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

《松岛杯》中国苗族摄影展优秀作品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近千万苗族人口,并列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第四位。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广泛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川、云南、桂、琼等省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自古以来,苗族是充满神奇故事和传说的民族。其祖先经过蚩尤漫长的进化,现在分为“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

《松岛杯》中国苗族摄影展优秀作品松岛头饰

苗族人民勤劳、聪明、勇敢在感情上更充满浪漫主义的自由感情。每年“刘邦节”前农闲期间,女儿所在的庙街忙的时候,——妈妈为女儿做了华服,爸爸把积攒的财富做成银饰准备,让女儿的景色美丽地参加苗族青年男女最重要的社交活动。

女:希望你成为一家人

从没见过面,建筑物也不大

不要欺骗我,不要欺骗我,让我忧愁

哥哥~

男:你那么好,没什么好选的。

等丈母娘说,说一句话回家。

妹妹啊~

苗族情歌《游方歌》中的一段。青年苗族男女在《刘邦庄》中通过唱歌表达思念,抒发爱慕之情,最终定下了一辈子,美好的缘分展开了。苗族自己语言融合的甜美山歌伴随着叮当的银饰碰撞声,非常热闹。

苗族巡礼

想要找到理想的伴侣,不仅可以找到好的歌声,还可以在“刘邦节”给自己加分很多,但苗族姑娘的品行是更重要的加分项。在苗族的传统中,姑娘们穿在身上的服装暴露了毛家的财富,因此身上银饰的数量、重量和精致变得更加重要。作为娘家,父母也大多为女儿未来的一辈子幸福铺平道路。

苗族服饰文化中的银饰

“五戒衣服都是云天”杜甫是描写苗族服装的诗句。苗族服装的样式多样,但不同地区苗族也各有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服装的最佳,但喜欢“好的五色衣服”和精致的银饰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女装的上身一般是窄袖子、大领子、围裙短衣服。下面穿褶皱裙子,裙子长度都有。便装包括包头派、上身大裙子、下半身长裤、刺绣边缘、刺绣腰部包裹,还有一些精致的银饰。除了常服外,代表性的传统服装更加华丽,只有插在常服上的头饰有数十多种。传说,在古代战乱时期,苗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单纯地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做成首饰和服装,一旦发生战乱,就能穿好衣服逃跑。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化成了今天的苗族银饰。

贵州苗族少女姐妹节穿

苗族女性对银饰的爱,一件事也数不清。上图是贵州大江苗族姑娘在姐妹节上穿的服装,复杂的银饰令人眼花缭乱。以贵州苗族为例,关于银饰的记录首次出现在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后面是“富人像金银埃罗,很多人像5-6银链”,“女人戴着发髻,衣服用的土棉、萝卜领、复工”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看到银饰。这标志着苗族服饰文化中银饰已经与整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当银饰成为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女性认为丰富的银饰能在民族中突出自己和家人的背景,吸引足够的视线。从少女到老妇人,所有苗族姑娘都夸耀自己拥有的银饰数量和精致程度。因此,家庭富裕的苗族家庭往往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所有的银加重量可达20 ~ 30磅,为自己的女儿准备了全套银饰,花费了十几万元或几十万元。即使家庭情况不如意,也会尽力符合银帽子、头饰、手镯、项链等基本构成,但银帽子、银项链等可能比较简单。

tail&_iz=31825&index=4" width="500" height="750"/>

苗族银帽子和银项圈

苗族服饰本身以大量的刺绣为特色,视觉效果极为丰富,再配以大量精美的银饰,不但从视觉上更为亮眼,也增加了声音的趣味。苗族人民喜爱热闹,在节日里,喜爱对歌、吹芦笙、组织表演,再配以苗族姑娘身上银饰发出的叮咚声,精美的银蝴蝶、银花朵发出轻微的颤动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苗族节日风貌。同时,热情奔放的苗族小伙和姑娘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节日或婚宴获得了社交的机会。

“松桃杯”中国苗族摄影大展优秀作品

银饰是怎样炼成的

苗族的传统文化中,在银饰上铸造的那些图腾、吉祥图案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与神灵相通的一种途径,可以得到神力的庇护,保佑全家平安。对于银饰的高要求,也催生了许多以打银为生的银匠,正是那一双双巧手,锻造出了一件件精巧大方的银饰,装点了姑娘们的容颜,也丰富了苗族的服饰文化。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十分多样,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银匠师傅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秘诀,但大部分银饰的诞生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银饰锻制工具 摄影师 许伟华

首先,是对材料的辨认和选择。作为一种稀有金属,纯银具有迷人的光泽和极佳的延展度,但也正因此,银的硬度较低,所以在我们所见的苗族银饰中,并不是银的纯度越高越好,要依照银饰的不同用途来选择银的纯度。比如银铃等饰品,需要较低的纯度来制造出较高的硬度,使它们作为发声的配饰可以使用得更为长久。

然后,“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熔化成液体后,把它倒进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熔银

