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部白话小说。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悲伤的世态。小说前三个自然团介绍了卢津酒店的格局和酒店的环境。这是孔乙己生活时代的社会缩影。接着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去酒店喝酒的几个生活片段的描写,从环境和人物的对比、人物和人物的对比、孔乙己本身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的惆怅。作品形象丰富,忧愁深沉,接二连三的笑声使人感到无限的悲伤。本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第二节课、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从问题的探索和语言的品读中深刻感受孔乙己悲惨的生活和封建最后世态的惆怅,认识社会深深的罪恶。

教育目标:

1、孔乙己的形象和社会意义;

2、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3、干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及其对比手法。

讲课重点:

1、孔乙己的形象和社会意义;

2、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教育困难:

品味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从对比中领悟作品的意义。

课程体系:

第一,导入

(a),听录音,重温小说的结尾

听最后两段(小说结尾),跟着朗诵录音。

——和“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孔乙己确实死了”的文章。

问题:“大致”是什么意思?“确实”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意思矛盾吗?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判断?

(b),阐明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从研究角色的悲剧人生开始,一起研究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1、感受人物经历,从现象看结果;

2、探讨见面的原因,从本质上看结果。

二、新教授(探索、讨论)

(一)、感受人物的经历,从现象看结果。

1、自主学习(2分钟)

读课文,研究孔乙己的前后变化,寻找角度,从对比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示例:从动作描述的角度

“出九门大钱”(“行”字写孔乙己的小气、虚荣和穷气。)。

"他从旧口袋里摸出一大笔4文钱,放进了我的手里。"

根据——的鲜明对比,拥有打折腿的孔乙已经极度穷困,连虚荣的资本都没有,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2、交换讨论(读过的,读过的?)。

要求:从某个角度找出重要短语,1对1,阅读,品1品,议论,在精炼、深刻、含蓄的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处境。

例如:

(1),“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穿长袍的人。”——“穿上撕破的夹克”

问题:矛盾在哪里?站着喝酒的人穿什么衣服?穿长衫的人怎么喝酒?(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最后,“长衫”最后的虚荣心也消失了。

(2)、从肖像描写的角度来看。

第4段中写的“个子高”、“青白脸”说明他必须有谋生的身体条件,生活反而穷困潦倒,但至少能活下去。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十多年来好像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又穷,懒惰奇特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11段中的“他脸色黑瘦,已经不成样子了。穿着旧夹袄。用草绳搭在肩上”、“手是泥”(他腿打折,遭受惨痛破坏,丧失生活能力,前后比较令人同情。)。

(3)、从语言态度描写的角度出发。

"孔乙己红了脸,额头上的血丝绽开了。"偷书不能说是偷。偷书!读书人的事,可以算是偷窃吗?(说明他很没面子,但陈词滥调很严重。)

"看到问他的人,露出不屑的表情。"(以读书人自居,识字为荣。)

"非常沮丧地回答。"“他的眼神就像恳求手掌一样。不要再提了。”(没有能力再争论了。精神完全崩溃了。) )

3、总结。

(1)听录音(最后到达酒店的情况),跟着读,加深人物对悲惨生活的感受。

(2)结果判断:

从最后到达酒店的情况来看,——说:“孔乙己确实死了。”

(3)提出新的问题:

出场的时候,孔乙己可以站着喝酒,还可以排出9门的大钱。当初拿起书开始晨读的小孔乙己怎么会是一个天真憧憬的孩子呢!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深思的悲剧。悲剧的特点就是向人们展示美灭。据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我们不会先研究这种说法的对错。对今天我们研究的孔乙己来说,他的悲剧到底是哪一个?谁破坏了孔乙己的人生?

(二),探讨见面的原因,本质上看结局。

1、小组讨论。

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几个原因?

以集团为单位寻找、阅读、讨论、结合课文,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看法。(2分钟)

2、集中讨论。

(1)关于环境(环境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问题:孔乙己弥留之际,想起身边的一切,能给他最大的精神冲击是什么?

