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和合并文档信息
[知识列表]
第一,准确掌握“文本信息过滤与整合”。
“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论述文本阅读中非常重要的考点。浙江卷的两个选择题和简单答案大体上与“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密切相关。
什么是正文信息?句子中出现的单词、句子或句子中隐藏的深层含义,或字的行距中隐含的含义,经常被表达出来。
什么是过滤?也就是说,在确定大象或角度后,针对问题干燥要求和提供的信息,对语言资料进行搜索和阅读,并找到问题干燥信息与资料信息相对应的信息。
什么是集成?就是调整选定信息的组合,根据需要对选定的有用资料进行分类,用正确的语言说明或总结加工的信息。
因此,“文章的信息审查”最常见的调查方式是选择题。“文章中的信息整合”最常见的考试方式是短答案。
“文档信息过滤与整合”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全面的。要想准确、全面,必须根据问题干燥要求确定信息过滤和整合标准。什么是标准?“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干中”.理由'''“根据”等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标准。“过滤”说明文本中的信息繁杂,需要根据命题人提出的“标准”进行选择和区分。“合并”是指根据标准集中相关分布式信息,提取、压缩、合并或删除、替换信息。
第二,了解期权传递信息的知识。
论述文本阅读设置中的每个选项大部分是对先文信息的战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比较分析选项和原文信息,判断选项的战术是否与原文的意思一致。有必要在这里学习上述相关知识。
1.概括战术和具体性传达
概括的战术是抽象原文的具体表达,提炼其本质,并将其提高为一般认识的战术。语言形式中反映的是从大段落或长句中提取核心单词,并将其重组为较短的句子。
判断这个战术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从具体提炼到一般的提炼,要注意概括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说,这种一般结论是否可靠。第二,取决于提取的关键词重组的句子是否符合原文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文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具体战术是在原文中以具体事例表达抽象内容的战术方式。有些具体事例来自文章,有些来自门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原文的某种概括观点和结论的例子。
判断具体战术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资料是否统一、资料是否符合原文表达的意图的角度来考虑。
2.正向和反向传递
正向战术是根据原文的表达,根据作者或文本的意思进行、概括或具体传达。逆转术是根据文本信息给出的结论或结果进行复原性战术。也就是说,从结论或结果反向推断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或导致该结果的原因。
判断逆转术是否恰当,主要是符合原文的观点和逻辑,根据是否合理。
3.如实战术,推理战术
如实传达是基于文本信息的同义词,语言形式可能不同,但原文的文章内容传达的信息不会失真。
判断如实战术是否正确的关键在于判断战术的句子是否与原文是“同义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原文多、结构相似的选项,不能盲目同意。而且,对于改变表达、改变表达、在原文中找不到对应单词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推理式战术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推断事物之间的联系或事物的发展趋势、具体应用是否适当等的一种战术。
判断推理式战术是否合理,取决于推理依据是否正确,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推理结果是否合理。
[前提学]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文中信息的筛选。
【题型分析】主要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正确项目”(“是”)和“不正确项目”(“非”)都可以选择,但大多数都选择“非”问题。主题间的表现主要如下。“下一个表达,不属于。原因(或根据、结果、措施)之一是对“”原文(或任何自然段落、任何自然段落)内容的以下表述不准确。(或者说是对的。)这种主题的选项大多数是对原文信息的战术,也有对原文信息的归纳总结。做题的时候,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将选项表达的信息与原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判断对错。
例1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说两种语言比只说一种语言有明显的实际好处。——可以与更多的人沟通。但是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明掌握两种语言是更重要的优点,运用两种语言更聪明。掌握双语可以对人的大脑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预防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认为第二语言是干扰,在认知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业和智力发展。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使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时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得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能力更强。
1.下列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答案】 B
【解析】 “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原文第6段相关表述为“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比对分析可以看出,“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所以,B项是错误项。
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 )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答案】 C
【解析】 通过审题,可知信息筛选的标准——“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从而可以明确相关信息涉及的区域为2~5段。比对原文信息句“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从中可以看出,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对儿童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所以,C项是错误项。
题型二 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题型分析】 多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选“正确的一项”(选“是”)和“不正确的一项”(选“非”)几率均等。题干的表述主要有:“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近年来浙江卷很少出现这种题型,但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属常考题。这种题的选项大多为逆向转述和推断式转述。题目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各选项是由已知到未知的一种推断,不可能使用比对的方法。做题必须真正读懂文章,主要看是否符合原文的观点和逻辑,依据是否合理。
例2 阅读文本见本专题学案4[例1]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答案】 C
【解析】 A.原文第1段表述为“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成“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原文第3段表述为“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该选项偷换概念。D.根据原文的表述,频繁切换语言,能使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从而忽视干扰,选项中的说法过于肯定。
题型三 文中信息的整合
【题型分析】 “整合”,调整组合,就是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按“标准”(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题型一般为简答题。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节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
4.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第一个“负责”:指经过了事实的检验与逻辑的论证。②第二个“负责”:指对真理的扩充、推动(捍卫)。
【解析】 根据题干关键词回溯原文,确定答题区域在3、4两段。答题时,需要联系文本的主旨,明确词义。第一个“负责”的含义可根据第3段中“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两句话归纳。第二个“负责”可根据第4段中“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来归纳。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比对定答的前提。就选择题而言,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鉴其“指向”,也就是题目的设题角度、考查方向。选择题题干包含了很多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对我们正确作答,既提供了筛选和整合信息的标准,又有思考方向的导引。这些信息主要有:
