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是真实的?我们相信的事是真的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这是我最近看了《催眠师手记》这本书后想到的几个问题。这本书通过实际事例向读者展示了我们无法触及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你可能没听说过这本书,但你可能听说过《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高明。高明的作品之所以畅销,我认为是因为其作品中惊人的“真实性”触及了读者的灵魂深处。《催眠师手记》不如《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那么有名,但通过这些生活看起来正常的人创造的奇怪的异常精神世界,我们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

接着,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句话的含义,这里以书中的一个例子为例。

生活条件好的女人半夜被凄惨的尖叫声吵醒,有时还能看到站在角落里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自己白天醒来的时候也不是床,而是站在客厅地板上。由于害怕这个女人搬几次家也没有用,所以只能求助催眠师和心理分析师。

这听起来像鬼故事,但从女人提供给催眠师的睡眠视频中可以看出,那凄凉的哭声正是她自己发出的。显然是她自己去客厅躺的。

这个案例有很多心理专业分析。这里我们不详细说明。我们将直接查明事件的实际情况。女性小时候家境不好,被家人虐待。这种缺乏爱情和缺钱引起的恐慌使她找到了比她大得多的有夫之妇作为配偶。她一方面享受感情和经济的富足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内心又受到谴责,感到崩溃,这种崩溃只能从她的梦里释放出来。

这是这本书的第一个例子,但我认为解释这句话是恰当的。现实中这个女人光鲜亮丽,现实中的生活是她为了弥补自己过去的不足而主动建设的。只有在梦里,她内心的真实性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能正视自己的心,才是真正能把自己活成自己的。虽然这很难。

一只眼睛足够,另一只眼睛多用于看自己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我们学会面对我们的心。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很忙,工作生活有多少,有多少人还能想到自己的内心?

这个案子是事业成功的女人,但她很忙,很忙,甚至被催眠,让手机暂时关机。她担心能否找到工作。

她来催眠是为了想起经常纠缠不清的噩梦。通过催眠,她想起梦里总是只有一半脸的人在追她,所以她很害怕。

最终通过心理分析师对这个女人的咨询和分析,她发现她曾因为家庭原因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在她的家庭幸福事业成功后,她想起了失去的“另一半”自己,想追求梦想,但无法打破目前的稳定。

种矛盾在梦中体现了出来。

其实说到这里和我们刚说的第一点是差不多的,而这个案例我想表达的是在最后女人说的一句话。

她的梦里除了半面人还有独眼人,她对独眼人并不感到恐惧。梦里的意象都会有它的代表性意义,分析得出独眼人是她对自己的审视。为什么只有一只眼呢?她的老师曾和她说过:“观察这个世界,一只眼睛足够了,另一只,多用来看看自己”。

我们总是忘了在追求外在的过程中看一看自己的内心,这个案例中的人也是如此。

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别忘了看看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真正的自己

估计不少人,尤其是不少年轻人时常会觉得自己没有在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是被别人或者环境逼迫着做一些自己讨厌的事。

本书中有一个小男孩,经常能在自己衣柜里看到白衣长发女人,还劝他让他自杀。因此他无法正常上学只能待在家里。

事实上,这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个孩子有着超乎寻常的智商,简单来说就是个天才。他会觉得很多在我们看来很难做到的事情很无聊,在学校会被老师们像围观珍稀动物一样看着他获得一个又一个竞赛大奖。因为他总是被逼着参加竞赛,无法与同学社交,同学们也开始疏远他。他每天都被逼着背一堆很无聊的东西,反抗过但父母说这都是为了他好,并没有人问过他喜不喜欢愿不愿意。

所以为了摆脱这一切,他选择了躲避,远离这个社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折断了我的翅膀,却仍要我飞翔

这是孩子经过心理疏导后的崩溃,但这句话却深深地触碰了我的内心。

所幸这个事情令他的父母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或许很多人会对这个案例感同身受,但我们也能看出,一味的躲避是不可取的,也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只有找回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有了活力。

所以,勇敢的去寻找真正的自己吧,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

很多人认为,催眠是通过让对方沉睡来促使其说出内心所想,实则不然。催眠是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唤醒手段,它能让你直面你不敢直面的内心。

读了这本书,相信你会对心理与催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可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推荐一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