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想飞的牛95

最近,对《英雄志》的关注再次苏醒。对于这本熟悉的书,我有太多话要说,所以干脆选择了沉默。现在看来,有些话不用说了,因为我在说。所以我想我可以对它多写一点。

这本书在武侠方面还不能说是“超越”,也完全没有与金戈黄良温较量的野心。但是在武侠的基础上,孙晓努力打造另一个维度的抽象世界,这个水平是以前没有人用过的。所以第二次读这本书的读者应该进入那个阶段,而不是拘泥于武侠、情节。

这么厚的书要求读者再读一遍,真是有点难。但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有牵连,前后交织在一起。如果不从头再来,就很难洞察作者的深意。

例如,第20卷的《大后方》章,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只是看到了“立案方案”这个词。

在舞台上活动的吕应祥、高天伟等都不是重要的角落,他们也不禁怀疑是否有机会主演。

第二次读起来,女应背在肩上的是素英初。这一章其实是在揭露少数人的困境。这个“努力的失败者”四面受敌,庙堂和江湖的压迫瞬间滚滚而来。关于他的失败,书中很多段落都是从侧面分析,暗中提示。

几年来第三次读这一章,我自然而然地看到了小英草背后的英特。这个大人物乍一出现,十年不见踪迹,但所有描写火山的段落都指向他,一次地质地问他“不”。

这一章从天恩到乌丹枫,从床戏、武打、看似荒诞,但却秘密地把读者带到了英特的面前。只有反复揣摩它,读者才能面对这个宗师,理解和批评他的选择。所以读第四本书的时候,我看到吕应祥不得不与高天伟对决,脑海中突然浮现的完全是另一幕。在封剑大战中,反而拿出盘子里的丝绸,上面写着血迹斑斑的字。球是国家,周炎帝。

我自信这并不是我的时空错乱。《英雄志》的文本内在逻辑很强。这是孙小敢说他效法红楼梦,人物之间有相应的气质。在把你带入一个场景之前,他会慢慢进入,直到最后有人用一句话打破,很多读者仍然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为了理解这种内在逻辑,读者必须找到突破口。找到这个路径,你会发现所有的人物似乎都是相反的,有敏感的互动。就好像有一个就有两个,两个就像三个一样自然。

发现的这一突破将向第17卷第5章、《怒者道之勤》六高犬队霸主大众宣布一次。

“败选工恣意妄为,为奸夫乘隙,当然死亡在所不惜。但如果他因仁义而死,那就不再是一家之小了。陆高坚叹了口气,幽幽地说。“想象一下,行仁义的人会受到天谴。还有谁想实现仁义?陈仲海看到了父亲的去世,姜冲、刘庆、柳雍川、卓凌朝、梁淑冠、于正源。天下所有的英雄豪杰都亲眼看到了傻瓜的下面。各位,如果你也是英雄,你会怎么办?单击

是的。有人说《英雄志》只有一个传统英雄——陈霸先。他是“英雄之父”(孙小语),文武双全,帮助天下,但被天下抛弃。那么剩下的英雄怎么能自己做呢?因此,后来者必须另寻出路,卓宁天邦四大宗师的世界观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但是只有一个人受到的冲击最直接,最大的是强虫。

卓陵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今天好像是以姜冲为背景出生的。解读卓,我们就知道河了。说卓不是坏人,大家都可以接受。人们见过卓陵所滥杀无辜吗?