看清题干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选“是”)还是错误项(选“非”)
确定某一正确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有些考生能比对原文,正确判断某个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但由于没看清题干中选“是”还是选“非”的要求,导致所选答案错误。
看清题干筛选信息的标准、依据
是“表现”,是“原因”,还是“结果”……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这类关键词,有的选项可能符合原文内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如果考生没看清题干要求,仅根据原文判断正误,就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看清题干暗示的考查区间
有的题目并不是关涉全文,只是针对文本局部段落命制,往往在题干中暗示了考查区间。解答这类题目时,如果能在第一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迅速精准“定位”,找到所有与本题相关的段落、语句,勾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这些内容,必然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答题的正确率。
二、细心比对
答题都必须依据文本,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除了要看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还要把选项表述和原文相关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准确识别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从而准确答题。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做好“三重比对”。
1.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的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下表中的词语应重点比对:
词语性质
例词
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表范围
都、全都、所有、人人、
一些、部分、一般
扩大(或缩小)范围
表程度
或许、大概、必定、一定、
可能、似乎、从来
混淆偶然与必然,
过于绝对
表时间
已经、将来、完成
混淆已然与未然
表指代
它、其、之、此、那
偷换概念,指代有误
表是非
没有、没、无、无非
混淆是非,无中生有
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的问题。
关系类型
关联词示例
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因此、是因为、之所以
因果颠倒、强加因果、
调换原因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互换
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若
改变了假设关系,假设
的结果成了现实(或变
换了假设前提)
目的关系
为了……
置换目的或者目的
表述不够周密
递进关系
不但(不仅)……而
且……、并且
前后内容颠倒,不合逻辑;
或者置换成其他关系
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
置换成其他关系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可是、然而
置换成其他关系
3.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论述类文本当然以说理为主,说理自然就离不开逻辑和依据。对内容分析题和推断题的判断离不开逻辑和文中观点(或结论)的依据,看看是否合情合理。“合情”就是符合客观实情,“合理”就是符合逻辑事理。
比对内容
内容诠释
可能出现的
错误类型
比对选项句陈述对象、被陈述对象在原文中的位置。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
主客颠倒,不合逻辑
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和推断是否有依据,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选项所述原因、条件、结论和推想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依据(或结论)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都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先潜《谈读书》)
材料二: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
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这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不能作为“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增长心智。
B.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分辨出哪些书有益。
C.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把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
D.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提升阅读能力。
【答案】 B
【解析】 B项,“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分辨出哪些书有益”不能作为“‘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的原因”,根据材料二第1段“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可知,A、C、D三项的表述正确,而B项的表述于文无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D.不光在科学与哲学领域,就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也都存在人类无法最终理解的问题。
【答案】 D
【解析】 A.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2段,“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且原文中的“说不定要”也不同于选项中的“就要”,混淆了或然与必然。B.材料二第2段相关表述为“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材料二第3段的相关表述为“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并未将“哲学作品”与其他两类作具体比较,同时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3.概括两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
【解析】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所给的材料,整体把握材料大意,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本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通读两则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材料一的第2段和材料二的2、5两段,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可以从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两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冷成金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4.为什么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请简要概括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①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②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③能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④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
【解析】 解此题时,首先审清题意,确定筛选标准——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的理由。其次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勾画:所答信息实际上就是经典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主要集中在最后三段。最后根据勾画出的语句,用准确、全面、简洁的语言作答。
1.文章《【段落信息的筛选】考试准备:正文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段落信息的筛选】考试准备:正文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