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造成的影响

很多地方推迟了节日后的开班时间

各大中小学基本上推迟了开学时间

政府这样做

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阻止病毒的持续传播

传染病得到抑制

大家的正常生活才能恢复

当然,在住宅期间,

文学也不远了

早期

我们将免费向读者开放所有现有的有声读物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本圣经免费!陪我去“家”家预防肺炎)

今天

我们还想放上以前的专栏“文学课”。

重新打捞,每天重新发送一篇旧文章。

以通俗的方式

解释文学经典,分享文学知识,梳理大家的生平

希望各大中型文学爱好者能借此积累文学知识

最后,

卖一个关卡吧

明天我们将和读者朋友进行有趣的互动

请注意本期明天的头条推送

100年前祝福——鲁迅精读

文|希中宪

过年回家,重读鲁迅的《故乡》。

反而不是为了应对风景,主要是二丫的教科书堆在桌子上,随手拿出一本高中语文教材翻开就是这个。

《故乡》很好。首先鲁迅是郑渊村夫的大学男教授,豆腐、西施、杨斗衡秀写得真的很精彩,对话、动作、表情描写都是教科书级别的,难怪至今没有从教科书中移除。只要能生动地模仿乡下女人的话,今天的大学教授就很难做到。

沿着《故乡》这一条线重读了《祝福》和《在酒楼上》,后两篇可以看作是《故乡》的续篇,相当于鲁迅前后回望了两次。第一次回乡遇到了尹托和豆腐西施,两三年后又回去了一次,遇到了祥林嫂和余伟宝,一次不如一次。故人的重大变故,乡村不可逆转的衰落,成为这几部小说的整体基调。

所以一开始想喊,第二次只剩下彷徨。

《祝福》,高中的时候我不太喜欢这个。那时候我喜欢《孔乙己》 《风波》 《藤野老师》,尤其是孔乙己,文学里最瘦的。

重读《祝福》。鲁迅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写完了一个女人的半辈子,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的那段苦难被他写得突然合理。祥林嫂这位主人公旁边活跃着一位配角,主人公和配角互相照亮,互为表象。比起这个苦难深重的主人公,我更喜欢读那段配角。各配角也在发光。四叔、四婶、魏老板娘、刘妈妈,一出场就想笑。《祝福》在充满纸张的凉凉中有一个笑话。

比如,从思叔(卢思睿)的形象来看,他总是尽力在家务和女人家人面前保持沉默,以保持他的威严、自尊心和不问琐事的家长形象。但他说得越少,他的一句话脱口而出的话就越能体现人品。

例如,上林嫂子在淘米的时候,突然知道被带到婆家去了,师叔就说:“可恶!”说。但是." "

当雇人护送妻子来解释时,师父说:“可恶!”说。

听到魏太太兼有自残和奉承的解释,思叔又说。“但是。”

四叔这几句话几乎说不出来。只是一个感叹词,加上两个标点符号,他翻了几次,每次都恰到好处,和说话人的身份和所处的情况非常一致,每次想说就休息,但传得比冗长的故事更生动。

这是鲁迅式文字游戏,也是《祝福》的对话战略。让主人公尽最大努力多说话,尽量少配角。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主人公当然台词很多,不然怎么称呼主人公?配角当然要少说话,不然不是要抢戏吗?

我说事实不完全是这样。《祝福》中人物的话少,首先取决于角色的身份和处境。祥林嫂是怨妇,怨妇的特点之一是喜欢唠叨和自言自语。听的人越少,人们越表达欲望。相反,像思叔这样的封建家长又夸口说读了几本古书,坚持微笑是正常的,对别人越没有要求,金口越难打开。

因此,劳资爷爷以《祝福》中最快、最高的人物登场,但台词少得可怜。除了这几句话外,还有两处用双引号明确标注的大白。一个是祥林嫂死后,四爷对死者“错误物种”的开馆论。第一次见到鲁迅时,他说他“胖了”。另外,他像银神人一样阴沉的脸,一言不发地笼罩在卢津上空,就是活活打死抢走的人该有的气场。

半官相林衡水,说话烦,《祝福》后半段几乎完全由她支撑,其中最有名也最大胆。我真的属于以“傻瓜,真的”开头的那篇长篇独白。这样珍惜的文字在金子般的片段中,这长长的独白原封不动地重复了两次。

