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任务]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语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觉小说的起点。高考非常重视剧情考试,调查的题型:剧情梳理、概括性问题、剧情和技巧作用分析问题、剧情安排、构思问题。解决这三类试题的关键是整理文章的脉络。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整理小说的文章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全面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能很好地解决情节问题。当然,答案背后仍然支撑着强硬的情节知识。
情节是叙事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关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表现人物行为、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基础,经过作家的集中、概括、组织和结构,事件的因果关系也更加明显。它是小说中最具体、最有感觉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阅读小说的关键,是整个认识小说的出发点,也是欣赏小说艺术特征的基础。情节分析不是欣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理解人物性格和把握主题的服务。
一、情节线索
理解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的线索是属于斜线(线索类型)的自部进入租赁屋。《祝福》的线索是“我”的见闻,属于人选。
二、出图结构
1.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
正常模式
解毒
单线结构
基本模式是一开始——发展3354高潮——结局,整个模式前面有序幕,后面会有结尾。目前高考选文大多数都是这种结构模式。
双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明亮、黑暗或每周一次。
摇摆(一波三折式)
通常称为“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不是直线的,不会顺利跟随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行进,往往在发展或高潮中横着说茄子,导致情节曲折,经历一定曲折后重新回到正轨。这出现了情节的动摇。情节的动摇往往赋予小说更有趣的魅力。
交互式
特定场景中人物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用语言说心,这种形式容易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结构简洁明快。利用对话的手法,直接跳进生活的十字路口,窥视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各自生活态度的差异。在有限的篇幅中折射出了比较丰富的思想。
2.外国小说模式
正常模式
解毒
“延迟”风格
作家努力为故事、人物和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使读者不致完全破灭希望。在这种捉迷藏游戏中,用一个环实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例如《牲畜林》。
“突然”式(哦亨利式)
最后剧情突然转向相反的方向,揭开了真相,这个真相通常是出乎意料的,但前面的情节已经埋下伏笔,照顾前面的情节,一切都合乎情理,提高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感。
“剖面”(section)样式
将时空浓缩成小点,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例如《半张纸》。
意识流
它打破了时间的一定维度,使人物的意识在超时空间中根据心理时机任意来往。例如《墙上的斑点》。
理解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的剧情结构模式是单线结构,《祝福》的剧情结构模式是摆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剧情结构模式是摆动。
三、情节技巧
1.制作情节蓝波布置技术
名字
解释
作用
口音
想先抑制或抑制写作对象或寄养,但突然转身,出乎读者的意料。
使文势曲折多变,文章创造高峰电路和起伏的效果,提高作品的可读性。
悬念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入胜;设置在文末,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设置在矛盾处,勾连情节,深化内容。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严密安排技巧
名称 | 释义 | 作用 |
线索 | 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的空间、时间。 |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
照应 | 是篇章间的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的互相关照与呼应。 |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
伏笔 | 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后因果更分明。 |
铺垫 |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 蓄积气势,突出主旨。 |
理解运用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最后写林冲在山神庙与陆虞候等人相遇,最后杀死他们,这一情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作者在此使用了伏笔技巧。
(2)《最后的常春藤叶》采用的是突转技巧。
(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使用了悬念法安排技巧,全文围绕两大悬念展开:一是伤在哪里,二是身在何处。
四、段落作用
1.小说开头方式和作用
悬念式开头 | 开头提出疑问,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在情节发展中回答)。 |
写景式开头 | 开头写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
直切式开头 | 小说直接切入场景,直接将读者置于故事情节之中,现场感与参与感强烈。 |
2.小说结尾方式和作用
出人意料 的结局 | ①从结构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
②从表现手法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 |
令人伤感 的结局 | ①从主题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
③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 |
令人喜悦 的结局 |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
②从阅读者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
③从主题看,凸显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审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
戛然而止 的结局 |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 |
以景作结 的结局 |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②从情节看,暗示情节发展、故事结局。 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 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 ⑤从读者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 |
