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祥林嫂,你会想起满头白发、苗条、一只手拿竹篮、一只手拿竹竿的农村女性的形象。

《祥林嫂》也是电影电视剧和网络上的“座上客”。人们经常喜欢用“祥林嫂”来形容接连被悲剧吸引的萎靡不振,以及遇到人就谈论不幸遭遇的人。

祥林嫂是鲁迅老师在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不明白作家为什么用温暖的题目(祝福)写悲剧故事。

我不知道,这样见人就自己撕伤疤的祥林嫂,到底是谁强行杀了她?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祝福》,这次找到了答案。

01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小说是用逆序写的写法,开头首先描写了喜庆的雪景。接着又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解释了祥林嫂悲惨的结局。鞭炮的声音、嬉戏的声音都应该是快乐的红色,但被祥林嫂泼上了冰冷的黑墨汁。

祥林嫂为什么在新年离开了世界?

小说中吃香瓜的群众说她很穷。是的。祥林嫂很穷。她原来是劳资爷爷家的仆人,后来被老街赶出了家。从那以后,她成了乞丐,再也找不到赚钱的工作了。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被开除呢?毕竟是吃了“缺乏警惕感”的痛苦。

“边界感”是“心理边界”,是指人与人之间内在的自我边界。每个人心里都设有一道防线,我们不要轻易撕开别人的防线,要保护好自己的防线。

缺乏边境感的人总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缺乏国境感的人不知不觉地越过国境,像病毒一样侵犯别人的生活,不知道。(伯纳德肖,SLARTOR)相反,有边界感的人不会强迫别人分享自己的感情,也不会过分热情地探索别人的私事。

祥林嫂是没有国境感的人

祥林嫂的口头禅是“我真是傻瓜,真的。”“哎呀,我的阿毛要是还在的话,就这么大了。”“绕不开这几句开场白,以她的传播能力,整个卢津的人已经无人知晓,没有人不知道她的故事。

祥林嫂本来就不是老陈人。她丈夫死后,聪明的婆婆想把她卖到深山里当儿媳,用交换的钱娶小儿子。因为所谓的“好女人不改嫁”,祥林嫂跑到老镇去找老舍老爷的家当仆人。

但是不久,祥林嫂被婆婆抓住,被绑在山野,亲近起来,生了孩子。本来故事可以到此为止,没想到丈夫死了,孩子也被狼吃了。

祥林嫂瞬间成了皮囊空空的行者,眼神呆滞,杂乱无章,失去了往日的聪明和能力。

她变得唠叨起来,到处开始谈论自己的不幸遭遇,胸闷,鼻子酸疼,眼眶发热,眼泪汹涌地流了下来。一开始听的人伴随着几滴眼泪,后来听多了,大家绕道而行。之后,祥林嫂被全村“讨厌”了。

人们总是喜欢通过强迫别人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但是从来没有想过你的生活经历或喜怒哀乐对别人来说不重要,甚至没有意义。

事实上,祥林嫂把自己的苦难讲给别人听,只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想承认自己真的很悲惨。然后可以安心地生活在悲伤中。但是祥林嫂最终没有得到所谓的“认可”。

卢村的人,很多人缺乏边境感

“我认为你最好早点到。你去土地庙捐一个门槛,用你的替身踩一千人,横过一万人,救赎这一带的罪名,免得死了受苦。”

这是同一位老家仆奶妈告诉祥林嫂的“妙招”。当时社会上盛行“好女人不改嫁”的想法,祥林嫂虽然被迫,但最终只能传承为“一个丫鬟二夫”,传统上扰乱风俗。

当时,祥林嫂这种情况下地狱,被阎罗王锯成两半,说要分给两个丈夫。奶妈为了让她摆脱罪恶,热情地给了她“捐款门槛”。人们总是有意识地下意识地撕开别人的防线,披上“为你着想”的外衣,做着控制别人生活的事情。

卢村的人,明明对祥林嫂嗤之以鼻,但听到祥林嫂额头伤疤的起源,他们不禁交谈起来。他们真的对祥林嫂感兴趣吗?当然不是。祥林嫂只是饭后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别人的日子都是别人的,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亚里士多德,《新伦理学》,《生活》)突破防线,越过国境,干涉别人生活的人会有相对感。

到不适,也会影响对方的生活。

祥林嫂听了柳妈的话,苦闷了很久,于是她存了大钱十二千,软磨硬泡地求来了捐门槛的机会。本以为捐了门槛,就可以清清白白,重新做人,没想到大家对她的态度还是没有变。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提出一个理论,放在这里很恰当,叫“浆糊逻辑”。中国人所处的圈子就像是一团巨大的浆糊、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都活在网里,最终混乱地团成一团。

一团浆糊,像极了祥林嫂的生活圈,揉在一起混乱不堪。祥林嫂扯开防线,将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倒灌给别人,是强迫别人倾听自己的情绪和故事;鲁镇上的人,窥探祥林嫂的一切,打着“为她好”的旗号,出谋划策,是僭越了别人的防线,干涉别人的生活。

02 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故事?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到1936年,这段期间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乱,且急剧变革的时代,这部小说创作于1924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鲁迅本以为中国可以就此摆脱帝制政权,中国人可以不再被封建礼教枷锁住精神。然而现实却是,中国人依旧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中国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社会。

