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仔细分析过高尔基的经典作品《童年》两篇,因为各种事情中断了,所以想继续做这件事。文学阅读要仔细阅读,要回到文本本身。可能有点累,不讨好,但一点点做下去,人对自己也不坏。

在第一章,父亲去世后,主人公“我”和母亲和外婆一起乘船来到外公家。第二章,新生活的帷幕拉开了。

《童年》作家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

每本书都有灵魂。

在具体描述外公的生活之前,作者首先直接跳出故事外,用第一人称诉说了自己对外公经历的感受。这种感觉糟透了。《阴森可怕的童话》,姥爷充满了“黑暗和残酷”。

这个叙述很重要。因为作者在这里揭露了写书的宗旨和目的。“我要说的不是我的故事,而是俄罗斯人民如何在如此可怕和令人窒息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殖的故事。”

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关键。这就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像人一样,每本书都有灵魂,从一本书的优劣来看,这个思想的灵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童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是简单地写一个孩子的童年,而是表面上写一个孩子童年的经历,这一点很普遍。

它代表了这个孩子的经历,或者用这个孩子的视角写俄罗斯的老百姓,在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独特的环境写他们的生存。在主人公小男孩的经历中,不同的人物排队,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写下了各自的人生和命运。

《童年》有很多凄惨的故事,比如高尔基在描述自己的感情时说的“阴森恐怖”。正是当时俄罗斯贫困百姓的生活环境。

作家描绘了这种恶劣的环境,描绘了人的凄惨命运,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命运面前,用人们所表现出的人性的荣耀和力量是很重要的。人的善良,人的智慧,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都是命运黑夜里闪烁的光芒,这光芒也必将因人性的保存而存续。

构思的高原是作品能够长期走下去的根本保障。在阅读欣赏中,在我们自己的写作中,这一点很有参考意义。

难忘的殴打场面

经过作者的直接叙述,我们和小主人公阿列克谢一起来到了热闹的外公家。本章有一个核心事件:没错,阿列克谢被外公鞭打,这也是这孩子第一次挨打。这件事对阿列克谢很重要,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剧情中,这个事件全面展现了姥爷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刻画了姥爷这个重要人物。

高尔基

阿列克谢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父亲去世前,他其实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关爱,所以本性善良,天真无邪。他的父母以爱结合在一起,他的父亲是善良的乐天派,和儿子关系很好,可以带他玩。

外公问阿列克谢,爸爸从没打过他。他妈妈说。"马克西姆从没打过他,也不让我打他。"外公问为什么。妈妈说:"他说用拳头什么也教不了."姥爷怒斥马克西姆,骂他傻瓜。

这一段很有趣。外公不赞成阿列克谢父母的婚姻,他看不清马克西姆。马克西姆是一个天性善良,有自己智慧的人。那个时代不会有不擅长打孩子的教育专家。

可惜阿列克谢的父亲去世了,他动不动就要面对“选人”的外祖父。

挨打之前是另一个家庭事件,舅舅们的分家闹剧。除了阿列克谢的母亲这个女儿外,还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以贪婪、自私、冲动和野蛮集中了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缺点。

当时阿列克谢的母亲违背了外公的意愿,所以结婚了。

她的嫁妆被剥夺了,现在两个舅舅除了闹着争夺染坊的经营权,还要瓜分阿列克塞母亲的嫁妆。

他们在外公的饭桌上挥舞拳头,乱吼乱叫、扇耳光、在地上扭打,把家里闹得一团糟,孩子们吓得不轻。

为一点点利益,亲兄弟大打出手,甚至对父母亲吼叫动手,在感到气愤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贫穷毁坏人性的可怕力量,为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感到可叹,为这样的人间悲剧痛心。

更让人痛心的,是人性的这种堕落会传递到孩子身上,雅科夫舅舅的儿子萨沙故意陷害“我”,知道“我”想要尝试染布,就建议“我”把餐柜里的一块白色桌布染成深蓝色,而“我”不知道这块桌布是外公家最珍贵的桌布,如果弄坏了,会遭到外公最严厉的惩罚。

结果我把桌布染了一个角,幸亏学徒工小茨冈人阻止了我,还有善良的外婆帮我掩护。但萨沙又向外公告密,结果就引出了这一章的重头戏:挨打。

“我”不懂外公说的“抽”是什么意思,在这个星期六,“我”终于见识了。外公用浸湿的桦树条抽打犯错的人。先打萨沙,因为萨沙用烧红的顶针烫人,还告“我”的密。

之后外公打“我”。“外公冲过来,推开她,一把把我夺过去,拖到长板凳前。我拼命挣扎,扯他的红胡子,咬他的手指。他怒吼着,夹紧我,用力把我往板凳上摔过去,摔得我的脸生疼。”

外公一直把“我”打昏了才罢手。打人从开始酝酿气氛,令“我”十分恐怖,“在这个阴暗的厨房里,留下了我永生难忘的寂静”,到最后外公疯狂的号令:“把他给我绑起来!我要打死他!”

