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写诗的女老师
也是穿着裙子的“萨”
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人
也是通往市内国家的很多人的灯塔。
她漂泊了一辈子,但人无数。
她为了未来继承了古典诗的命脉
她为世界养护了中华文明的根
2017年4月22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英老师
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
93岁的她风雨归来
诗带着我度过了忧患。
2017年4月22日,叶嘉英老师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
1924年,叶嘉英出生在北京的一个西乡世家,作为满族叶海娜拉先生的后裔,父亲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母亲是一所女职业学校的老师。她的家庭传统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育。她的父亲、伯父、母亲和伯母都喜欢吟诗。她对古典诗的爱是在小时候的吟诵中自然形成的。
叶老师在朗读者中说,她的诗词都是她亲身经历的,诗词是她一起走过忧患的生活。1941年,17岁的时候,妈妈得了重病,在回天津的火车上去世了。她把《哭母诗》八首:写成了“知道千古离别,后悔当初没有陪伴母行”。“这是珍珠手掌,这是憔悴的委员会泥尘。“窗前的雨点打成了梧桐,只要一响寒灯,妈妈就会哭。(西方)。" "
24岁结婚,同年11月政局发生变化,随着丈夫的工作搬到了台湾,1949年8月生下了第一个女儿。大陆解放后,台湾的白色恐惧加剧,1949年12月,大女儿才三个多月大,丈夫因“思想问题”被捕,她和女儿也蹲了监狱。出狱后,她放在老师姐姐家写了《转蓬》,已经松了口气,无依无靠,推翻了惊讶,打开了门。不要问覆水难收的日子,掉到井里谁来帮忙。抚摸怀里的重女,忍住深夜咽下眼泪。单击
叶嘉英和女儿
52岁,当年和她单独在患难中成长的大女儿,出门时出了车祸,和女婿同时去世。这第三次打击突然来临的时候,她仍然用诗歌治疗自己的痛苦。她接连写了10首《哭女诗》首歌。“噩耗在半夜听到,顶天挂信真的很难。何小别才三天,实际上首尔人分了天。」谁知道一百多强盗的生日,哭得更珍珠掌简。」再想一想襁褓正在怀孕,梦了27年。」「一生中数次大开杀戒,风雨交加。" "
她说:“苦难的打击可能是一种催促,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锻炼。”写诗也能表达和缓解悲痛的感情。" "
要留下中国文化传统的美丽种子
讲一辈子诗。从1945年到2017年,从北平到南京,从台北到密歇根,从波士顿到温哥华,从中学到大学。70多年的诗歌口语生涯支撑了她一生的古典文学成果。她说:“没有人想到我教了多少书。”为了能在国外用英语说诗,她每天晚上都找生字找2点,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今天。尽管已经93岁高龄,但从90岁开始,预科生进行了多次讲座,经常站着讲一次话就是两个小时,连一口水都喝不到。上课时,她把诗句写在白纸上给学生们看,下课后白纸已经堆得很厚了。
叶嘉英1956年在台湾给孩子们上课
辗转多年后,老师最终决定回国定居。“多年来,我在海外文化不同的外国土地上,用异国语言教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总是难免会有失落感。我在国外,但我期待有一天能回到我的国家,用我的语言教授我喜欢的诗。”"中国城市只有在中国土地上才有最合适的土壤."
