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物特征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是阅读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是通过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打动和感染读者。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几乎是阅读小说必不可少的试题。有些试题只检测和分析概括能力。有些试题是先概述后分析的。

[例3] (2016山东卷)文章中的吴秋明是什么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一下。

a: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吴秋明是细心、耐心、可爱、有魅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分析]文中吴秋明是“单身”、“心理学博士”。熟悉儿童心理,可以学习和应用。朴素、善良、有爱心,真心爱儿童村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照顾他们。简单概括一下就能得到答案。

[提问方式]

1.作品中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一下。

2.小说中的是怎么样的角色形象?他(她)有什么心态?请简要分析一下。

3.请概述 和 的性格特征,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知识储备]

小说中的人物,又称典型人物,是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用“各种混杂合成一个”的艺术手法创作的。比较生活中的原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更具代表性。

小说人物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是指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要想掌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必须从以下两点开始。第一,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验、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为、心理的直接描写和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1.利用各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具体分析

正面

描写

类别

特征,作用

肖像

描写

画像描述是对人物外部特征的描述,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服装等。它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表达有重要的突出作用。从人物肖像描写开始,就能快速掌握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教养甚至内在性格。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可能是相对静态的整体表现。就像电影中人物的特写一样,从正面描绘人物的肖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的林黛玉肖像。也可以是特定部分的重点描写,比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神的三种描写。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很有性格特征。孔乙己的玄学文雅,杨二嫂尖刻的自私,AQ的自欺欺人都是上色的,跳在纸上。特征丰富的内心独白也是审视人物内心、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守财奴》,葛朗台得知妻子病情加重,财产有可能流失后,不自觉地对自己说。“那简直是擦自己的脖子!”“它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正面描写

类别

特征,作用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者对人物性格特征丰富的动作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和描写。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林黛玉进贾府》中“不上炕,只坐在东椅子上”显示了林黛玉的谨慎性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可以直接表达人物的思想和内心情感(矛盾、不安、忧虑、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素质,描写人物性格,促进情节发展,使人物“深化”,在人物描写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老人与海》中,对圣地亚哥的心理描写使他在与鲨鱼的战斗中受到打击,胜利的信心动摇了,眼前发生的事情也令人难以置信。“如果梦想有多好,我希望我没有钓到这条鱼。”说。“但他又坚信:“一个人可以灭亡,但不能失败。”这种心理描写生动地表明桑迪亚哥每次都不放弃机会,不向命运低头。即使失败了,也同样堂堂正正,不失去“重压的优雅”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环境或事件的部分、特定特征、某一微妙事实的具体而深入的描写,可以更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某些特征。《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们对“读书”问题做出两种不同的回答,显示了林黛玉小心翼翼的性格。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也称为间接描写,从侧面突出人物的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要描写的对象,从而突出

2.利用人物的身份、地位、经验、教养、气质等表现人物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拥有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教养等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了人物的性格。比如《祝福》的老舍老爷,他是“讲授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这已经是民国时期了,他还在

在封建时代。对于祥林嫂,起初只是因为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但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里,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他害怕玷污了祖先。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地毁灭了祥林嫂想要活下去的希望,她被扫地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

3.借助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必须从情节入手。

4.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现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可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作者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当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把握。如祥林嫂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村下层妇女的典型代表。

【提示】前三条侧重对人物个性方面的分析,本条侧重于共性方面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好是采用两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解题技巧】

多角度突破小说人物形象题

1.分析人物形象题的解题思维方法

(1)把握特点。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2)分析方法。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解决人物形象特征分析或概括不准确的问题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原文中的词语。

另外,要具有依据历史时代、社会文化和民族特点去评判人物的思考视角。像概括、分析外国小说中的人物,就不宜照着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审美习惯进行,而要有西方的文化视角,要站在他们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去评判。

【答题模板】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的答题模式

1.综合表述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2.分点列举式。××的性格特点:①特点一+分析;②特点二+分析;③特点三+分析。

【变式探究】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玛兰在做部长的同学帮助下做了行政法院参事。……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天早上,他去行政法院,在避雨的门口遇到一个老神父(指桑蒂尔,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他说: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当他得知那位神父是一个骗子,有损于他的声誉时,张皇失措地对他的同事珀蒂帕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惩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节选自莫泊桑《保护人》)

上面这段文字,主要写玛兰的语言,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他对熟人及那位陌生神父说的话语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天真、热心、没有原则,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炫耀、虚荣、自私、自高自大。从他对同事珀蒂帕所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

【解析】这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写了玛兰“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权力”“保护伞”是他的拐杖,后来自己主动承揽的保护“骗子”一事,却让他现出了自己的原形。作答本题时,要分析人物语言与人物内心世界的实际联系,进而理出人物性格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租个黄鱼车,把书从货站运到静安寺。骑黄鱼车的是个小伙子,他骑自行车跟着。)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节选自王安忆《洗澡》)

请根据上面语段中心理描写的内容,概括“他”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既有精明、敏感、细腻、谨慎、多虑、小气甚至吝啬的一面,又有心地善良、通情达理的一面。

分析情节的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作铺垫。

【设问方式】

1.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3.小说的开头/结尾写了××情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知识储备】

1.小说情节的基本作用

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各段落的作用

(1)起始段。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②写景式。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

(2)中间段。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主要是揭示小说的主题。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主要是展现人物性格。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结尾段。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题技巧】

分析情节作用“四考虑”

1.考虑情节与其所处位置的关系

(1)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中间部分情节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作铺垫(为议论、抒情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4)将情节浓缩为标题,其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这一情节,就刻画了祥林嫂想念儿子而又希望获得别人同情的心理。

3.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答题模板】

分析情节作用的答题模式

模板一:……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模板二:结构上的作用:①……;②……;③……。内容上的作用:①……;②……;③……。

【变式探究】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宅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遥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刺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超市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超市,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超市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超市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会消失。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到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儿,也只是打了个愣儿。之后他就有了决定,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儿子一方面封闭在自己的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却能在开放的网络空间网购、网恋,这正是现代人矛盾性格的缩影。

D.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儿”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答案】C

【解析】以偏概全。儿子的个性不能代表“现代人”的性格,儿子也不是所有现代人的缩影。

2.小说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源:Zxxk.Com]

【答案】①构成了小说情节的核心,承上反映父子关系,启下引出宅男与小美的故事。②突出了儿子性格的封闭、冷漠和父亲对儿子的超常宽容、无可奈何。③揭示了儿子性格形成的原因,促人深思,深化主题。

3.小说结尾写“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你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否合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性格的冷漠、自私、封闭会导致后边选择当看客的必然结果。②从情节上分析:开头父子交流全靠网络的情节,到买糖情节的铺垫和伏笔,使最后结尾儿子选择当看客的情节的出现顺理成章。③从主旨上分析:通过对“宅男”沉溺网络现象的聚焦,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人性冷漠的思考。

观点二:不合理。①从人物性格上分析:儿子本性天真、单纯,有对美好爱情追求的渴望与执着。产生看客结果应该是偶然因素。②从情节上分析:中间对儿子和小美相识相爱情节的描述,表现了儿子和小美爱情的真挚。最后跳楼情节的出现应该是作者为了形成意料之外的结尾,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故意设计出来的。③从主旨上分析:这种毁灭美好事物的主题,歪曲了人们对真善美以及真挚爱情的追求,是对现实社会绝对化、极端化的片面看法,不符合大众对美的评判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