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女性是——现代中国的发明,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发明了女性。(约翰f肯尼迪,Northern Exposure,女性)当然,女性客观存在,但现代女性的所有概念都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的阴阳观不像男女观。绝对意义上的培养是现代观念,时间节点是清末民初。其历史是呼唤新女性和构建新女性的过程。

妓女和女侠

上个世纪10年前的月牌美女和广告美女中可以发现:1。他们都是妓女。2.他们根本不是新女性。不是皮鞋西服,但实际上是小脚。那些画没有身体,只有衣服。这和民国后期的月标少女有本质的区别。

可以看出,清末民初出现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妓女群体(青楼女、特殊幼女)。他们不是“新女性”,而是前现代中国在社会场上唯一能看到的女性形象,一度成为女性形象的主要代表。他们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女,实际上相当于公关小姐、交际女,甚至沙龙女主人。青楼、特种艺女作为前现代文化中唯一允许的空间和角色,基本延续了以前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但在社会转型期,妓女作为时尚的展示者,往往会先受到风气的影响。“贫学部、浮学卖淫”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妓女”是指当时特殊的妓女文化。

但是不久,在妇女解放的潮流中,他们的角色被新的女性形象所取代。所谓的女性解放其实是第一个由男人倡导的。在他们眼里,现代女性只是“现代母亲”,只有现代母亲才能产生新人。要有少年中国现代中国,首先要有现代女性。这种女性解放是功能性的。当然,女性也提倡像秋根一样的女性解放。她兴盛女校、亲爱的、女权主义,确实是女性主题。秋根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有趣的是,她穿着男装,是女英雄。这与我们在世纪之交看到的大量“女侠客”形象正好对应了一次。

《女侠》有着悠久的历史,清末民初尤其典型。从小说到报纸连载,20 ~ 30年代的武侠热,最突出的是女侠。只要有“女侠”这个字,就很畅销。女协是过渡性身份,具有前现代不明确的性别,同时开始成为人们对女性的想象力。

女学生,摩登女孩,女工

从民初到30年代,女性形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男性通过女性想象自己。因为女性是新的,男性不是新的。另一部分是秋晋、以唐君英为代表的女协、女英烈、当时最突出的新女性组合3354女学生等时代出现的各种新女性。

当女学生出现时,社会结构实际上已经改变了。作为养女出没在社会市场的女学生,白衬衫黑裙子当时太新了。当时常用的词是摩登女郎Moder Jiel。第一位女明星也是女学生,最典型的是隐明珠。她是英语女子学校的学生,有一个叫FF(following fashion)的社交名和一个叫AA的同学。他们都是富家女,既是女学生,又是引领时尚的摩登女人。她们自己开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是报纸花边新闻的主角。最有名的时装店写着“FF穿的鞋”、“AA穿的裙子”。他们作为学生被球探发现进了电影,那些电影成了时尚窗口,内地很多人带裁缝去上海看电影,与其回去剪衣服,不如今天想象不到。

这时,新女性,一方面是代表社会结构的新的,另一方面是完全不同的领域——现代城市。20世纪30年代,随着上海这个新工业城市的形成和崛起,出现了庞大的女工集团。今天我们只谈公寓女人,只剩下张爱玲的上海,没有包租公的上海。实际上,上海女工也介入了当时的时尚潮流。虽然受到严重剥削,收入不高,但我会攒钱买口红,剪裁旗袍。

女工群体和公寓女、摩登女之间有相互作用和联系,有紧张感。他们也来自旧家庭,是独立自主的,在上海租了精子生活,恋爱故事也很多。那种健康行事的女性已经成为当时新女性的整体形象。所以三四十年代的月标美女开始在衣服外面露身体,丰满,健康,充满活力,几乎是古罗马女神的形象。这一段正好完成了女性的发现-女性的身体发现-女性的身体获得-女性的身体成为现代和国家的表现的过程。

真正的新女性是谁?