第一次说的时候,大家都震动了,第二次说第N次的时候,不仅是她身边深情的村妇,你我这样的读者也要疲惫麻木。

p>

这正是《祝福》这篇小说要达到的效果。让读者读到流泪,或是让读者读到厌烦,对作者来说,都正中下怀。好的文学不但让人有代入感,还会有生理反应,这反应不是抚慰或讨好读者,更可能是冒犯与叨扰读者,全看小说人物和情境的需要。成熟的读者,应该能超越这些表层的生理反应,去同理小说中的人物,并为小说叫好。

同样的对话分配还出现在其他各色村妇身上(鲁迅这几篇小说,真是民国村妇大集锦),其中有一位卫老婆子,算是乡村家政界首席猎头,和所有的中介一样,她上下家通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将自己位置摆得极端正。论《祝福》台词量,卫老婆子仅次于祥林嫂,话痨方面排名第二,祥林嫂很多事迹是通过卫老婆子之口说出来的,这样安排,一是情节需要,二来也避免将全部叙事都交由祥林嫂一人自述(如同《在酒楼上》,所有的叙事重任都落到吕纬甫一人身上)。

有一场对话,发生在卫老婆子与四叔的老婆四婶之间,两人又分出了主次,卫老婆子为主,四婶为次。我还是优先关注配角:这场对话中,四婶一共就说了四句话:

“啊呀,这样的婆婆!……”将话题引向祥林嫂那个精明强悍的婆婆,带出祥林嫂二婚的因由。

“祥林嫂竟肯依?……”引出二婚拜堂现场,表现祥林嫂的顽抗、无助与愚忠。

“后来怎么样呢?”“后来呢?”则柳暗花明,引出祥林嫂苦尽甘来,二婚后“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式的“好运”。

这一场对话中,喋喋不休的是卫老婆子,四婶则是一副懵懂无知、欲言又止的样子,但其实,她的每句话包括标点符号都饱含着暗示、期待与引导。此时的四婶,像极了相声中捧哏的,靠简短语句串联,让卫老婆子漫长的讲述分出层次与转折,不至于乏味,也让祥林嫂的命运起伏更富于逻辑性。而且四婶这样引导性的提问并不显得刻意,恰恰是热衷于八卦的人们惯常的打探用语。

初听德云社的时候,我们惊叹郭德纲功底之深、反应之快,但是听多了,你会慢慢将注意力转到老郭身边那个人——于谦:他才是高手,几句“嗯啊这是”,将一个张牙舞爪、气场强大的人稳稳接住,又轻轻撩起,有四两拨千金的精妙。如果说逗哏的郭德纲像一个大炮仗,不断往自己身上加填弹药,捧哏的于谦就是最终点燃炮仗的那个人,听众的叫好,往往紧跟在他话音刚落之时。

听卫老婆子和四婶聊天,我也有类似的感觉:四婶才是高手。所以四婶嫁给了四叔,而卫老婆子只能为他们家打工。至于祥林嫂,只能为卫老婆子和四婶双重打工。然后所有这些村妇合起来,为四叔打工。《祝福》短短篇幅,呈现的是完整的乡村社会生态链,上中下游划分得残酷分明,话多的人,永远为话少的人打工。

唯一能稍稍逃脱这生态链的,恐怕是“我”——姑且统称为“迅哥”。迅哥虽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然而终究算是故乡的过客,在外又无权势,并不能为鲁四爷所用,四爷因此看得分明:对于能为他所用的人,比如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他虽然口口声声“可恶”,毕竟还要加一句“然而”;对于真正无用之人,比如迅哥,二人的对话关系只能是:无话。

因此我们看到,《祝福》中仅有的两名男性,鲁四爷和迅哥,通篇没有一问一答式的成形的对话。迅哥回乡投宿在四爷家,按当时的礼数,两名成年男性才是真正有资格坐在厅堂之上对谈的,于情于理,迅哥和四爷都该彻夜长谈一次,偏偏他爷俩无话可说。两人间唯一的言语交集发生在开篇,鲁迅是这样描写的:

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这一串漂亮的顶针句,中学时曾被我大肆模仿。脱离了通篇的语境,单看这几句,多少有些油滑,成年后重读《祝福》,将这段话摆到全篇的对话机制中看,却觉得无比贴切,它将两个无话找话的成年人之间的寒暄套路写得极深。考虑到二人本质上的“无话”,这场寒暄的结局必然如鲁迅接下来所写: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对话中,自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上述这样咬文嚼字的分析,这样的精读,不是每篇小说都经得起。鲁迅这几篇小说经得起。