坏事都是他纵容下属的事。他只求自己的精进,不约束东门。结果只不过是“不做”,最后死于同门的背叛。

人生失败,可以说是自食其果,但最终没有欠这个世界什么。相反,因为已故的晕倒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是非凡的,称他为“狂风帝月”并不是无稽之谈。

同样,我们理解康充电,人们见过康泰寺贪婪情欲、通奸的民女吗?完全没有。挥舞权力,私下移动国库,甚至可以说是他这一代权臣的“政治责任”。

因为秦败善们被历史抛弃,朝廷的体制不再需要那么言行,不需要成为道德模范的臣民,姜大人匆匆换了脸登场了。

说他大干好像忠于他老人家,他努力维护法庭的平衡,让天下出现了20年的“清平世界,放荡建坤”,所以他真的像是大忠奸了。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但他们也只会忠于皇帝,而不是伟大。

但是皇帝不是那个“毒妇”,而是一套体制。正统失败后,无能的马杀王监国上来了,姜忠忠忠诚的这个体制已经在最里面坏掉了。(其实太后,体制已经开始腐朽了。),他竭尽全力控制病毒,真正决心解决问题的陈败选已经被他打倒了。所以姜太师在每一场战斗中,每击倒一个对手,都注定不得不自己解散。

这不是梁淑冠计谋巧妙,而是行情那样做。相反,他为天下20年的太平做出了贡献,以职员的标准,他总是20年的主公。所以他坦然地死了,也不欠世界什么。好像是卸任,退休卸任。

卓陵所只是江冲的私营,太师自己解决,可以说是自己命运的预演。

姜忠之死直接改变了吴定元的人生。陈霸先、江冲、卓陵组、吴正源的交集最大。是出于作者的意图。秦刚两人倒台后,吴正源背负着前任的重担,由此踏上了“那条线”。

只有理解姜忠之苦,才能理解十年后的雨爵。他消极地接受了规定的角色,钟情于留下的。

抗带到战场上发泄,而自己已经成了“和卓凌昭一样的东西”。不过作为四大主角之一,我就不再展开详谈了。本文的原意只是要指出一条可能的思路,帮助读者理解人物。而不是要给出评价,得到结论。

所以孙小说出了:

我个人认为,我起初写英雄志的目的是如此的。

一、透过伍定远的视角,理解并批判江充。

二、透过卢云的视角,理解并批判伍定远。

三、透过秦仲海的视角,理解并批判卢云。

四、透过杨肃观的视角,理解并批判秦仲海。

这时候我非常欣慰,因为他终于承认了这种内在脉络,我也终于可以借题发挥一番了。

接受了体制的伍定远,成为卢云即刻将要批判的人。其实自17卷以来,卢云无时不刻不在批判伍定远。但在京城城墙上,卢云还是下跪了。这一跪力道万钧、劲道深沉,看得我热泪盈眶。他跪的不是皇帝,只有那四字命义“天下国家。”当他说出:“儒家也有自己的星象天文之术”时,我几乎认定他是一个汉代大儒。他心中的理想近似于今文经学一派的主张。每个人都在社会里有个自己的责任,卢云早就找到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每个人都意识到并进入到自己的“道”,那就是“正道”,所以就是“作对的事情”。“对”天生是相对的,没有唯一定义。

可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错乱的世界,所以他至今无法出手。在他眼里最大的错位就是伍定远。他根本不想刺杨,因为杨肃观就该在那个位置上;他也管不了秦仲海,因为秦自己决定了自己;但他依然不能面对伍定远,因为他找不到伍定远的位置,所以他不断地观察,却不能轻易出手。十年后他回来的使命就是“正名”,把所有的人拉回轨道。唯独面对伍,这个正道的圆塌陷了,因为天堂里早已为那个人留下了位置。(顺带提及:卢云的下跪、哭泣都无损于其光芒,相反使之更真实有力。古人以哭为常事,人想笑便笑,为何想哭就不能哭呢?所以汉代下到流氓灌夫、上到霸王项羽都常常哭泣,这是情义的象征。我看书的时候努力维持杨太师的慈悲,尽量不动感情,可看见网友攻击卢云好哭软弱,我真的伤心落泪了。如果卢云是软弱的,那这世界的光明将不能维持长久。)

