的班会课被讨论课所取代,这也是西工区众多非学科课程的亮点。“设置讨论课的核心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自我’的状态中走出来,看见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学会换位思考,相互之间有精神性的碰撞、交流。”西工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贾丽静说。
在白马小学,教师每学期开学前会根据不同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班级情况,针对课堂流程、问题设置等内容进行讨论和分享,制定本学期所有讨论课的主题与教学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每月及时进行调整和总结,学期末形成学校讨论课的校本教材和资源共享。
“讨论即建构,通过设置讨论课,让学生理解和知道每件事的答案都有多种可能,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碰撞中完成对自己的构建。”西工区教体局教研室杨茹荣说。
非学科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孩子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它重建了教育关系:师未必仅是教师,教未必仅在课堂,学未必仅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体验、校园中体验、家庭中体验、社会中体验。真正体现无处不教育、无处不课堂、无处不体验。
在西下池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舞蹈社团的学生在学习《天鹅湖》,纯白色的舞衣、轻盈的舞姿,这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学校极大丰富着他们略显单薄的童年。正是西工教育“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不懈追求下,“丑小鸭”变成了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天鹅”。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13版
1.文章《【中班远足教案】发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中班远足教案】发现课堂教学的新面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