(说明:“叙事相关知识”见下一任务)
理解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节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乙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两篇选文均为小说的结尾,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人公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甲文:①贝尔曼为了画一片叶子付出了生命,这个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②使贝尔曼的形象得以反转。他性情暴躁却富有爱心,能不顾一切拯救琼珊。③情节反转,改变了人物形象的意义。贝尔曼一生追求杰作而无所得,却为了拯救一个普通人成就了一幅“杰作”。
(2)乙文:①格斯拉最终饿死,这是他命运的必然结局,这样安排使人物形象具有悲剧意义。②这段对话从侧面凸显了格斯拉的品质,他的精湛手艺和敬业态度,让竞争者都为之叹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
1.情节梳理、概括题
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端:渲染工地环境恶劣,严重缺水。
②发展一:“他”听着狂风,想着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③发展二:试验队被困队员们艰难地全力援救蒙古族求助者。
④高潮:被援救者请试验队被困队员们吃西瓜,救助大家于危难之中。
⑤结局:送瓜人来龙去脉之谜等都成为试验队被困队员的美好的回忆。
1.梳理、概括方法
读小说的情节最基础的开端工作是梳理、概括情节。它有三种方法:
①按小说叙述、情节发展的顺序梳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②按线索梳理。先找出线索,然后梳理出线索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
③抓住场面梳理。一般一个场面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2.梳理、概括要求:
①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一般首先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概括,而且要前后贯通。
②叙述要完整。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叙述、概括。尤其是“何人”“何事”这两个要素坚决不能省略。“何事”一环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③叙述、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答题模式:
①主人公在……时……地,做了……事
②小说先写了……接着写……又写了……最后写……
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分析线索题
小说以“水”“西瓜”为线索,写了不同的人物,情节跌宕起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水”“西瓜”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西瓜”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自试验队被困队员们严重缺水始,到蒙古族同胞送西瓜让队员们吃终。②丰富了人物形象,蒙古族同胞的执着善良、慷慨援助,试验队被困队员们的扶危济困都得到充分的表现。③凸显主题,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类题延读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015年全国卷Ⅰ《马兰花》)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形象、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3.分析情节整体构思题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鉴赏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首先要认识小说的谋篇布局涉及情节结构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突出主题等几个方面,然后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阅读、思考。
①与环境关联。队员们的“渴”是“天嚣”的环境使然,炎热干燥、风沙肆虐的天气加剧了他们的“渴”。②与情节关联。因为“渴”到极点,队员们才濒临绝境;因为自己的“渴”,他们才更能理解“求助者”等待救援的急迫,因而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蒙古族同胞同样也知道,如此天气环境中,队员们如果“渴”下去仍得不到救援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这才冲破风沙为科研试验队员们送来了救命的西瓜。可以说,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渴”而展开,借助“渴”来推动,这样处理,使情节既合乎逻辑也更为集中。③与人物形象关联。塑造人物形象需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来实现。小说集中描写了试验队员“他”和队友们“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如“渴!难忍难挨的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这些都是人在“天嚣”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描写真实而细腻。④与主题关联。因为“渴”,队员们才需要帮助;因为“渴”,队员们才知道敲门人也需要帮助;因为帮助了敲门人,队员们才最终得到了帮助。因此,小说借助“渴”更好地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凸显了思想主题。
类题延读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卷Ⅱ《战争》)
答案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所谓情节构思,就是指作者打算怎么写小说,怎么布局小说的结构,它涉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的方方面面。要答好这种多要素的整体鉴赏题,须从情节结构出发,综合思考推进情节、表现人物、表达主旨及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或好处。答好此题,有两个关键点:
(1)准确判断情节构思的技巧与特点。
①情节安排的中心。②结构特点(开头与结尾有何特点)。③叙述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线索特点(单线与复线、明线与暗线)。⑤叙述人称(第一、二、三人称)。⑥安排技巧(对比、悬念、抑扬、衬托、误会等)。
(2)全面、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在准确判断后,就要结合情节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如“突转”,应指出它原先的情节是什么,“突转”成什么情节;分析表达效果虽然要从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进行,但宜更多地考虑这种技巧自身带来的审美效果,且这种效果最好用术语表达出来,如悬念迭起,激发兴趣,增加神秘性,使情节简洁、曲折等。
4.分析情节安排技巧题