当然那个不哭不跪的阎王秦仲海更会让读者心动。没办法,他是秦霸先的儿子。因为这一点,他终究和朝廷秩序彻底决裂,成为一代“魔王”。他的世界观其实不需要解释,他嘲笑“正道”、痛恨“政道”,其任务就是解构一切。但到最后却把自己的心也撕碎了。我真不知道他的结局会是什么,不过相信自打卢云出水瀑以来这么久,必然已经为他想好了一个去处。

然后就到了杨肃观了。他是雄踞于所有人之上的存在,在书中的地位足以与秦霸先比肩。若没有他,卢云只能跳回水瀑去吞腥饮露。全书里描写天下人境遇最准确的,在第15卷第二章《万夫无敌》:

暗降临,修罗现世,南瞻部州即将大乱,屹立达三十余年的景泰王朝,也将落幕。

在这浊浊尘世之中,景泰与武英便如两道绳索,把每个人的命运牵连在一块儿。好似一道不得不过的关卡,无论狡猾如江充、聪明似刘敬、还是忠诚如武德侯、武勇似柳昂天,不管人在庙堂,抑或是亡命江湖,只要还活在世间,每个人都会遇到一次无路可逃的生死抉择。

当命运之神降临的时刻,每个人物都会面向审判的殿堂,把自己的志业交出去。然后,用眼泪与鲜血,写下属于他们的……

英雄志。

这段话讲得明白,所有英雄都有个志业,也必须受到审判。没了“正道”的卢云,或许也就是怒苍山上的陆孤瞻;没了“解构”的秦仲海,不过如黑衣人伍崇卿。卢云所论不过“人我”两字而已,他的“道”无害却也无益,这是秦仲海对卢云的嘲笑。

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出更好的方法,于是永远怀疑。

只有杨肃观在其“破”的基础上构筑了一整套理念来规范天下,此之谓“政道”,也就是英雄志里最彻底的“立”。

因其“政道”永远正确,所以杨肃观就跳过了那个关卡,不受审判。这个人物是孙小想说的道理的总和,或可说是通过人物命运引发的一系列思辨的终点。要想评价他的“政道”,我想我们最好选择“嘘”——天地噤声,无话可说了。

我们已经到达了终点,看到这小说里的人物起起落落,一个连着一个,好像64卦,相互变化衍生。孙小说《悲惨世界》里只有卢云和伍定远,于是他又增添了两极:杨肃观和秦仲海。

这样所有的人物在四维里激荡碰撞,他们互相观察、互相理解、互相批判也互相成全,整个故事于焉诞生,展现了作者一种深沉的历史观。

金古时代的武侠小说都没有这样的要求,“从慕容复的眼中批判段誉,一旦跳脱妒嫉的层次,那会是什么样的猛烈而悲哀的控诉呢?从游坦之(命运的弃儿)眼中看虚竹(梦郎的巨阳),那又会有什么样的火花碰撞呢?”

但前人并没有这样写,他们的小说因而更加直白流畅。你也可以把《英雄志》当成那样的书看,那它恐怕真要落于二流,因为题材将尽、后来者众。

但如果你进入到我指出的领域去做一番思辨分析,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认识。

而我的文章也就是毫无意义、观点错乱的一堆废话了。

所谓“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方有英雄志。

.若无经典武侠剧情的支撑,便诞生不了这样复杂磅礴的结构,更不会有多少读者来碰这本大书了。在金古的世界之内,开拓一片武功与思想相连、江湖与庙堂互动的崭新空间,便是《英雄志》这本书独到之处。

“江湖唯有英雄志”,那是网友的谬赞。《英雄志》的思辨之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小说以杨肃观来结束讨论,已是孙小的最高点。也就是说,孙小暂时不能加上这句话:

五、透过孙晓的视角,理解并批判杨肃观。

作者也说过自己处理杨肃观已很困难,正在努力完成。可见极限之上还有攀爬的空间,思辨永远不会结束,终有一天读者也会自己登峰,那时可能就是和《英雄志》分道扬镳的时刻了。

书上给出的答案永远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想在《英雄志》中给出“结论”的孙小一身是胆,但这对他来说其实才刚刚开始,远未结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