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推落实、能人助治理”的管理模式,通过支部抓、党员带、群众跟,大力倡导村民自治。
另外,通过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服务群众、村容村貌打造、环境卫生管理、民风民俗规范等制度,引导群众充分参与到村组治理和村庄建设中来,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低保补贴发放等事关民生的组内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事项共同商议、共同执行、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形成了“议事决策、当家理财、约定村规、群防群治”的良性机制,推动组内有效治理;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小组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培训会、种养殖和移风易俗培训,促进优良家风、新型民风的形成。
承旧赋新
以民族文化凝心聚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长久以来形成的以茶文化和哈尼民俗文化为代表的“蚌扎哈尼文化”是民族群众之间心灵契合、团结协作的精神引领。近年来,蚌扎村民小组突出打好“文化牌”,以民族文化凝心聚魂,以多种方式保护、挖掘、传承、发扬蚌扎哈尼文化。
工作中,建成民族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民族文化传承展览馆、农民文化书屋、民族文化墙等文化传承阵地,为群众提供“学、乐、传”的场所。同时,利用每年传统的“苦扎扎节”节庆活动开展民族、民俗文化展示及民间竞技等文化活动,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激发了民族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梅子镇小宽粟村民小组:谱民族团结美妙音符 共享繁荣发展硕果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梅子镇建设村小宽粟村民小组依托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完善基础设施、文化活动场所,培植特色产业和移风易俗为抓手,多措并举扎实开创民族团结事业新局面,民族团结进步亮点纷呈。
坚持一条主线
创建一个示范
建设村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着力把党支部、党小组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的坚强战斗堡垒。2020年,建设村被云南省民委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工作中,村“两委”注重把有威望、能力突出的少数民族群众培养为村组干部,坚持以班子的团结带动各民族同胞的团结。组织党员、群众到民族团结园、思普革命纪念馆、那柯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进行沉浸式学习,传承和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通过开展慰问、走访活动,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人人讲民族团结的情、人人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做民族团结的事,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良好氛围。
组建一支队伍
拧成一股力量
小宽粟村民小组充分发挥组内党员带头作用,组建党员示范队,以身作则、以点带面,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讲好宁洱县在脱贫攻坚中涌现的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先进事迹,各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与此同时,小宽粟村民小组筹资组建芦笙、陀螺民族文艺队,每年组织各类演出活动40余场次,在2支文艺队的影响下,组内老老少少均会唱会跳芦笙调,每逢节庆,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围在一起快乐地唱唱跳跳,芦笙文化成为全村发展的一大亮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自觉传递文明新风尚、维护村庄卫生,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如今,组内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逐步走上文明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随着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小宽粟村民小组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大力弘扬“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主旋律,各族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在精准发展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把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德安乡兰庆村:民族团结“一支舞” 乡村振兴迈开步
遇到快乐的事情怎么表达,过上幸福的生活怎么赞美?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兰庆村,大家的表达方式就是“舞之蹈之”,欢快的葫芦笙吹起来,纵情的舞蹈跳起来。近年来,兰庆村各族团群众积极践行民族誓词碑精神,齐心协力,共同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
一支芦笙 一个阵地
2016年,兰庆村在已有的芦笙协会基础上,成立了芦笙协会党支部,以基层党组织筑牢民族文化发展阵地,传承哈尼族葫芦笙歌舞文化精髓,并对丰富多彩的原生态哈尼族歌舞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
目前,通过组织葫芦笙歌舞比赛活动、爱好者培训、创作葫芦笙歌舞等方式动员全乡人民一起弘扬民间特色文化,以“老艺人+党员文艺骨干+农村文化示范户”的模式扩大成员,逐步建成了一支人员稳定、名声越来越响亮的葫芦笙传承队伍。2019年,葫芦笙队代表普洱市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并荣获“彩云奖”金奖。
一个目标 一心发展
近年来,兰庆村初步形成了稳步提升传统茶叶、烤烟、生猪、本地牛等种养殖产业,巩固好现有薄壳山核桃、坚果等木本油料产业,积极培育冬农产业和甜棕、佛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000元,培育形成烤烟1171.6亩、甜棕1666亩、薄壳山核桃321亩,发展规模养殖大户20户。
兰庆村“两委”结合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导向理念,将芦笙文化融入其中,逐步形成再次创业和就业的发展之路。兰庆村党总支书记岳忠剑说,“想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葫芦笙发扬好,利用好葫芦笙文化打造首届德安乡兰庆葫芦笙文化节,弘扬好哈尼族民族文化,把团结互帮互助精神传承下去。”
德化镇绿荫塘村民小组:谱写“连心曲” 凝聚同心力
那迁村绿荫塘村民小组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点,依山傍水、生态优美、物产丰富。近年来,德化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以民族团结筑牢乡村振兴之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民族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团结和谐的美丽乡村。
聚民心
绿荫塘村民小组多次召开组员大会,不断完善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让群众充分参与到村组治理当中,充分享受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最大限度地集中民智、激活民力、凝聚民心。
另外,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工作相结合,将小组民族文化活动室作为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培训阵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干部群众力量,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树模范
绿荫塘村民小组坚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做到“三先让”“六先上”,即在惠民政策中先让、在征田征地中先让、在矛盾纠纷中先让;在学习培训中先上、在落实工作中先上、在发展致富中先上、在义务劳动中先上、在移风易俗中先上、在互帮互助中先上。
通过党员的率先垂范,全面带动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到民族团结工作中,产生了一批道德模范,树立起了一批先进典型。同时,大力挖掘、培育、宣传民族团结的示范户典型,不断扩大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导各族群众以示范户为榜样。目前,先进典型的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内在理念、观点、价值,推动形成了“时时讲团结,处处讲团结,事事讲团结”的良好氛围。
黎明乡岔河村:团结与进步“共建” 幸福与和谐“同歌”
近年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黎明乡岔河村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为重点,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引领乡风文明提升,筑造了一个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美丽家园。
一村多品
促乡村产业兴旺
岔河村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建设格局,坚持“产业特色化、发展规模化、覆盖全面化、效益最大化”的“四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引进茶叶嫁接技术,将茶叶作为岔河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另外,岔河村充分发挥地理条件优势,发展多依、烤烟、薄壳山核桃种植产业,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实现“一村一品”向“一村多品”的转变。
产业强了,群众的信心强了,干劲足了,绿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如今,全村发展茶叶3200亩,核桃近1000亩、坚果1243亩、多依3200亩,中长期产业人均达6亩以上。
共建共享
建美丽宜居村庄
岔河村以让村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过上好日子、活的有面子”的“四子”原则,全力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工作中,由村党总支牵头把每月10日、20日和30日确定为全村卫生日,建立“逢十便扫”制度,由党员、村组干部团结带领各民族群众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家庭卫生,定期清理道路或河道垃圾。通过凝聚民族团结力量,岔河村美丽乡村建设屡创佳绩,成为令人向往的“四美”(生态环境美、村庄建设美、家庭和谐美、群众心灵美)村庄。2020年,岔河村被评为全省“美丽村庄”;2021年,岔河村被国家乡村振兴局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当前,各族群众在推进项目建设、共建美丽岔河进程中团结协作、同舟共济,将岔河村建成了花木成荫、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宜居宜游的美丽新农村。(本版文字由宁洱县委宣传部提供)
1.文章《【描写民族团结的唯美段落】书院在仆人70年间同心同德。》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描写民族团结的唯美段落】书院在仆人70年间同心同德。》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