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细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访问:观看;偷看。

俯身:指弯下腰往前走,有时同时弯曲膝盖。

扭结:指用两根或更多根杆朝相反方向旋转。

瞬间:暂时,表示行动或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仔细想想。

拳打脚踢:拳打脚踢。

危机力:30斤是1月,危机是3万斤。经常用来描述器物的重量或力量的大小。

战战兢兢:描述害怕或小心翼翼的样子。

二、总体认识

整理全文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1)离怒江越来越近,我的心也越来越紧。最后到达河边的牛吓得屏住呼吸,双腿颤抖。

2)我们发现自己在悬着的河边墙顶上,深沉而热闹的怒江使我们不寒而栗。

(3)领队平静地坐着,带领惊慌失措的骆驼向峡谷里的绳子前进。

(4)又瘦又短的汉子飞快地溜走了。

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悄悄溜走。

(6)汉子们会被吓得精神几乎崩溃的牛群和行李巴里熟练地运到对岸。

(7)最后一个领队和我偷偷地胆战心惊,悄悄走着,又激动又惊讶。

(8)我发现领队冒着哨子吹着刷子往前走。

(9)悄悄溜走后,惊奇没有平息的我感觉到牛和我都在叹气,我又感到沉闷的雷声。

主要内容:一位领导人带领末端一起走出了怒江。

分段概括大意。

开始:到了怒江,胆战心惊。

发展:帮助马悄悄溜走,无畏而熟练。

高潮:领导安静到可以帮助我滑倒。

结局:平安地到对岸再去旅行。

(c)深入解释

1.作者如何描述幽谷的险峻?

作者运用制土手法,通过我“如涓涓细流”、“俯视河床”、“突然心动”的感觉,凸显了峡谷的险峻气势。

作者在描写怒江峡谷险峻时,非常注意改变角度,将“我”的远望和听觉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展示峡谷墙顶孤独、高大、险恶、险恶的特点。

在段落中,通过“一波三气”、“突然心悸”等心理细节描写,充分表达了第一次面对峡谷时的颤抖和恐惧,使读者到达了林景。

这篇文章是用很多笔和墨水写的。

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溜索前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失神、浑身发抖,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此时的惊 恐失态之状。此时我也“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牛的惊恐与我的恐惧相互映衬,从侧 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②溜索过程中,牛“叫不出声”、屎尿失禁,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果断。

③牛溜完索便迫切地想离开,我“顺风出 一口长气”,我与牛仍然相互映衬。而我发现溜索前后领队始终气定神闲。牛和我与领队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领队的冷静、沉着地性格。

3.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 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4.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①快到怒江峡谷时,领队“只懒懒说”“稳稳坐在 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从容 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哑声问”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这些细节都体现出领队细心、认真、负责 及关爱他人的品格;

③领队用眼“瞟一瞟”立即有汉子站出来,表现出领队受人尊敬的地位,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

④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飞到索头”“抽身跃 下”,最后一个溜索。这些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5.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 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课堂教学设计

《溜索》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1.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但在马帮的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地垂下去”的,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2.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多么新颖别致的比喻啊!

再如,“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3.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4.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再如,“首领曲着眼望那鹰,……说:‘蛇?’几个汉子也望那鹰,都说:‘是呢,蛇。’”每句对话,惜墨如金,又鲜明地突出了马帮汉子彪悍而朴讷的性格特点。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相关推荐