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四世同堂》有特别的感情,所以有必要先说我自己。
我1936年出生在北平,才过了半年,七七事变炮响了,我成为了愿望国奴,在日本统治下度过了8年屈辱的日子。过去的八年里,我在可恶的膏药和凶恶的刺刀下长大,像大人一样忍气吞声。那时最期待的事是有一天中国能战胜“小日本”。所以现在回想一辈子,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日本投降。我9岁的孩子跟着爸爸跑到太和殿,聚集在大人堆里看日军投降仪式,那真是一场出气。所以8年抗战时写北平的《四世同堂》当然成了我喜欢的书。
对我来说,《四世同堂》,当然,不仅从老挝研究者的角度评价了这本书,作为独立作家,它的特殊价值是老挝最后一部分最重的长篇,它集中了老挝最真实的思想、理想和追求,写了关于社会,特别是民族精神的思想。那可能是“最老挝的”。
《四世同堂》里有老挝的出生地。书上的主要人物都住在小杨圈胡同里,那是北平西城护国寺附近非常不显眼的胡同。它在新街口有一条小巷,老挝称它为“葫芦壶嘴”,只有五六英尺宽。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计划外的胡同,连冠名都没有。那里的老百姓(603883,股)跟着嘴叫“羊圈巷”,这就是名字。
这种胡同里明明是穷人的聚居地,但小说里有大赤白、关晓浩、牛教授等有钱有社会地位的人,让发家、理发师、养马部等底层老百姓住在同一个胡同里,似乎有点不合理。但是那是老挝的出生地。远离重庆的老挝闭上了眼睛。那里的砖、草、树都在眼前,从艺术角度来看也是允许的。大卫亚设,Northern Exposure这样的话,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关系、写作都比较方便,所以可以做。
这样处理,在我看来,这个“勉强”包含了对老挝出生地的怀念。
《四世同堂》有老挝最喜欢的私人配置。如果对老北京有深深的热爱,又能写得那么漂亮,恐怕没有人能超过老挝。大家都会记得《想北平》的那些感人的文字。“我真的爱北平”,“我爱的北平不是枝节的什么东西,而是和我的心融为一体的历史、大的地方、多少风景胜地、雨后视察海的蜻蜓,到我梦想中的玉泉山的塔影,都聚集在一起。在所有的小事件中,我,有一个我的思念。
写《四世同堂》给老挝一个绝好的机会。那是特别写北平的,而且容量很大,可以充分发挥,可以喷文章。有老北京的城市风景、四点风景、节日习俗、季节性水果蔬菜、胡同风格、民俗礼仪、口语俚语和人们的各种性格、各种生活等。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光是民俗学就是宝物。
今天的北京,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暴涨,城市的无限扩张,对历史文物的破坏等,与当时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那种醉人的老北京味道已经所剩无几,给人们留下了无奈的遗憾。但是老舍用他的笔消失的老北京,真正严肃的老北京,风味浓郁的老北京,风情万种的老北京,其文化记忆价值无法与几张油画和照片相比。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
《四世同堂》有老挝的忠诚和孝道。抗战爆发后,老挝提着行李箱,乘坐最后一班火车前往抗战的后方。他忍受着离别的痛苦,把老母留在了沦陷区。他最苦恼的是忠孝不能兼得。
这种矛盾的心情变成了《四世同堂》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徐善华和徐展。西线显孝,西电忠厚,合则老挝。
徐善很爱国,他不想成为亡国奴。他去抗战。但是他是长孙。这是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支柱。不能留下来忍辱负重。他是内心最痛苦的人。因为他头脑最清醒,要赚钱,照顾全家人。但是他得出的结论是,他绝对不想要日本人的钱,不做日本人的任何事,宁愿失业。他还要照顾邻居,这是大家的主心。西线在危难中始终保持民族尊严,忠诚和孝道终于统一于他。西线的人品、修养、风采与老挝相似。作家似乎以自己为原型。
西电离开北平,登上了抗日的广阔战场。他热情,信念坚定,强壮,敢做。他更直接地反映了卢思忠的理念。有了这两个人物,老挝就不会那么苦恼了。忠诚和孝道都很完美。
《四世同堂》里有老挝的阳刚之气。劳资把自己诗人的强烈气息给了诗人钱墨音。钱诗人敦厚温柔,不与世界争吵,平日吟诗,种花,喝酒。但是,晕倒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高。他是这么说的。“我是迄今为止没有问过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想谈论我不明白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来我们国家,我就受不了了!”