回顾民国女性,现在提到最多的是林徽因、陆小满、凌淑华。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才女、美女、出身大家庭、上流社会、接受西式教育的国际化。他们不仅在国际市场上行走,还与欧洲文化名人有着密切的交往。

但是他们所代表的实际上是特权阶层,是精英们微不足道的品位。说到那个时代的女性代表,要加上流感、萧红、丁玲等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女性。看萧红的一生,多么起伏,多么美丽。吕恩雅,茅盾说她是“五四产儿”,“觉醒的女性”。当时他们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很大,代表了更普遍的新女性。

萧红们对社会的影响更有思想意识。林徽人代表着国际化、欧洲化的生活方式,与现实分离。事实上,林徽人对现在的影响比当时大得多。最近在人们眼里,作为大家心目中的闺秀、风流才女,围绕中外著名文人,创作出那么浪漫的爱情故事,真是优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写照。现代中国城市的感觉很好。与其说他们是“新女性”,不如说他们是“新主流”。他们的人气从台湾回来,基本上是90年代下降的文化现象。

小红们才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像丁玲一样,她去延安确实是时尚。有多少人跟着她跑去延安。品牌文化的时尚,时尚

,严格来说是战后消费主义兴起才有的,是非常晚近的概念,而在那之前,什么是时尚?丁玲、萧红她们就是时尚。阮玲玉这样的电影明星也主导时尚,提倡布旗袍、布鞋,若你还穿丝绸旗袍就out了。

那个时代的审美,贯穿始终的主题是健康。这个“健康”完全是政治性的,事关未来中国如何走出东亚病夫的境遇,如何建成一个伟大的少年中国,在这样的意义上来指认美。

女性文化形象与现实生活的断裂

中国社会在上世纪初“发明”了女性,但这个过程充满了矛盾和张力。作家素素提过一个非常好的观点:民初时,男人是十足的旧文人,女人是十足的新女性。在那个时代,女性突然显得太新了,现实女性真实的生活,比当时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来得超前。比如,主演《孤儿救祖记》的王汉伦,是富家女、女学生,冲破包办婚姻像娜拉那样离家出走,在上海做打字员,宣布和夫家、本家都脱离关系,公开场合遇到哥哥互称某先生某小姐。但她在戏里演的是一个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女子,沉冤得雪苦尽甘来,完全是旧式的苦情戏。这部片子是中国第一部在市场意义上成功的电影。

这就是时代的表达滞后于实际情况。凌叔华笔下全是旧女性,基本属于闺房记趣、浮生六记,和她现实生活中那种独立的、浪漫的,非常现代的、超前的作为完全不对等。庐隐的小说中都是情感不发达的男人,而女人遇到一个男人,一旦爱上就陷于愁云苦雨中,现实中的她抽烟酗酒、狂歌当哭,非常狂放,还爱上有夫之妇,大胆、颠覆性地追求爱情。

对于“时尚的女工群体”的表现也是如此。当时的文艺作品对她们审美意义的判断、解读比较少,没来得及认识和书写她们。虽然《新女性》等左翼电影中出现了女工的形象,但一定是作为苦难者,形象非常符号化。实际上,女工群体整体上趋于独立、自食其力,她们是真正的都市女郎。

1903年杨白明在上海创办“城东女校”,同年《女界钟》出版,公开提倡女性权利、女性参与政治与婚姻自由,共出了18期,这是妇女解放的先声。1918年刘半农发明汉字“她”,是“发明”和书写女性的另一个历史节点。但这个时期所表现的女性的文化形象仍然是脆弱的,这其实也是整个五四一代的脆弱。这种情况是一点点改变的,到30年代才终于到位。

现在回头去看那个时代,我会觉得:真美啊!这个美不是审美意义上的美,是她们的勇敢、勇气。当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挺苦的,因为总是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被裹挟,被抛出去又卷进来,但正是她们大波大澜的人生让我非常敬仰。“真美啊”——这种感叹是很浮士德式的感叹:一瞬间如此辉煌。我认同侯孝贤的一个解释:最好的年代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年代,而是最独一无二的年代。你会看到20世纪初每一个十年,都是最美的年代,都是最好的年代,那么新,那么独一无二。

  • 更多可读性内容,可在微信查找朋友中搜索公众号:新视野微访谈

  •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内容欢迎转载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