制作银饰的原材料准备好了,接下来是铸炼和锤打。在老银匠看来,敲银敲得如何,是银匠是否称得上“师傅”的一条基本标准。要经过对凝固的原材料不断锤打使其变得紧实,将这些银锤打为四方长条,进行下一步的塑形和錾刻,或定型为3mm左右的柱状细条进行拉丝。

錾刻这一步骤考验的不仅是银匠的手艺,还有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是否具备创新意识。而錾刻的过程中,全凭银匠手上的感觉,用力过大容易将银片錾透,力道不够又不能较好地展现图案和纹理的美感,这是检验一个银匠师傅技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

錾刻银饰

传统的苗族银饰图案包括龙、凤以及花鸟虫鱼和一些民俗图案。这些看似千篇一律的图案背后,实则代表了深刻的美好寓意。以“鱼”为例,它不仅寓意“年年有余”,还有更切实的含义,“在过去的苗家人生活中,鱼是珍贵之物,以酸鱼等形式进行储藏,在客人来时方才端出飨客。鱼对苗族人很重要。苗族银饰上錾刻的图案还经常展现大量诸如年轻男女相恋背靠背而坐等生活场景,不仅看起来趣味盎然,也在无形之中保留下了苗族生动的生活图景,记录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将这些美好的画面通过一件件银饰传承了下去。

龙头银手镯

拉丝、掐丝是苗族银饰制作过程中的一项精细技术,师傅经常会挑选手最巧的徒弟加以传授。拉丝的过程是将前一步骤中制作好的细条用矬子做好尖头,穿过钢孔用拉丝眼板拉出来,因为银具有极好的延展度,银条就会变成银线,而随着钢孔逐渐缩小,拉出的线便会越来越细。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然后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搓在一起,使其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在传统的银饰中,掐丝经常作为小面积的装饰,一般是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当然,近年来,随着银饰款式流行趋势的改变,也经常将银线、银丝用于编织,通过编织使其增加韧性又保持精致的视觉效果,以制作植物叶子、花朵,昆虫翅膀等,效果与之前以银片为主的制作方式产生了变化。

使用拉丝工艺制作的银首饰

镶嵌、焊接、加固是一套银饰最后的步骤,也是整套银饰当中重中又重的一个环节。一套银饰是由许多“零件”组合起来的,银线和银线间、银线和骨架间,都可以焊接。一切依靠经验,没有明确的温度和时间作为依据,全凭感觉。温度不够,便焊接不牢固。过火了,就熔化过度,线条变糊了,那就白忙一场了。

银饰焊接 摄影师 许伟华

当镶嵌、焊接、加固完成后,这套银饰会被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当那些在制作过程中沾染上的污渍被洗净,属于银的光泽在银饰精巧的造型和线条中显示出来,一块金属被注入了灵魂。

银匠师傅,巧夺天工的手艺人

对于苗族姑娘来说,每一件银饰都是宝贵的,它们或来自家族的传承,或寄托着父母祖辈的殷切期望,而对整个苗族来说,银饰的制造到流传,则传承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和手艺。

银饰制作工坊 摄影师 许伟华

在这一过程之中,银匠师傅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以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技艺打造出一件件精美银饰,也为每一件银饰的传承“保驾护航”,他们是美的缔造者,也是美的守护者。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能够做出怎样的银饰与银匠的巧手和巧思最有关系,但在那些非遗传承人看来,过人的天赋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以及对匠心的坚守。银饰制作的工艺环环相扣,30多道程序,每一步都要抱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倾尽心血。这也是手工制作与目前市面上流水线生产的根本区别。那些手工留下的独特的纹路、造型,那些闪动着灵感之光的图案,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苗族的银饰款式均十分精巧,有些部件靠着细细的银线相连,有些拟态银饰则拥有如蝉翼般轻薄的银片,为了图案更为精美,空心银泡也是经常用到的工艺。这些银饰看上去似乎是脆弱的、易坏的。实际上,作为象征家庭财富的银饰,它们往往有着超出我们想象的“寿命”,会在银匠的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当穿戴的次数多了,银饰难免受到折损或变形,这时候,一个巧手的银匠可以将其重新进行修补,或将银熔化复归为金属,进行重新的打造。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下银饰会被熔掉,那就是爱美的苗族姑娘又看好了新的款式,那么她们会主动要求银匠熔掉旧的银饰进行“改款”。

一位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 摄影师 许伟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苗族年轻人选择来到城市打工或定居,再加之诸如现代工艺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等,能够继承银匠手艺的后代势必越来越少。而苗族的村寨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艺传授方式也在变,这都对手工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冲击。很难想象,如果不再有这些巧手的银匠,苗族姑娘身上的银饰要怎样传承下去,那些等待修补的老银饰又将何去何从。

守住手艺、守住艺术,这正是现在的银饰锻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们正在做的,也正是需要被这个社会所看到的。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消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此时此刻尽全力守护它们,是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

(文中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