2016年3月,叶嘉英在“世界因你而美丽,——世界华人庆典影响”颁奖典礼上颁发了“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影响”。她被公认为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果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2016年3月,叶嘉英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中国人庆典”颁奖典礼上颁发了“影响世界人的终身成就”
“我90多岁的时候做时事的原因是,既然我知道,
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接受。”叶嘉莹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晚年的先生曾自比“残荷”,荷花虽然零落,但莲蓬里面有莲子,莲子有莲心,只要有莲心,莲花就不会死。在《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中,先生感言“千春犹待发华滋”,“我在等待,等待年轻人中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你的心里……我要等着,等着这一粒种子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会结果。”
给小孩子的老师讲课是天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叶先生说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受益者,古典诗歌对她平生的为人处世、修养性情有相当大的影响,她认为教小孩子读诵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她一直有一个理想:“我希望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他们吟诵。因为学习古典诗词开始得越早越好。”
她说,对小朋友来说,学习吟诵是他们体会中国诗歌最好的办法。只有中国诗才有吟诵,中国诗有格律,或五言,或七言,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有格律?就是为了吟诵。我们中国的诗,从周朝开始,最早的《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即用带着音乐性的语言教小孩子读诵,读的课本是《诗经》,用什么方法教呢?“兴道讽诵言语。”“兴”是兴发兴起,读诗是让读者先兴发一种内心的感动。“道”是通导,是要引导,要告诉小朋友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涵。这个“道”不应仅停留于《诗经》里的诗,还要联想到很多诗里诗外的其他事情。
而想要教小孩子读诵诗歌,先生说第一要从培养教师做起。一定要教师所教的方法合乎中国诗歌的美感特质,是教师本人对诗歌的美感,对诗歌的感情,有一份真实的感受,他才能把那份感受和感动传达给孩子。
▲2010年,叶嘉莹先生出席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结题会。
因此,在担任了由亲近母语策划,首都师范大学徐健顺老师和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老师主编的国内第一套儿童吟诵教材《我爱吟诵》的吟诵顾问之后,2010年,叶先生受到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邀请,出席了2010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结题会。为了这次给小学老师讲课,先生推掉了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学术研讨会,因为先生说:“我觉得给小孩子的老师讲课是天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把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化根植进孩童的心田,是她一生的梦想。她说扬州是一首诗,“从扬州走出去的亲近母语取得了这么美丽的硕果,因此我来了。”今天,参加过那届论坛的老师还依稀记得先生站在台上那如诗般优雅的气质。
2013年,亲近母语再次邀请先生为小学语文教师做讲座。这一次,三天的时间,《诗经》、 楚辞、乐府、绝句、律诗、排律、令词、长调,先生系统梳理了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演示了各种诗歌体裁的吟诵方法。她说诗词,读的是意境。中国的吟诵不是花腔女高音,是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为微妙地传达了不同的感受。
此次讲座全程摄录,整理为《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和先生送给孩子的礼物《与古诗交朋友》一起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古典诗歌吟诵九讲》
▲《与古诗交朋友》
今天,以薛瑞萍为代表的国内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在全国各地实施吟诵教学实践。薛瑞萍的吟诵课堂实录也结集出版,给小学老师们可供参考的课例。
叶先生已经九十三岁了,她希望在她离开世界以前,把中国传统最宝贵的一部分留下来,把真正的吟诵留下来,给爱好诗歌的人们。她说,未来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做这些有意义的事,祝福他们。
在节目的最后,先生看着身边用稚嫩的童声吟诵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孩子们,欣慰地笑了。
有人说先生的一生就像一首慢声低吟的长诗,充满着聚散离合,但最终让人们感受到的依然是爱和希望。中国的诗词,有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探索,诗人的兴发感动,需要今人的吟咏与体味,方能尝出人生的味道,文化的味道,阅读的味道。
这种味道,亲近母语希望今天的孩子都能体会。
▲亲近母语为孩子们编写了儿童阅读课程用书《全阅读》,最新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希望能让孩子们品味文学的味道。
诗词吟诵,问道迦陵
2013年,在叶先生的讲座最后,现场开放了提问环节,现辑选部分,摘录如下:
▲2013年,叶嘉莹先生再次受亲近母语的邀请为小学语文教师做讲座。
听众杨华:诗歌吟诵是否是以我内心的体会,结合着对当时的那个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心境的体会融合在一起,再加上按照我们的节奏,我们汉语本身的节奏,诗歌本身的节奏以及不倒字的原则,是不是就叫吟诵呢?