《祝福》用对话规划出的人际格局,看似絮絮叨叨,其实森然有序。所有的角色都处在最合理的位置,说着该说的话。其中,我格外关注那些配角的表现,因为正是这些配角们合力构成了主角祥林嫂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为最后的祥林嫂之死添了一刀。

我手里有一本1976年版的《彷徨》,意识形态味道浓重,甚至将开篇这部《祝福》与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结合(二者写作时间只差三年),说祥林嫂身上体现了《报告》中“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束缚中国农民的绳索,并将鲁四爷定性为罪魁。难为四爷了。其实,每个时代的每一场个人悲剧,都是众人努力的结果。四爷固然不善,可环顾祥林嫂身边,可有一个好人?

写一个女人的悲惨遭遇并不稀缺,能将这遭遇如何一步步发生,最终演变成不可逆的悲剧写活,才算大师。这方面,《包法利夫人》也可看作一个加长版的中产阶级的祥林嫂。

剩下的疑问是:当这样的作品放在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上,为九零后、零零后们阅读和考试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今天的青少年怎样看这样的小说?我真的想象不出,我能想到的,只有强烈的穿越感。

近一百年前,40多岁的鲁迅写《故乡》《祝福》时,已是城里的教授,故乡于他是“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所在。但他毕竟生在故乡长在故乡,闺土或豆腐西施都曾是少年鲁迅眼中的漂亮人物,祥林嫂在鲁迅记忆中也曾活得滋润过,所以才有了后来那样痛切的今昔对比。这样的对比,今天的孩子们能体会到吗?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超哥》中,我也曾写过我心目中的“闺土”:超哥。文末写道:到我这一代人为止,每一个中国人都至少有一个农民兄弟,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里都少不了农村的记忆,不管你走得多远,他始终牵绊着你,拖累着你,也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支撑和温暖着你……但是,也只是到我这一代为止,以后不会有了。

容我顺着这思路稍稍臆想一下: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放在今天会有怎样的遭遇?百年前的祝福,今天有没有成真?——

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豆腐坊重新开张了,并拿到了来自县城的订单,然而终于因为二嫂手工作坊太慢、不会使用添加剂、说话刻薄以及爱沾小便宜而生意惨淡,关张大吉;

吕纬甫专科或技校毕业,先做乡村教师,辞职后去了富士康,后写诗并跳楼。相关事迹拍成电影;

闺土——看名字就知道了——他还算挺好的,他正在你家小区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挖地沟;

老公贺老六去东莞后,祥林嫂就近去了苏州,先是做钟点工,因手脚不利索被多家主人投诉,遭家政公司辞退,又在餐饮一条街上的一家黄焖鸡店杀鸡宰鹅。儿子阿毛留在老家,是留守儿童,由奶奶照看,奶奶去世后,阿毛流浪至城市,和小伙伴逃票进野生动物园,被狼咬死。祥林嫂闻讯病倒,后自杀。

“我”,迅哥,多年不回故乡了,偶尔在群里和闺土、吕纬甫聊几句,每天忙于备课、写文章、申报课题、还房贷,年底有望评上教授。

……

借鲁迅一句话说:大抵如此吧。

所以,孩子们,要不要让你们读一读今天的文学,了解一下今天的祥林嫂和闺土?

▌更多文学课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

冯骥才的八十年代

如何评价杜甫的《秋兴八首》?

蒲松龄为什么叫蒲松龄?

二知道人,是谁?

诺奖得主莫迪亚诺与他的《夜半撞车》

如果没有他,八十年代的文坛将大为逊色

唐圭璋说词的精妙与风雅

作为新诗人的鲁迅

屈原与“楚辞”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长篇巨作

李商隐:唐诗中的“高数”

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精读鲁迅《祝福》 | 每个配角都熠熠生辉

大英雄陶渊明

阎连科: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差别

汪曾祺:我的老师沈从文是怎样讲课的

萧涤非:杜甫的生平与创作

杜甫的家世

夏承焘先生:谈谈我的学词经历

《鲁迅小说全集》包括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集子,囊括了鲁迅的的全部小说作品;配图为丁聪七十年代绘制的33幅插图作品,七十年代是丁聪绘画艺术成熟和情感丰沛的时期,这组配图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声书全场免费!陪你“宅”家抵御肺炎

在这样的时刻,文学大师的句子就是给人心力量的那道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