钱诗人的儿子中石是司机。他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打倒了一辆日本兵。这个壮举正如唐诗人所料,他自豪地说。“我只能在文章中找到诗。我的儿子——人开车,但国家灭亡的时候,我会用鲜血作诗。我失去了儿子,国家会得到英雄!”这是多么豪情啊!
由于儿子的壮烈牺牲,唐诗人被日军逮捕,遭受酷刑,没有屈服,出狱后用他磨练的铁骨重建了国家,成为了神出鬼没的斗士。老挝借钱默默地吟诵了自己诗人性格的那一面。
《四世同堂》有老挝的旗帜情结。劳资是骑手,但他多年来都不敢公开自己的骑手身份。这不能怪老挝,要怪那个时代。但是老挝从小就有强烈的旗帜情绪。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骑手的味道。《四世同堂》里的亮点之一就是写的骑手和贵族。小文,俊后裔。老挝给传闻夫妇的那种贵族加上战败的“范儿”,恰当地写出了在底层却保持自尊心的气质。他们俩虽然陷入了贫困,但超然物外沉着镇定,生活在他们迷恋的艺术中。关晓浩被传闻夫人迷住了,动了多少歪头,都在不卑不亢的墙上碰了墙。还有小文部
妇跟围着他们学戏的老百姓可是相处得水乳交融。
平时看来不问国事的小文,在日本军官打死他太太的时候,从舞台上飞身下来,抡起椅子把那军官的脑浆打了出来。他是烈士。
老舍想写旗人,却偏偏写了一对贵族夫妇,这值得玩味。
《四世同堂》里有老舍对底层百姓的理解和爱。同是进步作家,很多人对被压迫被奴役的百姓们是充满同情的,然而他们往往更多地去注意那些小人物落后、愚昧、自私、麻木的一面,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老舍和他们不一样,他的一个十分可贵的特点是,他既不留情面地解剖和批判民众可悲可鄙的恶德,又深情地发现和展示深藏在民众内心的可敬可爱的美德。这大概与他本人的成长经历很有关系,他在底层长大,深深懂得,他的亲朋、邻居、伙伴们的人性中,丑和美往往是以各种不同的关系和形态共存的。
仔细地看看《四世同堂》里那些普普通通的百姓吧,请你找到老舍眼中那种感觉。性格各异的人物系列构成一个现代文学中空前壮观的群像,这里面的脚行李四爷夫妇、棚匠刘师傅两口、司机孟石、理发匠孙七、小文夫妇、相声演员方六、老农常二爷、放话匣子的程长顺、车夫小崔两口,更有祁老爷子、瑞宣、韵梅、瑞全,等等,他们身上的亮点正是老舍极其珍视的人性的闪光。就连吃瓦片的金三爷、潦倒文人野球的内心也有善良的东西,而生在冠晓荷家的高弟,心灵中潜藏的美在正义力量的导引下,使她终于走上光明之路。
这些人物身上正反两种因素兼具的状态,是老舍对民众从未失去信心的一个原因,也是《四世同堂》乐观基调的依据。
《四世同堂》里有老舍的核心观念:爱国和礼义廉耻。作为作家老舍,西方现代的民主思想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但《四世同堂》里的人物都没有表现出明确彻底的现代意识,因为此时国难当头,国家至上。爱国是头等大事。沦陷的8年,“爱国”这个标尺检验着每个中国人。
“爱国”是属于政治层面的,道德则是它的基础。在道德的层面,《四世同堂》自始至终贯穿着的是礼义廉耻。给祁家看坟地的老农常二爷进西直门让日本兵抓住罚跪,他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痛不欲生。老舍说:“他是个中国人,北方的中国人,北平郊外的中国人。他不认识多少字,他可是晓得由孔夫子传下来的礼义廉耻。”在这,老舍点出来的就是《四世同堂》的这一个核心观念。老舍希望也相信,经过民族战争的考验与洗礼,在礼义廉耻浸润中长大的整个中国人的国民性会有新的提升,甚至升华。
