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先,明朝崇祯年,由于全国干旱,四面都进城了,随移民队从山东来到河北,后来定居在武宁大漠。到1936年武宁区一带,经常看到“老老鼠”(托比)、茶棚村、刘氏祖坟、坟墓——圣安。

青岛光年,大约1830年前后,我爷爷来到了山海关。我的高祖太爷爷刘载,山海关关外的帕利宝村,他住在辽宁锦州的“当铺”里。一天,帕利堡村尹家的人去锦州对刘在:说。“你家妻子死了,快回家吧!”刘在礼拜尹家人后,辞去了本周的工作,回到了帕利堡。回家一看,妻子没死,坐在坑里。他知道被骗了,就不回锦州在家种地了。后来,家境崩溃,我的高祖太爷爷刘载去世时,两个儿子,老大叫刘顺福,老二叫刘长福。兄弟俩父母都去世了。幸好他俩有姑姑,一起住在山海关罗城南湖,姑父家姓陈卖了“三黄补腊丸”,据说是治鸦片中毒的药,日子也还不错。一开始两兄弟经常去姑姑家吃饭,后来姑姑3360“以后不要去我家吃饭了.”说。“从那以后,当时15岁的我爷爷刘长福去健美师傅学徒那里剃头,他哥哥、16岁的刘顺福学徒成为厨师。

我出生的哥哥刘顺福是在山海关学的厨师,出师后去过东北奉天视频,当过圣经当铺的铁匠。据说,他晚年的频道、回乡是山海关三清馆内的惯例,在玄阳洞下开垦庭院种菜,定期去旅行。他拿着勺子,因粥慈善而获得了同行的名声。山海关城东有一个“柔道场”的小镇,和他有些渊源。

我爷爷刘长福一直在山海关剪头发。梳完头发后,作为第一代理发师的代表做得很好。老年时为惯性商会首领活到88岁。他一辈子教了十几个徒弟,其中有:黄景元、刘万玲、方宝林、雨伞、胡顺、关外都加堡的李春,还有我爷爷刘富和山海关杨绛的林上元,是我爸爸的师父。

我的太爷爷刘长福88岁在山海关因病去世,后来葬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南旱门相遇的护城河边上,和他哥哥刘顺福葬在一起。

爷爷留下的山海关南门剃刀店被榆树林事变炮火破坏了。

我爷爷刘夫是独生子。他的儿子继承父业,继续以理发为生。他主要在山海关各大商号走动,各商人从月初到月末挨家挨户剃头,一年三节结账,他负责兼职商会的部分事务,一家的生活还算不错。

我父亲1915年农历9月14日出生,有一个兄弟和三个妹妹。我爷爷总想让我爸爸换文正多读点书,将来得到好的光宗耀祖。我父亲读了六年私立学校,他的老师对他寄予厚望,给他起了刘春林的学名,这和清代最后一个状元是一样的。老师、家长都希望我爸爸多读书,出人头地,以后出人头地,我爷爷41岁的时候突然得了急病“大便结”,可见今天说的急性肠梗阻是那天晚上去世的。我父亲那年16岁,他一个人背负了母亲和三个妹妹生活的重担。他看不懂书。他也跟着石河和人合作过,在馆外经营过布。失败后,我爷爷的弟子、我爷爷的导师兄弟林上元师父学会了剃头。这样,父亲为了全家人的生存,重新接受了爷爷、爷爷和爷爷的一半,回到了以前的事业,仍然在各大商号四处做生意,挨家挨户地剃头。

(执笔者的父亲)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海关是华北和东北的咽喉,是兵家必争的地方。战争纷扰,民不安全感,山海关市的买卖、相互关闭、停业等很多,商人、店员少,当然需要理发的人也少,我父亲重新以理发为生,养育大家庭已经很困难了。