(1)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出人意料,结合全文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出人意料:缺水,却出现西瓜;天气恶劣,却有人敲门;以为是救援的人,原来是需要援救的弱者。这样写使情节一波三折,奇崛突兀,新颖、不俗套,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测,使人印象深刻,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小说以“没弄清”“成为一个美好的谜”“留在记忆中”结尾,试简析这一情节安排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戛然而止,耐人寻味。前面故事已经完整地交代清楚了人们救别人也被别人救,这里突然结束,故事虽没有交代清楚,但有一定的意味。②留下空白,余味悠长,让读者展开想象,或咀嚼小说的主题,或进行艺术创造,或探索故事中人物的庐山真面目。
分析情节安排技巧题主要按照“情节安排或结构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步骤进行:
第一步:准确指出情节技巧或结构特点。从情节技巧角度判断,它既包括常规的悬念、突转、对比、虚实等手法(也包括叙述上的特点),也包括文本所特有的安排技巧,如历史与现实交织、对话式等。
从情节结构角度判断,主要看其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如悬念式开头或欧·亨利式结尾,或者如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一文开头不避其繁,结尾不避其简的结构安排。“特点”往往用一两个专业术语概括。
第二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是“一波三折”,就要具体指出文中哪处文字是“波折”;是“悬念法”,就要指出其悬念是什么,等等。
第三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需要从情节安排、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及读者效果等多方面思考作答。
5.分析情节段落作用题
(1)小说第1段的描写很有特色,赏析这样的开头有哪些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②开篇照应题目,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凸显“天嚣”的特点;③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为写“渴”做铺垫;④为刻画人物创设了典型环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没有这样的风暴,就没有故事的发生。
理解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手法和读者四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一般考虑本身写了什么,与主题的关系;结构上一般考虑位置,然后思考前后关联的问题;手法上既要注意常规的修辞,更要关注关涉全文的修辞;既要注意修辞方法,更要关注表现手法,尤其是抑扬、对比等;读者方面则主要关注给读者的感受,比如悬念、想象等,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等。对此类题,既要积累一些名词术语,更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规范。
分析小说开头情节段落的作用,要做好两点:
(1)精细阅读开头文字,把握其内容要点、开篇方式。
(2)结合开头段落的常见作用答好这篇小说的开头作用。
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中画横线部分两次提到“雷击”,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人物等待紧急事件的反应,危难之际有了新的人物出现,吸引读者关注。②为塑造“他”及队员们的人物形象,表现队员们的性格特征服务。③推动情节的自然发展,与前文恶劣环境的描写形成一种和谐的场景,为后面的开门救助做铺垫。
分析小说中间句段作用除要认真阅读,把握内容外,主要应结合其位置考虑其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人物上,符合小说人物的特点,“他”所知有限;情节和主题上,小说戛然而止,使表达的主题更为含蓄,增强了小说的神秘色彩;艺术效果上,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意味隽永。
类题延读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答案 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同样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1)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于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一、对点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节选)
巴 金
①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煎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②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的,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可以成为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③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④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⑤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
⑥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被烧焦了两处。
⑦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虽然觉慧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⑧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够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⑨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鬼!”
⑩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擂着门。他的愤怒被激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⑪“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⑫“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⑬“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⑭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的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⑮“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⑯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是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了的脸,责备的话语要从这些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⑰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⑱“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⑲“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祖父活活地闹死!”