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倡导“抽象继承法”。他认为古代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抽象意义往往可以为一切阶级服务,因而可以继承。虽然此说当年遭到批判,但今天看来是有道理的。中国人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生活中被彻底砸烂,完全弄一套新的,外国的,水土不服,立不住。而且,传统有优劣两面,把孩子和脏水—起泼掉也太可惜。世界各国文化中好的东西都是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是有普世价值的。
老舍始终认为中国的改造必得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基地上,但不能原封不动地保留,要改造,去掉陈腐的,发扬优秀的。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倡导的礼义廉耻不同于传统的,是经过改造更新的,与冯友兰的主张不谋而合。
《四世同堂》这个书名起得就大有深意。四世同堂,一个最传统的家庭模式,一个保守封闭的世界,一个最老旧的观念。小说以此时此处为起点,让一个个在礼义廉耻的传统当中泡大的老北京人,经过8年的炼狱,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到了小说的结尾,和开篇相比,每个人的灵魂似乎都经过一次大洗涤,光鲜亮堂了许多。《四世同堂》里,经过改造、锤炼而更新的礼义廉耻,在道德滑坡的今天显得更珍贵了。
《四世同堂》里有老舍命运终端的预演。这部书中关于祁天佑含冤投河的那段描写,是令人唏嘘的。尤其使人惊奇的是,竟然与老舍在20多年后的遭遇那么相似。天佑他冤枉,他委屈,他要把粘在身上的大黑点子——使阳光变黑,使鲜花变臭,使公正变成狡诈,使温和变成暴戾的黑点子洗净。他拖着疲惫受伤的身子往西走,出了城,看到流水在向他召唤……这里写的是天佑,又是老舍自己辞世前的真实心理,甚至走的方向,去的地点,结束生命的方式——投水,都一模一样。好像是老舍在书里为自己写了预言,真够神奇的。
一般来讲,作家写他的人物,常常会设身处地去揣摩这个人此时会怎么想,会怎么做。老舍写到祁天佑的冤屈时显然是十分动情的,他把自己完全投入到了这个角色里,他变成了祁天佑。“他一生没打过架,撒过野。他万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挨打。他的诚实,守规矩,爱体面,他以为就是他的钢盔铁甲,永远不会叫污辱与手掌来到他的身上。现在他挨了打,他什么也不是了,而只是那么立着的一块肉。”天佑被打,游街,身上写着“极大的红字——奸商”,鬼子还逼着他自己大声喊:“我是奸商!”到了这一步,老舍只能让天佑走进那河水,让清凉的水洗净胸前的红字。谁知,到了1966年,老舍遇到天佑一样的横祸。他瞬间变成了“反动文人”“牛鬼蛇神”,挨打、挨斗,挂着侮辱人格的黑牌子。他的心走入了当年他为天佑设定的思路,他没有别的选择,他走入太平湖。当然,老舍的投湖还有绝望、彻悟、醒世、抗议等多重更深的含义。
老舍和他的天佑,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结局。《四世同堂》里的这一段描写,似乎是老舍20年前的谶语。它是谜,又不是谜。
《四世同堂》里有老舍,连他的结局都写进去了。不是吗?
《四世同堂》里,一个活着的老舍,无处不在。
1.文章《【四世同堂祁天佑跳河段落】《四世同堂》里老挝》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四世同堂祁天佑跳河段落】《四世同堂》里老挝》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