鲁迅先生面对“惨淡的人生”,展现出了顽强的一面。他弃医从文,积极奋斗,用一篇篇文章,揭露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小说中的鲁四爷和鲁四婶,就代表了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一个人当八个人用时,就乐得捡了便宜;干活不麻利时,就话里话外的百般嫌弃。

小说里的人,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鲁四爷偏见地说祥林嫂是个不祥的人,非常“不干净”,祭祀用的器具,要是沾了她的手,一定会晦气。鲁镇的人,也都觉得祥林嫂没遵守“好女不改嫁”的传统,认为她违背了公序良俗。

祥林嫂就是一个苦命的农村劳动妇女。小说围绕新年祭祀这个话题,将人们对祥林嫂的嫌弃,归到改嫁上。既写出了人们的无知,也写出了社会对于底层人的凉薄。

如果你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会发现他的作品中,多的是对底层大众的描写,和对世态炎凉的反思。鲁迅先生之所以可以写的如此深刻,完全跟他的经历有关。

杨绛先生曾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能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这句话放在杨绛先生身上适用,放在鲁迅先生身上,也同样适用。

鲁迅先生原本出生在地主人家,周围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的;后来家族没落了,他也尝到了人情冷暖。所以,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也可以透过文字,感受到世人的冰冷。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

这是祥林嫂再回到鲁家当佣人时,鲁镇人对她的态度。先前,祥林嫂因为干活麻利,不多言少语,深受鲁四婶的喜爱,镇上的人自然也对她高看一眼。

后来,祥林嫂“克死了”丈夫和孩子,成了大家眼中不祥的人,也就自然对她冷淡了。鲁迅先生借祥林嫂的遭遇,揭露了当时的世态炎凉。

新年本该团圆、本该其乐融融。大家告别过去一年的不尽如人意,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平安祥和。这是年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但是祥林嫂却选择在这个时刻,离开尘世。

说到底,祥林嫂是一个被凉薄的人,在举家团圆的时候,她被扔到了冰冷的尘芥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这样贫苦的劳动人民,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祝福》的背后,饱含了作者祝福穷苦的劳动人民能早日摆脱封建社会毒害的情感。祝福里,不能没有中国人早日建立起边界感的希冀。

03 没有边界感的人,都活成了“祥林嫂”

反观现在,虽然日子变好了,也自由了,但是边界感缺失的问题,却一直还在影响着我们。

不久前,一条“炫女母亲被班长踢出了群聊”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以下是故事的始末,读完后,相信你会对“边界感”有更深刻的认识。

郭兰的女儿是个学霸,今年高考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郭妈妈很自豪,第一时间就在老同学群里,晒出了女儿的录取通知书,还让大家掌声“响起来”。结果,郭妈妈还来不及收获羡慕和掌声,自己就被移出了群聊。

这位郭妈妈,没事就在群里炫女儿。要么就是优秀的成绩单、要么就是女儿埋头学习的照片组。起初,其他家长还会说上几句,譬如“孩子真棒”“真优秀”等话,时间久了,其他家长也就懒得夸赞了。

之前的照片、成绩单和自言自语炫女儿的郭兰,已经败光了好感度。这次晒录取通知书、求表扬的行为,直接激怒了群主“班长”。

郭兰被移出了群,但她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正是边界感缺失的悲哀。你的女儿成绩如何,考取了哪所大学,和别人无关吧?在大家公开聊天的地方,你一个人频繁炫耀女儿,这其实是对别人的打扰,也会给别人带去不适。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去听你女儿是个怎么样的人,不是吗?

但是生活中,像郭兰女士这样毫无边界感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拉着别人,没完没了地说着自己的过去、今天、明天,完全不管别人是否想听。

就像祥林嫂一样,强迫别人记下了她的开场白;当然也有很多人乐于打探别人的生活,就比如鲁镇上的人们,在窥探中寻到快乐,在多管闲事中,找到存在感。

钱钟书说:“天生人是叫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

也就是说,我们开心或是悲伤都和别人无关,谁也没那个义务去倾听你的故事;你也没那个权利,去干涉别人的生活。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都该守住边界,做个有边界感的人。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就是要学会强化个人意识。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在强大的人际关系网里,我们会有不同的身份,也会相应肩负不同的责任。但是,我们都始终不能忘记一点,就是我们是自己的。

“我们是自己的”虽然听起来很自私,但却是最实在的话。一个连自己都做不好的人,又怎么能给别人带去幸福呢?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要懂得回怼冒犯你的人。很多时候,出于礼貌或是一些其它原因,我们对别人的嘲弄和调侃,并没有及时予以还击。这时,别人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我们是可以被冒犯的,于是他们就开始变本加厉。

很多人不敢还击,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一时冲动”会冲散人情、冲跑合作。可是,你真的觉得,一份靠冒犯才能换来的关系,会长久吗?

这世上,唯一可以维系关系的只有彼此尊重。所以,对那些冒犯你的人,不要犹豫,请回怼回去。

·做个有边界感的人,就一定要尊重别人的边界。守住自己的边界,同时也不要冒犯别人的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别人不愿意谈的事情,请管好我们的好奇心。

如果别人不想分享自己的私事,我们就没有权利,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践踏别人的边界。没有人有义务袒露自己的私生活在太阳下,尊重别人,就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边界。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寒冷。

人与人的相处中,离不开边界感,边界感缺失的人,注定会刺痛自己、刺伤别人。祥林嫂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生活却还在继续,而“边界感”则是我们一生都不能丢失的东西。

让我们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轻易跨入;也同时尊重别人的边界,不随意划破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