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我好像浪费了我读了很多年的书总结出来的东西。这本书重点讨论的阅读方法是摘抄鉴赏

摘录鉴赏感

“不管手机里储存了多少书,书的内容都不会储存在脑子里。用这本书的关键词来比喻,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成为无形的财富。相反,抄写完整的书不一定能记住所有内容,但有些文章、有些单词、作家的语气、思想等在抄写过程中,会根据身体的感觉深深地铭刻在头部和身体上。”

像我这样有资源收集癖的人总是喜欢以量取胜,但质量并不重要。我的电脑上有很多学习书籍,但基本上一本书都没看过。我的网络版有无数部电影,我只看过几部。我在steam上有60个游戏,在线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游戏只有那么三四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计算机名言)的确,认真读一本书,即使笨拙地读一本书,也比整个枣读20本要好。

“具体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写在同一个笔记本上,不要放分权。”

我也摸索过这种方法,我现在不管上什么课,都有同一个笔记本。但是有件事我还没做好。我的github项目分数太乱了,今天整理的时候很乱。

“通过记录掌握选举权的主导权”“制作购买书目录的第二个原因是有助于找到真正想读的书。””“仔细想想,我们买完全不看的书的原因是冲动的购买。总想着这本书,我想会有用的。" "

当我向前看的时候,我还在纳闷。“这本书为什么总是强调我们该怎么买书?”“。

怎么说呢,对我来说,我的问题是我买的书太多,真正看的东西很少。我是“买书一起看书就像抽丝一样”的人。作者要强调,我们首先要买哪本书,哪本书值得买,哪本书不值得买。

而且现在看到这一段才知道我“没有找到宣誓的主导权”。现在想想,生活也是如此。什么都喜欢就等于什么都不喜欢。就像我们看动画片一样,有人说这本书好看,然后我们去看这一篇。然后有人说那部电影很漂亮,然后我们再去看那部电影。但事实上,我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别人该做的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Northern Exposure,动画名言)不是我们不应该听别人的意见,而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有问题,别人的意见是否能给你决定性的变化,如果没有问题,没有决定性的变化,就要继续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和正在做的事。此后才把别人的意见纳入考虑范围。

“那边的女人很漂亮。”

“啊,真漂亮。但是我的心现在买不到第二个了。”

“好奇心也很重要,但如果不随时记录,那只是粗心的小想法。瞬间的事故就像开水中的泡沫。只会出现一瞬间。立即写下想法,不管字迹怎么弯曲,都比什么都不记得要多得多。(伯纳德肖,思想)以后看到这个笔记本,就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想法开始思考,也许可以得到绝妙的想法。”

这我也深有体会。灵感总是像梦一样,一觉醒来就忘记一切。灵感的爆发总是比较悠闲,心情比较舒爽的时候,我补充。焦虑的时候,大脑总是在想焦虑的事情,忙的时候总是在想忙碌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太闲也不会有灵感。因为太闲的时候连想都不敢想。灵感总是在忙碌后,心情舒爽时迸发出来。

"一切都要以‘能坚持’为优先。"

是啊,这就是我每天一点点做的原因。但是不能太少。

“以读书笔记为前提,如果决定买书看书,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我以前总是买一堆书,但没有读。总觉得我买了这本书一定要回去看看。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家有很多书都积满了灰尘。现在想想,我买书的这一行为只是单纯的消费欲望。是的,冲动消费。

“在记录感想的时候,不要想猜测或外来的想法,要写自己的心,即感情和想法,这样才能使读书笔记更加含蓄。”

嗯,我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人。我写读后感的时候,很多人引用了别人的感想。但写完这本书后,用写感想的方法,可以写出相当多的内容。

“等一下,不要写这个人哪里厉害。为什么厉害的话,下次再读这篇文章就看不懂了吧?”

是的,说话不能太笼统。说太概括的话等于不说。我是这样会说“太棒了”的人。

“要注意,不要为了坚持写读书笔记而走形式主义。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踏踏实实地做笔记,真正理解书的内容。”

前几天有个同学看见我微信推文曾经发过一百多篇表示有点惊讶。其实我也是挺惊讶的,不过细看那一百多篇,现在看来,其质量实在是惨不忍睹,也可能是时间长了之后,我能更客观地看待我之前所写的文章吧。我那时候为了能够每天写出一篇微信推文,确实渐渐地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上了。我现在为了把控文章质量,宁愿一周少写几篇。


“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之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是等摘抄完所有文章再去从头开始按顺序写评论,一定会忘记之前看文章时的感想。就像每做完一道数学题都要马上对答案一样,自己的思考也要立即落实到纸上。”

我认为 摘抄加感想 是这本书中让我收益最多的方法。现在想来,像是以前, “我看完一本书然后盖上,来写” , 这简直就是荒唐,内容我都忘得七七八八了,我还感想个*。


“只摘抄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文章。因为即使是客观上很重要,而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正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

这就是我不应该抄目录的原因。


“为了向对方传达自己想说的内容,我们会自觉地将原来杂论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才能通顺地说出来或写出来。由此可见,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可算是最常见的思想输出。哪怕是你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事情,一旦需要像别人说明或写下来,还是会出现很多模糊不清的内容。正因为这样,演讲和写作都需要经过全面的准备才能开始。”

“人并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去发表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出书让自己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家。”

所以我觉得写博客以及写文档是一个较好的内容输出的途径,我也是为了让自己能够 “真正明白某一件事情” ,而试着跟同学们讨论。但同时又很害怕自己会在表达的时候有什么差错。我们写的博客,要写成除了博主其他人都能容易理解才行。我写的博客经常就是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能看懂。。。


随想

  1. 没有经过加工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我总是缺乏对我看过的作品的深入思考,我是否应该在看小说的时候,问一下“这个角色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
  2. 原来,读书过程中是不需要做笔记的,尽管读下去就好,但是需要做一下标注,当你看完的时候要回过头来做笔记。
  3. 这本书的年代是有点久远了,起码是十年前的那种水平。因为书中基本只是讲实体书该怎么读,而今天电子书已经普遍盛行了。我的话,我基本上现在只会看电子书了。就像微信阅读什么的,我就挺喜欢,因为在上面我可以跟各个喜好同一本书的人进行交流。
  4. 对美的东西的欣赏需要全神贯注。

总结

我认为这本书是有重点的,重点就是 摘抄加感想 。而且一本书至少要读两次,第一次标记自己认为的有感觉的段落,第二次就是对这些标记的段落进行摘抄,而在摘抄的过程中对所摘抄的段落进行评论,也就是写感想。然后这样就会异常的印象深刻而且也会有独到的想法了。

每日一图

本文作者:niracler

本文链接: www.niracler.com/2019/03/16/摘抄加感想是阅读的好方法/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