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有学生出主意,只要记住后面不同的地方就可以了。再问学生四个分句的先后顺序能不能交换,为什么。学生说不能交换,这就涉及到排比的层次性了:根据邓小平的影响、以及情感的远近,就应该先是祖国海疆,再是澳门、香港,然后是台湾,最后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再问学生,按回归顺序,应该是香港、澳门,为什么作者说的却是澳门、香港。学生讨论,大悟。四个排比句,其中三个是押ang韵的。为什么要押ang韵?一读,a—n—g,空旷、辽阔,久久回响,久久不绝。跟文章情感基调高度一致。

还没完。张老师接着问:四个分句并在一个句子里,改成“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好不好?一个学生答,不好,会显得啰嗦。

不啰唆呀,更简洁了。张老师把问题打回去。哦,不对,是有点乱。学生自己纠正自己的说法。

再讨论,明白了:为什么用排比?相同的句式多次重复,把感情层层铺陈、层层延宕,文章的气势如群马奔腾,如黄河浪涌,感情的分量叠加再叠加,让读者情不自禁就沉浸其中,让人们汹涌澎湃的感情一层一层得到宣泄。

第二处排比是: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这组排比教什么?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定位在“想一想,邓小平爷爷还会与什么同在”。而张老师亮出的,是一组由学生已经写好的排比:与长江同在,与星辰同在,与白云同在。

引导学生“辨析哪句好,为什么”。有学生觉得老师补充的不错,“长江”“星辰”“白云”都是自然景物,是永恒存在的,这样的排比很有诗意。

有学生反驳:长江、星辰、白云,这跟邓小平爷爷毫无关系,只是单纯的壮观或美丽。而文中邓小平的骨灰是撒入大海的,所以“与大海同在”;文中他还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是“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可见,好的排比,是要与所写的事物、所寄托的情感紧密关联的。

举这两个例子,不是说这两个例子就是完美的。只是在教知识这点上,这两个例子让我们知道,把知识浇透,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某个知识是咋回事,所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通俗点讲,就是地要浇透、饭要吃饱、水要喝足、觉要睡够、瘾要过足。

谁“透”“饱”“足”“够”,谁就摸到了语文教学的门道。

文章来源:陈金铭微信公众号

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关注中国教师公众号 ID zgjszz)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www.zgj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