⑳“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21(○)“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22(○)“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要打他的嘴巴。”
23(○)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24(○)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他指着觉慧,接连地说了几个“你”字,就掉转身,不声不响地走开了。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25(○)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有删改)
1.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端(第①段):祖父生病服药后反而加重。发展(②~⑮段):家人求助迷信,请来巫师捉鬼,觉慧拒绝开门让巫师进房间捉鬼。高潮(⑯~23(○)段):觉慧打开门后训斥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不该在家里闹腾。结局(24(○)~25(○)段):众人散去,觉慧“大获全胜”。
2.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索:捉鬼。
作用:(1)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因巫师“捉鬼”才致觉慧拒绝打开房间的门,致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来与觉慧对峙,最后无法进入房间“捉鬼”,觉慧反“捉鬼”斗争胜利。(2)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因“捉鬼”事件,才引出克明、觉新、陈姨太等人物,觉慧的叛逆、反迷信形象也在这场反“捉鬼”斗争中被成功地塑造出来。(3)揭示作品主题。通过“捉鬼”事件,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礼教的虚伪,赞扬了以觉慧为代表的高家第三代人的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思想和宗教秩序的精神。
3.小说中多次提到巫师“骇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次出现巫师“骇人”这一情节,如“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我昨晚亲眼看见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等。作用:(1)内容上,突出“家”里闹腾,不得安宁;(2)形象上,强调策划者的愚昧无知;(3)主题上,揭示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家”即将崩溃。
4.试简析第24(○)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文觉慧的训斥,启下文的众人哄散和觉慧的心理。(2)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行为心理。克明的羞愧、痛悔,觉新的生气、懊悔心理和流泪行为,陈姨太的失落、害怕心理和“骂”“扭”行为,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3)揭示故事的结局。克明低头痛悔、觉新又气又悔、陈姨太羞愧走开,这从侧面宣告觉慧反对“捉鬼”斗争的胜利。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杆 秤
她和他在河洛镇的十字路口北侧开了个卖油条的小铺,说起来也有十多年了。
镇上只有这一个十字路口,南来北往,东去西走的人们全要从这里经过。刚开始的那几年,大家的生活不富裕,镇上的流动人口也不多,她在铺里待上一天也卖不了几根油条,家里三个孩子加上他们两口儿,日子过得有些紧巴。后来,大概是2012年左右,县里把距这里不远的王格庄乡撤销了,18个行政村一起并入河洛镇,来镇上开会、办事和做生意的立马多了起来,她的小铺生意也好了不少。
按她的意思,这样继续下去也就行了。可他觉得不过瘾,看着镇上新开的各种小吃店,总觉得生意都被他们抢去,不甘心,不断寻思着怎样把生意快速做大的窍门。初春的一天下午三点多钟,顾客少了,他拿着杆秤,吹笛子似的左顾右盼,看完后把杆秤竖在手里对她说,你过几天把这杆秤找大猫修一下吧。
正在和面的她双手互相搓着手上沾的面,不解地问,秤好好的修它干什么?
他说,这秤用了十多年了,那个时候咱不开铺子,一年也用不了几次,秤高秤低无所谓,现在用这杆秤卖油条,要想赚钱,就要在这秤上做文章。
怎么做法?她眼瞅着自己的丈夫,心口突突地跳。
这样。他叼着烟,挪到她身边,左手把刚才竖起的杆秤横着,右手的大拇指点着秤星,一斤的星不要动,一斤以外的你让大猫都往里靠一点点,以此类推,这样所有一斤外的星都少了半两。别少看这半两,我们整日用它卖油条,天天月月下来,可就赚大了。
自己的男人脑瓜灵活,爱占点儿小便宜,这毛病她知道,平时她不在意,可这会儿听着他的唠叨,她火从心起,随口道,我不去,要去你去。
大猫不是你外甥吗,你去找他比我去更方便,这点儿面子他还能不给。
不去。
他见她的倔脾气上来了,也没再逼她。第二天上午吃了早饭,眨着眼对她交代,上午我有事,油条你自己炸吧。
她一听慌了,今天赶集,客人是平常的好几倍,特忙活的时候你怎么掉链子?
他笑笑,往后我还准备出去打工呢,这油条铺你就自己摆弄吧。
她连急带气,眼泪都下来了。开这个铺子至少得两个人,你走了我自己怎么开?
你雇个人与你一起干不就行啦?那也不是说办就能办到的,眼下怎么办?
反正我是不炸油条啦。他晃着头,荡漾着得意。
她把火生着,看着油锅里冒着泡泡,涟漪般向外散着波纹的热油,寻思一会儿,抬起头哄他,这秤,我去找大猫修一下,不就那么一点事吗?小心眼儿。
这就对了。他得意地拖着京腔,抬手亲密地欲拍一下妻子的肩膀,她倏地闪开了。
说来也怪,从这以后,这小铺的生意一天好似一天,来买油条的人见着忙前忙后的他,交口称赞炸的油条老少皆宜,成色也好。他听着,舒坦得频频点头。生炉子,和面,样样干得带劲。
四年之后,两口子依靠这个小铺,盖起了二层小楼,买了汽车,给儿子娶上了媳妇。去年暮春一次收铺后,他和她并排着往家走,美滋滋地说,咱们也别老窝在这里,过几年也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戳着他的脑门说,臭美吧你。
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初秋的一天下午,她瞬间觉得小铺的门扇斜着倒了下来,脚像是踩在棉花垛上。就在身子开始歪着的时候,被旁边的丈夫急忙扶住,把她送到了医院。
晚上,躺在病床上的她叫醒了伏在床边打盹儿的他,喃喃地说,我的血压年轻时就高,以前家里生活困难,该吃药却没钱买,这次脑内血管出血,是以前不在意的结果,没什么有效的法子,估计就是好了也要留下残疾。唉,有件事要告诉你,你知道咱们的生意为什么这样火?
