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原件草稿

6月29日上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南县王家坝。

淮河是中国最难的河流之一。作为国家防总统安排的大门,作为位于南县的王家坝闸门,其任务是减压淮河上游,为中游减缓危险,保障下游安全。六十多年来(王家坝水闸建于1953年),每次发洪水时,王家坝水闸和蒙古地区都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一次次抛弃小房子,铸造无私奉献者的精神丰碑。最近,王家坝水闸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20年7月20日上午,南王家坝水闸打开闸门储存洪水。人民网张俊照片

家家户户为了大家,积累了16次洪水,引起了精神风雨

“我们村地势低,灰污水大,粉红岛会先引起洪水。如果不抓紧收割庄稼,一年就白费了。”今年62岁的桉树银是南县王华镇万居村村民。到了小麦收获季节,只有颗粒归还仓库,心情才会舒畅。

大雨大灾,小雨材料,没有雨的干旱,淮河历史上水荒严重。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了大洪水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创造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5月,发起了“必须修复淮河”的伟大呼吁,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治理高潮。

此后,由王家坝水闸和蒙口虹口组成的王家坝水利枢纽工程被中央提上日程。

为什么是王家坝?为什么凹陷?这与淮河流域的地形非常相关。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景。浦南融媒体中心

淮河两侧爱丽丝,中间凹陷、上、中游以王家坝闸门为界,上游坡度陡急,差距达178米,洪水来临时急、快。从王家坝水闸到江苏洪泽湖中游,约500公里长的落差只有16米,河道平坦、狭窄、弯曲,洪水不好解。

治理淮河,必须从中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洪水储存区。建于1951年的蒙古洪水储存区是淮河流域的第一个洪水储存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用最频繁、效果最好的国家洪水储存区之一。成立以来,共13年有16次洪水储存。

商保河南、河保江苏、中保安辉在两会能源基地、京九、

2020年7月,淮河洪水形势猛烈,王家坝水文水位从警戒水位上升到保证水位才两天。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7月20日8时31分,根据国家防总指示,王家坝时隔13年再次打开闸门,冒着洪水涌入蒙古洪水储存区。

短时间内,蒙古蓄洪区的4个乡镇汪洋,77个湖心藏台相继成为水中的孤岛。对几周前在抗旱的蒙古人来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泄洪前一天,老百姓赶紧清理家产,有的人赶牛羊鸡鸭,有的人连夜抢田里的豆子。一幕令人肃然起敬。

任会议在现代化的王家坝闸内检查设备。王家坝闸管理处供应图。

见证淮河治理伟大历史的“盘星”

多年来,随着淮河治理工作的推进,作为千里淮河的“正版城”、淮河防洪的“晴雨表”,王家坝水闸也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升级。

今年50岁的林会议是王家坝水闸运行工,在这里工作了30年,熟悉王家坝水闸的一切,多年来深深感受到了这个闸门的变化。

王家坝全长118米,13公文,这100多米的距离是林会议的职责,不知道30年来来回走了多少次。

“和以前相比,现在太先进了。以前水闸的开闭都是用手摇晃的,洪水情况来的时候,水闸里有24小时,头顶有大太阳,脚下有大水,非常困难,水闸是否按要求打开,要多方测量。现在水闸的开关都是自动化的,要开50厘米,也就是50厘米。非常正确。"任怀毅说。

王家坝水闸成立于1953年,全称是回河蒙雄区王家坝进入水闸,被称为“千里河第一水闸”,与凹凸不平的洪水圈堤防、组合地退水闸一起构成凹陷的防洪工程。

王家坝闸管理处副主任钱伟国介绍

,1953年汛前,王家坝闸顺利竣工,经过50年的运行,于2003年进行整体重建。2014年12月,新扩建的王家坝闸竣工,拥有全电脑自动化封闭式机房,成为集洪水控制、交通运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水利设施。今年3月,王家坝闸智能化系统又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使其拥有更高稳定性。

“王家坝闸不断升级的背后,是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持续建设。新闸建成后,只在2007年、2020年开启过两次,这说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是显著提升的。”钱卫国说。

2020年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水利部发布消息称,多年来,随着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继建成,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100年一遇。

蒙洼蓄洪区田野里满是丰收的希望。阜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地制宜谋发展,打造人水共生新篇章

多年来,面对特殊的生存条件,蒙洼人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水共生。

近年来,阜南县在蒙洼蓄洪区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通过发展适应性农业替代传统农业,依托淮河和低洼地自然优势,变水患为水利、变对抗为适应、变劣势为优势。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李郢村,有一块人称“马湖地”的低洼地,这里无水就龟裂,下雨就积水,不适合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久而久之成了荒地。但如今,随着当地适应性农业的发展,这片荒地焕发了新生机。

“这里既然容易积水,我就想着围绕水做文章。后来到外地考察后,决定种植芡实。2018年,我们流转了540亩地发展田园综合体,水面是芡实,水下养黑鱼、鲫鱼,每亩地销售收入六七千元左右。”王家坝诺言田园综合体负责人任超介绍说。

为推进适应性农业发展,阜南县编制了《阜南县蒙洼蓄洪区适应性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位于蒙洼蓄洪区的四个乡镇和各行政村,也都制定了发展适应性农业实施方案,分年度、分项目、分主体强力推进。

翻修一新的庄台。阜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截至目前,蒙洼蓄洪区发展水生蔬菜面积7.1万亩,占全县水生蔬菜面积的71%;4个乡镇水禽养殖基地初步形成,分别占全县水禽存栏量、出栏量的80%和65%;河蟹、龙虾、泥鳅、黄鳝养殖和稻虾共生综合种养面积3.6万亩;种植耐水杞柳面积3万亩。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让当地百姓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今年59岁的张传海,是王家坝镇李营村人,以前在淮堤庄台居住,2020年11月搬到庄台居民迁建小区。

“现在居住环境改善了,地也值钱了。家里3亩3分地,有2亩流转给任超种芡实,一年土地流转费用就是1000多元。”张传海说。

适应性农业的发展,改变着当地的种植模式,也改变着当地的生态环境。2019年起,任超的田园综合体就吸引了大量鸟类过来栖息觅食。而鸟的到来,也吸引了很多鸟类摄影爱好者。

“芡实开花的时候非常漂亮,会有更多游客过来。县里鼓励发展观光农业,我准备搞个农家乐,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任超说。

点击查看专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