这个场景描写非常生动,令人难忘,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不由自主想到文学史上另外一场著名的挨打,《红楼梦》里的宝玉挨打。宝玉被打后,有很多人去看他,这本书里也写到了不同的人去看阿列克塞,主要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外公,一个是小茨冈人。

痛苦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学会同情,对世界温柔

写外公看望阿列克塞的过程,作者全面深入地描写了外公这个人物,使得这个人物丰满立体起来,让我们看到了外公个性的其他方面。

外公把“我”打得很重,“我”生病了,一连几天都只能趴在床上。这天,外公突然来看“我”,仿佛从天而降。

他坐在床头,用冰冷的手指摸“我”的头,不自在地摇晃脑袋,眼睛在墙上扫来扫去,然后从衣袋里摸出几块姜饼、糖、一个苹果和一些葡萄干,放在“我”的枕边。他凑近“我”,吻“我”的额头,然后就开口聊了起来,一边说还一边抚摸“我”的额头。

这段描述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外公当时的复杂心理,他为打坏了外孙感到心疼愧疚。在外公凶狠残暴的外表下,其实还隐藏着一颗细腻的心,对阿列克塞这个小外孙,他是有爱的。

外公对“我”说了好多话,给外孙讲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外公的这段回忆很重要,将小说的时间范围扩大,让我们看到再上一代俄国底层民众更加艰辛的生活,同时也展现出外公这一代俄国人的奋斗生活。

外公给“我”讲他如何在伏尔加河畔拉纤,“没完没了地往前拉,一不留神就会栽个狗啃泥,那时候躺在地上一点都不想动,心想倒不如死了也就罢了!那样活着和死掉也没什么分别”,外公从最底层的苦力,拉了上万俄里路,终于在第四年受到老板赏识,当了工头。我们可以想象外公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开一家染坊,雇着学徒和工人、佣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结果。

外公还很有孩子气,他一边说还一边跳下床给“我”表演拉纤,他还讲纤夫们在劳动间歇如何唱歌,那歌唱的场景十分感人,让我们看到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坚韧不拔与乐观豪迈。

原来恨不得踹他一脚的“我”不再生外公的气了,而发现外公是一个神奇的人物,并不讨厌。

而外公对“我”的鞭打却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中,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身体的疼痛和病弱也对“我”产生了奇妙的作用。在这几天里,我突然长大了许多,学会了关心所有的人,从此变得对伤痛极其敏感,不管它们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是在其他人身上。

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痛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痛苦是我们都会极力避免的,但在某种意义上,痛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实我们也会有类似经验,生病、哀痛等等状态有时候会让我们变得敏感。

这种敏感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再宝贵不过的财富,对我们普通人其实也值得珍惜。这种敏感会带来同情、同理心,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他人,更容易对这个世界存有一份温柔。

这一章的最后描写了另外一个人,就是随后也来看望病中的“我”的学徒工小茨冈人。在情节上,这一段描写其实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因为下一章的故事就是属于小茨冈人的了。他需要提前有一个出场,让我们大概对他有所了解,做一个铺垫。

小茨冈人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是外公染坊的学徒工,在这个家又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个下一章会交待。

我们先看看作者给他画的素描:虎背熊腰的家伙,个子不高,脑袋特别大,顶着一头乌黑的卷发。他的眼睛里满是快乐的神采,他总是乐呵呵的,“我”看着他的笑脸,想起了外婆讲的伊万王子和伊万傻子的故事。

小茨冈人很善良,对“我”说起外公鞭打“我”的时候帮“我”挡鞭子,说着说着还猛抽了下鼻子,甩了甩头,他很有同情心;他单纯朴实,直接告白说喜欢“我”,是因为喜欢“我”才会为“我”挡鞭子,他可不是对每个人都这样的;他还很聪明机灵,教“我”以后如何在挨打的时候减轻疼痛;而他其实也是个可怜人,他说他被打掉的皮都可以“缝一条裤子了”,可见小茨冈人没少受罪挨打。

“我”喜欢小茨冈人,相信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都会在心里喜欢这个可爱的人,那小茨冈人都有哪些故事,他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在第三章里看到。

在第二章,我们了解了作者创作全书的主旨,外公家的生活全面展开了,小主人公也遭遇了生活的初次历练,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获得了成长。外公的故事丰富了他的形象,扩大了作品的时间跨度,使俄罗斯下层民众的奋斗生活更加宏阔而厚重。而小茨冈人的上场,将带领我们进入下一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