我的三个姑姑都出嫁了。我奶奶刘旺去看了家里的两座墓地,那里除了我爷爷、墓地、坟墓外,还有几棵大柳树和河边的田沟。这个墓大部分是在我大姑父李春生的帮助下奶奶耕种的。这是辽宁省绥中县李家的老庙村,位于土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家的生活仍然没有改善。为了生活,我父亲把自己的自用坐在山海关市东部4个31号的5个旧房间里,以155元的价格卖给了山海关署2个油坊的长江柳春人。用这笔钱做本钱,我爸在理发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把杂棉借给朋友的机器、杂棉、整齐的面条送到小店卖,面条在自己家吃,杂棉、杂棉、下饭,有时连白菜叶都舍不得放一些。杂棉收入还是不行。我父母又去山海关柴火市场卖糖面,卖整齐的糖面,粉头在家里吃。结果经营不好,一年多来连本钱都丢了,只好辞职。全心投入街头烤串店安心理发,生活依然很艰苦。我爸这个卖杂棉和粉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几十年过去了,到目前为止,我不喜欢面条和方便面,一看到它就有点头痛。

tt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1539594812945ee4419a4c5?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3" width="640" height="482"/>

(笔者的父亲母亲)

我父亲从1931年学徒理发一直干到1982年,整整干了50多年。1982年2月因为秦皇岛港务局一下子特批给了我两套住房,我全家老少共6口人搬到了秦皇岛河东“一万四”新楼房。我父亲因之也离开了山海关,离开了他服务50多年的老主顾、老客户,不再干理发的事情了。这一年他已68岁了,从此在家帮助我看护两个孩子及买菜、家务。

当年,秦皇岛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赵衡同志到我的新房走访,看到新房里几乎没什么家具,工作间里除了一张工作桌一把椅子外,一堆堆的书,放在由几块破砖头架起的一条长木板上。赵主席得知我一家6口只靠我和我妻子的工资生活时,便问我父亲身体可好、识不识字,我父亲回答说身体挺好、还读过6年私塾,赵主席又说: “全家日子这般清苦,老人身体还行,要不然到市委干个门卫、收发,贴补家用。”我父亲欣然同意并表示感谢,之后,我思考再三,在对领导的关怀表示感谢之余,考虑我父亲毕竟68岁了,河东距市委也不近,他又不会骑车,便谢绝了领导的关心,说: “只要我能让我全家人吃上棒子面,就不让我父亲再出去打工了。”赵衡主席默默地向我点了点头,好半天,他对我说:“你做得对!”

我父亲从16岁开始,为人剃头,一干就是50多年,他一生勤奋,诚实劳作,忠厚守信,虽生活清苦,却乐观向上。他人缘极好,整日乐呵呵的,山海关城里城外,不管是八九十岁的老者,还是几岁的儿童都官称他“刘大爷”。几十年他的口头禅是“有钱也剃头,没钱也剃头”,他是个穷人,但他还接济过不少穷人。其实,他走街串户不仅仅是剃头,谁家有人头疼脑热,感冒发烧,胳膊腿碰伤,扭腰岔气他都会无偿地给大家帮忙,因为老的“剃头匠”学徒时都学过“正骨”“拿麻”。另外,他读过6年私塾,他读过千字文、百家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很多段落,他都能信口背出,所以孩子们剃头时爱听“刘大爷”讲故事;工友们剃头时爱听“刘大爷“讲人生哲理;而老人们剃头时爱听“刘大爷”走街串户刚刚获悉的坊间故事与“马路新闻”……

我父亲很穷,可他从小读过书,知道什么是文化,深知文化的重要。他没有钱,却极喜欢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走街串户理发,也常到那些破落的商号、地主家去剃头,人家就用一些老盘子老碗、小瓶小罐顶替了剃头钱。因此,我母亲时常与他生气:“连吃饭钱都没有,要这些小瓶小罐有什么用……”我父亲闷着头也不作答。遇到喜欢的东西,他宁可不吃饭,还是悄悄拿回家。他不敢拿到屋里,常常是把这些东西藏在窗前的一口大缸里,上面还扣上一个残裂的大铁锅。

大概和我的父亲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有关,加之他一生走街串户,为人理发,游走于各大商号与社会贤达之中,他接触过很多文化人。但他虽然为生活所累,一生为一家人的衣食而奔波,但热爱文化、敬重有文化的人。他把希望寄托在他的下一代、下两代人身上。我小时候,和山海关最高学府——山海关一中的校长李铁铮住同一个院子,与山海关一中的书记高俊峰住在隔壁,我父亲就从最有文化的这两位名字中各选了一个字,给我起了个学名“铁峰”,他希望我将来也能成为山海关的文化名人。

