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文章末尾单击[了解详情]免费下载此文档。

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1、杨树象征意义

2、感情和意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性艺术手法;裴妃反问的调查手法

4、教会学生学习用研究、讨论、合作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困难和重点

1.作家是如何围绕线索布置资料的。

2.作者实际上直接用抒情的文章贯穿全文内容怎么样。

3、烘焙比较和巧妙使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理念和理论基础

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一些实践尝试。

课程体系

课前准备(地图预习)

1、在文本中绘制原始单词

2.找资料写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篇

3.阅读教科书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点

教室实录

一、新课介绍(板书课题)

1.播放在白杨生长的高原上奔跑的汽车的风景短片,让学生们说欣赏后感。

生:大西北有宏伟、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词:

淡淡的雪融化了,不停地摇晃。就是这样。

二、来文《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1、本名沈德宏,贾乐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作者的姓名和简介。

三、研究文本

老师:要大致读一篇文章,其实只需要理解三个问题:首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一篇文章。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内容上的,第二个主要是关于写作手法等,第三个与主题有关。

老师:好的!从散文的特点“不散”的角度来看会怎么样?这三者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

板书:样子不散

(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形状”这方面的问题。第三个是关于“神”。

学生:根据我调查的资料(教科书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衡山”是指散文的采访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格式。但是前提是两者都要为“神”服务。也就是说,前提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老师:很好!下面我给大家开一个书单。请浏览课文,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编写这篇课文的学习大纲。最后,请4人作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4人列举的大纲基础上制定新的大纲,让大家交流和讨论。注意充分利用列出的书的目录。

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荔枝蜜》

学生看书,记载提纲,展开讨论。

老师:刚才大家都很认真地读了,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吧。哪个队能拿提纲给大家评论?(*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译者注)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勇敢一些,要有实力,但也是展示自己才能的难得机会!

(请使用实际投影仪显示第三组中列出的概述)

概述如下: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3.这篇文章如何围绕线索展开抒情和议论?(分段方法)

4、这篇文章主要使用那种艺术手法吗?

5、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家真正想做礼赞的人是谁?

6.文章中哪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意义,哪些语用比较准确、生动、美丽?

老师:大家就这个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确比喻在哪里。不足之处又是什么?大家畅所欲言,尽可能了解一切,尽一切可能。

学生甲:这个提纲从体裁到单词都讲,比较全面。

学生B:这个提纲好像有点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不涉及某些方面的问题。

老师:你怎么说?

学生B:例如,据徐志的《白杨礼赞》报道,主要赞美蜜蜂,作者为写荔枝林划了一笔,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谁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呢?黄土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段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另外,根据参考书010-30000和中第4、8节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的1、4、6小节在结构上可能也相似,但不完全相同。这里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丁:我认为第七节和第八节很重要。第七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节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都要重点分析。

学生E:我想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正是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另外,就像作者写得比较模糊一样,不,很含蓄。

老师:在哪里找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

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

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

教师:原闻其详。

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

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

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

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