他揉眼,摇头,脑子一片空白。她说,上次我去找大猫修秤,没按你说的少半两,而是将一斤星以外的都多了半两,当时大猫一听这就火了,嗷嗷地吼着,老虎似的,说他修了几十年的秤,还从来没有这样做呢。我拉着他坐下,劝着哄着,过了好大一会儿大猫才答应下来。
他仰着脸,想着人们在小铺门前集聚的情景,哦,怪不得人们都爱买咱的油条呢,接着转身对着她,等你病好了咱们的铺子再重新开张。
她没有接话,心说,不管咋样,做什么都不能昧着良心。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8期,有删改)
5.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1)她眼瞅着自己的丈夫,心口突突地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得意地拖着京腔,抬手亲密地欲拍一下妻子的肩膀,她倏地闪开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突”是个象声词,表示心跳加快,情绪紧张。“突突地跳”作为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她”对赚钱手法的好奇,一方面是对丈夫不法赚钱做法隐隐地猜测,是一种不好的预感。
(2)“倏地”表示动作极快,表达出了“她”对丈夫不诚信的行径的不认同却又无法劝服的无奈和反感,是一种无言的抗议。
解析 (1)“突突地跳”是妻子听丈夫说“用这杆秤卖油条,要想赚钱,就要在这秤上做文章”后的心理变化,按照“她”对丈夫的了解,预感到丈夫说的赚钱做法一定不合规矩。(2)“倏地”是形容丈夫计划得逞后得意地示好时,妻子快速地躲避,表达了“她”对丈夫行为的反感和不愿一起在杆秤上做手脚的本能反应。
6.你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是本文的次要人物,爱贪小便宜,脑子灵活,勤劳顾家;②和主要人物“她”形成对比,以“他”所谓的“小聪明”衬托了“她”的大智慧;③在妻子的帮助下,从“少半两”到认同“多半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表明了“他”对诚信经营的认识回到了正轨。
解析 评价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二是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出价值判断。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文中描写“他”的句子,并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通过“她”对“他”的评价和态度,对“他”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可以梳理出“他”的形象。
7.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意味深长。②内容上,有助于丰富“她”的人物形象,塑造了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占顾客便宜的形象,与前文形成呼应。③揭示小说的主题,真正让小铺生意兴隆的是杆秤那一斤星以外多加的半两以及“不管咋样,做什么都不能昧着良心”的朴素价值观。所以诚信既是经营之道也是为人之道,有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褒扬和肯定,具有积极意义。
解析 具体分析小说某一段的作用,可以从结构、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读者感受等方面的作用去分析。小说结尾写了妻子告诉丈夫家里小铺生意红火的原因,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了情节的突转,撞击了读者的心灵,也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8.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小说标题“杆秤”的多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杆秤”一语双关。①表层含义:用来称量面。文中虽并未提及是用来称量面粉,但我们可以用常识判断出是用来称量做油条的面粉。②深层含义:人心的杆秤,良心的杆秤,经商和做人一样,也要守行业规矩,要以诚信为本、信誉至上,才能谋求发展,否则终究难以立足。③联系现实: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太多的诱惑,我们要始终坚守初心,手上一把尺,心中一杆秤,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丧失做人的原则,失掉心中的那杆衡量良心的秤。
解析 解答本题应注意两点:一是梳理全文结构,感知全文内容,理解“杆秤”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二是从标题的内涵与作用入手,理解文章标题对主题的概括作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文章《【阅读宣传优美段落的好处】读小说:情节艺术的正确分析》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阅读宣传优美段落的好处】读小说:情节艺术的正确分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