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发展史》
王克芬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国兄弟民族的舞蹈历史悠久,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与人民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歌舞活动中祈求历史、后代教育、祭祖、丰收、说爱、唱故乡、寻找快乐、倾诉痛苦、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接受传统教育、获得美好的快乐。兄弟民族的舞蹈不仅反映生活,表现生活,而且更直接地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解放前自娱的歌舞活动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娱乐。许多民族几乎每个人都能唱歌跳舞。歌舞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兄弟民族的舞蹈还没有发展成人们可以欣赏的表演艺术,所以他们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普遍、大众,更直接地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几百年前关于兄弟民族舞蹈的记录与今天剩下的兄弟民族舞蹈非常相似。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兄弟民族舞蹈传统的深度,还可以看到几百年来兄弟民族舞蹈发展缓慢的历史事实。这与解放前少数民族长期受到压迫和歧视往往与外界隔绝,社会发展非常缓慢,关系密切。
新疆自古以来就有“歌舞之乡”的外号。生活在那里的维吾尔、哈萨克斯坦、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和其他兄弟民族创造了灿烂的音乐和舞蹈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舞蹈艺术对高度发展的唐乐舞做出过独特的重要贡献。《龟兹(今库东)乐》、《高昌(今吐鲁番)乐》、“舒勒(现在的舒加尔)音乐”、《于田(今和田)乐》等更是举世闻名,影响深远。1271年(即1854年,清代盛行4年),新疆和战前的Moris Muture用诗一样优美的语言写了一本《艺人简史》,介绍了17名艺人的身世和艺术活动概况。这些著名艺人大多活动时间从800年到900年(即1383-1483年,明代洪武16年-成华19年)。在各艺人的短文中,我们从现在开始看到500年前新疆的兄弟民族中已经有那么多杰出的艺术家。他们智慧超群,心地善良,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和优秀的教师。他们中的很多人将文学家、诗人、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音乐理论家、乐器发明和制作者聚集在一起。书中提到的很多音乐家都创作过很多《木卡姆》本。《艺人简史》的记录是500年前的事,但《木卡姆》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比这更古老。唐末大曲与《十二木卡姆》结构基本相同。我认为这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在我国各族音乐和舞蹈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形成的艺术之花。
戴(Dai)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创造了自己民族的文字、音乐、舞蹈艺术。明朝初年完成的《百夷传》是史料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它的价值在于真实可靠。作者深入云南边境(现德宏族、景颇族自治州内)后,写了一份关于该地区傣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惯、乐舞活动等方面的全面“调查报告”。明代洪武29年(1396年)、永乐7年(1409年)从缅国(缅甸)两次派使者到明廷镇,诉说与白伊(泰族仙人)的战争。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派李思聪、钱高勋前往云南边境调解纠纷。李、钱两人回国后花了《百夷传》韩元。云南大学姜应亮教授引用了大量史料,校对了钱高勋的《百夷传》,为了解500多年前傣族的历史和乐舞活动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详细可靠的依据。根据《百夷传》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白“宴会是贵人坐,二是坐在下一排抓卑贱”,等级森严。宴会上要演奏音乐和歌舞,音乐分为三种。一种是“大白二乐”,主要模仿中原音乐,乐器使用琵琶、后金、风筝、笛子、声音纸等。第二,“缅甸乐”是缅甸风的音乐舞蹈,乐器使用山、应雨、排箫、琵琶、琵琶等,人们鼓掌歌舞。第三个是“查落”,查安是地名。也就是说,现在有双潘纳族自治州和萨摩、普洱等。“车里的音乐”应该是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乐器使用铜、铜、鼓、香板、手拍手的大小、长皮鼓(即金相发鼓)等。民间风俗:“村子之间敲大鼓,吹芦苇,跳舞,举行盛宴。”芦笙是西南兄弟民族中广泛流行的乐器,苗族盛行边演奏芦苇边跳舞的《芦笙舞》。“无干”是舞蹈盾牌。古代战前生活中产生的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古代云南昌原峭壁上画着干燥跳舞的人物形象,非洲卢旺达黑人中还保存着拿着长矛一只手拿着盾牌的《英托利舞》(即“勇士”或“武士”的舞蹈)。泰族仙人——白在民间集宴上跳舞,是民族勇敢精神的表现。“大白异乐”和“缅甸乐”的流行证明了泰族仙人和汉族以及邻国缅甸的乐舞文化交流的历史。
="427"/>
当时的百夷还有以歌舞娱尸的风俗:“父母亡,用妇祝尸,亲邻咸馈酒肉,聚少年环尸歌舞宴乐,妇人击碓杵,自旦达宵,数日而后葬。”这种以歌舞娱尸的风俗,至今仍保存在云南景颇等民族中。还有些地区叫“跳丧”。妇女击杵歌舞,是从春舂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杵乐》至今云南瓦族、台湾高山族均有遗存。明人杨慎编撰的《南昭野史》,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书中记述了唐代地方政权——南昭的历史及所统辖的各民族简况共六十条。其中提到“蒲人”(即古百濮)风俗:“婚娶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南昭野史》中将“蒲人”与“百夷”并列,可见当时他们还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相互交流、融合中,民族情况发生了变化,傣族保存并发展了《孔雀舞》。
杨丽萍
早在唐代,与云南毗邻的骠国(今缅甸)献乐,其中就有名《桃台》(音译),汉文译名为《孔雀王》的乐舞,想必是以舞蹈模拟孔雀形态。上述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四百多年前,或者可以说,远在唐代,居住在云南边疆的兄弟民族,已经在各族文化交流中创造了《孔雀舞》的优美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的创造,与民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生活的亚热带地区,孔雀经常出没。傣族人民酷爱这种美丽温良的鸟。当地风俗,不愿猎杀孔雀,可能与古老的图腾祟拜有关。在傣族的民间传说、艺术作品和生活用具中,常与孔雀有关。著名的《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是诉说孔雀公主与王子的坚贞爱情。绘画、雕刻中有许多孔雀形象,生活用具中也有不少孔雀纹饰,男子头上包扎的头巾,要把巾尾成扇形展开,据说那是孔雀开屏的象征。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象脚鼓的一端也常常要插上几根孔雀毛。而驰名中外的《孔雀舞》更是傣族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骄傲。
(上文摘自《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资料:东方学习读书会
编辑:徐诺
1.文章《【描写跳民族舞的优美段落】好书节选|少数民族的舞蹈有多美?》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描写跳民族舞的优美段落】好书节选|少数民族的舞蹈有多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