(笔者的儿子、儿媳和孙女在山海关老宅前留影)

我父亲不知道什么是书法,他没参加过任何书法展览,也不是任何一家书法协会的会员,但他爱写字,他先生教他的毛笔字写的是“柳公权”,他常说他上学时,私塾先生总夸他的字写得好,先生经常用朱砂笔在他写得比较满意的字上划上红圈,还把他“箪衣壶浆,以迎王师”的作文挂在厅堂。

我父亲一辈子爱写日记,记的大多是买油打醋的豆腐账,但每天必记的是天气预报,这些日记大多都记在单面的月份牌日历背面。他用的笔多是铅笔、钢笔或圆珠笔,很少用毛笔,但他拿笔的姿势,绝对和拿毛笔一样,他写的书体当然是瘦硬的“柳体”。

人们都说“字如其人”,可我父亲的为人、性格与他的字“瘦硬、骨感、挺拔”反差极大。直到今天我才明白,父亲一生老实厚道,乃至显得“无能”“懦弱”,但他心底埋藏着坚实、刚毅、自信,他把痛苦留给了自己,把光彩让给别人,他的骨头是硬的,心是热的。他写字一笔一画,铁骨铮铮,从不马虎,他做人脚踏实地、任劳任怨。

我父亲30岁得我,我30岁得我儿子,我儿子30岁得我孙女。小时候我父亲教我写毛笔字,我儿子小时候他又教我儿子写毛笔字,当然他教的都是“柳公权”,而且我父亲教得极有耐心,一遍一遍,一年一年,买纸买墨不惜花钱,不怕麻烦,一笔一画,一丝不苟。

我幼时顽皮,有时不太听话,我父亲总是对我耐心劝导,很少与我发脾气。他无论怎样生气,从来没有打过我一次。我上学时喜欢唱歌、绘画、演剧,他都全力支持,工作之后,我又喜欢上了书法、篆刻和收藏,以致如醉如痴。我成家后有了妻子,生了一双儿女,跑通勤跑了15年。为了支持我的业余爱好,那些繁多的家务,除妻子负担一些外,大多数都是我父亲母亲抢着干。他们为我取得成绩而高兴,但一些具体的事,他们从来不过问,只是反复地叮嘱我:“老实从艺,诚实做人”。

(笔者收藏的瓦当)

我父亲晚年卧病在床,小脑有点儿萎缩,很多往事都记不清了。当我们搬进了东山街的新楼房时,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已经卧床了的父亲喊着让我母亲扶他下地,说:“住这么大的新楼房,一年得花多少钱哪!我下地,我还能剃头,我能帮你们挣点儿钱……”其实,他已两年没下床了,老一辈的人呀,“鼻涕都是往下流”呀!

1995年2月5日(阴历乙亥正月初六),我父亲安详地走了,享年81岁。临走时他什么也没有说。我母亲比较细心,她对我说:“你爸有病时就喜欢吃肉,两年多你给拿回来50多个肘子,你爸没屈嘴,行了,行了……”

出殡那天,我因患急性肝炎正在市第三医院住院、输液,我是拔掉了针头匆匆为我爸送行的,我长跪不起,热泪纵横,连给父亲磕了三个响头。

这些年,我在书法、篆刻、收藏等方面,取得了成绩是和我父亲分不开的。生活的艰辛、儿时的苦乐、基因、传承、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导、支持,不厌其烦的帮教,才有了我的今天。

在我心中,这位比普通人还普通,比平凡人还平凡的父亲,真的太伟大了。

作者 刘铁锋

刘铁峰,又署铁锋,耕石斋主人,1945年生于山海关。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政工师,曾供职于河北海事局。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秦皇岛市第五、六、七、八、九、十届政协委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学学会会员、河北省钱币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篆刻研究会顾问、燕山大学外聘教授、秦皇岛市政协文史馆馆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