叶先生:所谓体会,你要对作者以及他写作的背景、环境都能够了解,你才能够把这首诗体会得深入。比如说前些时候有人来访问我,他说杜甫在长安做左拾遗的官,那时候他不过四十多岁,他为什么一天到晚到曲江去喝酒呢?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当时是在朝廷做官,不过四十多岁,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那是因为他对于杜甫当时整个的环境不了解。杜甫曾经想要到后方去,却被叛军抓住了,被困在长安很久,他看到春天的花落便写了“感时花溅泪”。杜甫后来不甘心被困在沦陷区,就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逃了出去。他逃出去的时候写下了三首诗,说“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我今天活着回来了,见到你们这些人。
讲一首诗就要对这个作者的为人行事、写作背景都要了解,这样才能够把诗讲得透彻,才能够让听讲的人一同进入到杜甫的感情世界里去。
听众杨华:那进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之后,我就按照那个节奏和不倒字这样就是吟诵了吗?
叶先生:你对作者的感情都理解都体会了,再吟诵这首诗,就像这样:朝回我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要尽醉归呀。你就把他这个悲哀感慨吟诵出来了。另外,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大家认为平声才可以拖长,仄声不能够拖长,这不是必然的。因为诗歌的感情不同,仄声是可以拖长,甚至于入声,你把它收住以后,调子也一样可以拖长。比如“朝回是日日典春衣,我每向江头尽醉归”。这尽醉归是很悲凉的。所以我把“醉”字拖长了。中国的吟诵没有必然的说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因为作者的背景不同,写作的诗歌的感情不同,它是变化万端的,但节奏是一样的。
听众阿曼(资深华德福教师):我接触到的吟诵,大多带有很大的表演性或者是动作性。我想也许孩子们会喜欢,但实际上,没有唤起他们对诗歌本身的兴趣。我请问:推广吟诵应该用哪种方法,才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叶先生:我想如果是中国的传统,绝对不是表演,传统的吟诵绝对不是表演,表演就是取悦一时,就是得到一时的效果,根本不能进到诗里面去,而且不是诗的传统。有些人,他不知道什么是诗,也不知道诗的真正感发的情感在哪里,只是在声调上下功夫,那就如同你表演一首歌曲一样,我觉得,也许那样别人也觉得很好。不过,以我八十多年的吟诵的体会,那是表演,但却不是吟诵。
听众岳乃红(亲近母语研究院执行院长):先生讲到了《周礼》里面这样一个教学方法:首先是“兴”,然后是“道”,然后是“讽”,然后是“诵”,然后“言”、“语”。我特别想知道,这是不是那个时代的人进行教学的一个流程?
叶先生:对,那是一个教学的流程。“兴”,你先要让他从诗里面得到一种兴发和感动。“道”,这个字念“dao”(第三声),即你要引导他,把这个背景、重点,就是说要把诗的好处引导他认识。就比如说讲杜甫,为什么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为什么上朝下班后就是饮酒?你要把杜甫的感情引导给他,能够把这诗的好处说出来,这个叫“道”。然后“讽”,讽就是所谓的“不开读之”,就是让他背下来。然后“诵”,诵才是吟诵,所以“以声节之”,就有高、低、快、慢的调子。“言”、“语”那是古人教学,就是要学会用诗来对答,“言”,是我发言;“语”,是你回答我。为什么古人还要教小孩子,还要言语呢?不是说小孩子不会说话,而是说用诗来回答对话。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进行外交对话时,不是说你不听我的话,我明天就发动战争来打你;或者说我的国家现在受到别人的侵凌,请求你给我点帮助。中国古人真是非常微妙的!他们就是我背一首诗给你听,你背一首诗给我听,双方的意思借着诗来传达的。
1.文章《【朗读者经典段落长点的】“朗读者”叶佳英:在我走之前,必须留下真正的吟诵。》援引自互联网,为网友投稿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点击页脚联系方式。
2.文章《【朗读者经典段落长点的】“朗读者”叶佳英:在我走之前,必须留下真正的吟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相关推荐
- . 现代买票为什么带上携程保险
- . 潮阳怎么去广州南站
- . 湖南马拉河怎么样
- . 烧纸为什么到三岔路口
- . 百色为什么这么热
- . 神州租车怎么样
- . 芜湖方特哪个适合儿童
- . 护肤品保养液是什么类目
- . 早晚的护肤保养有哪些项目
- . 女孩护肤品怎么保养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