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云变幻。实际上,自签署协定以来的100多年里,瓦汉走廊地区很少发生武装冲突。虽然没有被战争波及,但住在这里的人还有其他困难。

640" height="429"/>

  在走廊西端的下瓦罕,兴都库什、喀拉昆仑和帕米尔三条山脉在此处汇合,这些巨大的U 形山谷为瓦罕人(Wahki)提供了可供耕作的田地和牧场,两千五百多年以来,瓦罕人祖祖辈辈定居于此。与世隔绝的状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以保留其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处于相对原始的生态。

  瓦罕走廊河谷的居民是瓦罕族人,大约有十万人,散居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塔吉克斯坦中,他们被称为帕米尔塔吉克,在中国叫作塔吉克人。但实际上他们的语言,文化和信仰都跟塔吉克人不同。瓦罕人是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信徒,他们是信仰什叶派的,他们的领袖是阿迪汗,他们的家族被认为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他们就是瓦罕走廊现在的主人,真正的高原居民,过眼云烟再多,也抵挡不住现在人们的柴米油盐。

  想要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生活并不容易,这里自然环境严苛,天气变化莫测,植被稀缺。就连用于生火的树木也异常难寻,当地人不得不取用牲畜的粪便作为生火的原料。

  阿富汗帕米尔山区的冬季,气温会降至零下 40℃,为了抵御自然的挑战,瓦罕人通常是一整个大家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众多亲友共聚一堂,在寒冷的冬日里相互扶持,保证每个人都能吃得饱,穿得暖。

  牲畜是瓦罕走廊的主要食物来源。在这里,一头羊远比钞票更珍贵。麦子和稻谷主要依靠贸易输入——这是该地区少有的贸易活动之一;牦牛奶除了饮用之外,还会被制成奶油和奶酪;至于牛羊肉,只有在诸如婚礼一般的特殊场合才能享用。

  这里人们生活艰难,但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艰难。生活也有很多令到他们微笑的地方,比如见到一个来自外面世界的陌生人。

瓦罕走廊旅行指点

准备

  目前深入到过瓦罕走廊的大多是各国记者和少数探险旅行家。鉴于阿富汗国家的安全问题,以及瓦罕走廊沿线是一处高度敏感的边界区域,并不建议一般的旅行者去到那里。对于有意涉足的旅行者,首先要做的是办好相关通行证。去瓦罕走廊必须要有通行证,独自一人去徒步一般是不允许的。

通行证办理可参考如下流程

1、在喀布尔联系ATO(阿富汗旅游组织),通过他们让阿富汗政府的相关部门给你签发一份信函。

2、在法扎巴德,凭前一份信函,到当地政府的旅游信息中心,给你签发另一份信函。

3、在伊什卡希姆,凭前两份信函,去边防部队,找他们的长官开具瓦罕地区通行证明。

交通

  可以选择搭车、徒步、骑马。如果想更快速地旅行,可选择租车,从伊什卡希姆到萨哈德.波洛格西尔村总共200公里,需要行驶两天。至少,你需要一个向导,司机和翻译,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当地人可以兼顾这三项工作是最好了,不过,价格就会高达200美元一天。

食宿

  借宿在当地人家中,同食同居同度日。当地人的日常饮食主要有面包和茶,偶尔会有米饭、肉和奶制品。

季节

  瓦罕走廊地处海拔4500米高原,几乎每个月都会下雪,全年9个月大雪封山,7月和8月由于冰雪融化,水位暴涨,惟一的一条路也会中断。8月和9月是最适合进入的季节,通常9月中旬以后,山口就会关闭。

语言

  当地人主要说瓦罕语,一种塔吉克族人的语言,另有一些人说吉尔吉斯语。

行程推荐

1、伊什卡希姆(Ishkashim)

  这个位于阿姆河岸上的山村是瓦罕走廊的入口,群山环抱。村中有一座桥直通塔吉克斯坦。每周六早上,在阿姆河中心的一块无领主之地上都会开放“国际市场”,在那儿能直接感受到说着同样语言、信仰同样宗教的同样的人,却因分属不同的国家而呈现出的迥异气质。

2、喷赤堡(Qala Panja)

  早上从伊什卡希姆出发,天黑之前可以到达喷赤堡。这是瓦罕走廊上伊斯玛仪派社区宗教领袖的居住区。玄奘曾经描写过这片河岸地区的山顶上耸立着的古代堡垒,在这里可以深入了解这片地区的宗教文化。

3、克列特(Kret)

  克列特位于巴巴坦吉峰山脚下,是一个让人感到时间静止的村庄。

4、萨哈德.波洛格西尔(Sarhad-e-Boroghi)

  这里是公路的尽头,继续往东走,就是帕米尔高原,从这里开始只能步行或骑马,荒野度长夜。

5、马纳拉山谷(Manara Valley)

  从萨哈德.波洛格西尔到马纳拉山谷,需要两天马背上的颠簸。沿途再没有村落了,只有一些牧民的营地,偶尔会遇到一些牧人。这片山谷离中国边境非常近了,骑马从游牧民族的定居点到达边境只需要4个小时。

南瓦根基达坂,根据1963年中阿两国政府边界划分协议设立的2号界碑。

海拔4200米的罗布盖孜沟的山坡上,纪念碑上“玄奘取经东归古道”是书法家冯其庸先生的手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