讨论后摘要:

人们麻木无情

情、欺贫畏富,人们的态度意味着孔乙己没法生存,精神、肉体的摧残逼得孔乙己不能活。)

②鲁镇的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样的社会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充满对立的社会,意味着孔乙己不属于任何阶层,他是可笑的、多余的,环境没有给他留下生存的意义。)

(2)、关于个人(思想个性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

难道孔乙己的悲剧全部是直接源自社会的取笑和毒打吗?我们一起看看,孔乙己有多少无法解决的个人矛盾,他的思想个性意味着什么??

自由读读描写孔乙己的相关内容,完成填空(课件演示):

孔乙己是个集许多矛盾于一身的人,他在经济上贫困潦倒,但在行为上却好喝懒做;他本性善良,但却免不了做些偷窃的坏事情;他自命清高、死要面子,但却常常自欺欺人、迂腐不堪。

提问:孔乙己为什么会养成好喝懒做的坏脾气?他为什么会思想麻木、行动迂腐、自欺欺人、可笑可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世风,看不起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等级观念,热衷封建科举和陈旧知识的可笑。)

(3)根本原因

何以造成麻木、冷酷的社会?何以造成潦倒可笑的孔乙己?

——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与文化

(找找体现社会根源的相关语句)

三、小结

看来,孔乙己的悲剧归根到底是社会的悲剧。

所以,作者写道——

回顾、朗读最后二段(跟着录音),然后布置课后探究任务:

一个孔乙己悲惨地走完了他的一生。其实,在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里,有着无数的孔乙己,他们一旦走进知识陈旧、毫无用处、让人半懂不懂的书堆里,一旦走进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里,就只能成为一个可笑无用的废物。即使如丁举人一样科举成功了,那也只是充当了残害人的工具,同样是无用的东西。尽管这样,还是有许许多多的读书人走着那条没有好结果但他们却依然梦寐求、令他们如痴如醉的道路,甘愿一辈子没有生气地活在那个“长衫的世界”里而至死不悟。社会的悲哀除了如此,还能怎样?建议同学们课后去研讨《范进中举》,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发言精彩纷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对话和结合文本对作品的深入解读是本课的亮点。

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沉浸式语文教学”所倡导的师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状态的教学这一基本观点。在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师生所得所悟的解读与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经典语言的输入、作品情感的浸润,也产生了一些“高峰对话”。如,学生从衣着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时,“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已经丧失了穿长衫的能力,他连最后一点自欺欺人的维持个人尊严的能力都没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托。一个精神已死的人,是没有活路的。

总结本课教学,我觉得较好地处理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学策略问题。教学设计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习不仅仅是课内的事。课前,我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在文章中划出人物描写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结局。二是结合文本,寻找依据,就孔乙己的结局写作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要求学生们能够带着准备的头脑走进课堂。课上,重视对话与生成,努力使课堂成为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互动。课后,布置拓展阅读,带着对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进《范进中举》。本课教学从探究问题开始,到产生新问题结束,自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二是宏观设计问题。从宏观上讲,本课教学重视小说学法指导和阅读思维训练。根据小说特点以人物研究为核心,从人物看社会。怎么看呢?先根据人物遭遇,从现象看;再探究内在原因,从本质看,即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观处理问题。其中,第一是重视营造沉浸的氛围。教学从听、读开始,以听、读结束,中间将听、说、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对人物结局的探究这一主要问题贯穿全课。第二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章。主要问题有两个:(1)孔乙己必死无疑吗(悲剧的必然性)?(2)悲剧由谁造成?三是重视角色体验。教学中安排学生尝试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孔乙己,设想弥留之际的孔乙己想起周围一切时,会想到什么,对他临死造成最大冲击的记忆会是什么。这一设计使学生进入了深层思考,引导学生较好地触摸到了社会本质,学生们在有所知的基础上有所思,在有所感的基础上有所悟,效果不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